乡(镇)村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716
颗粒名称: 乡(镇)村春秋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23
页码: 97-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佛昙是漳浦县东北部的古老集镇,又是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历史悠久。其古迹包括大荟山岩画和各种新石器时代遗物,见证了这里早在商周以前就有人类活动。自唐朝以来,佛昙就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曾受到陈元光的赞美和关注。近现代,佛昙成为著名的侨区,建立了通往旧镇和“龙诏路”的公路,并创办了纯美中学,成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在交通运输、水产养殖、农业和水利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关键词: 佛昙 古镇 侨乡

内容

古镇新姿说佛昙
  ·陈旺寿·
  佛昙旧称佛潭桥,以“佛头倒影”(山峰巨石似佛头,倒映潭中)得名,又叫浮南桥。自古至今是漳浦县东北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是既古老而又新颖的集镇。
  佛昙之古:按大荟山岩画内容大都是一个圆窝穴外刻一重或二重圆弧分析,考古学家认为或是先民以刻画动物蹄印记录狩猎成绩,或用以祈祷畜产丰收,或是母系氏族时代女生殖器崇拜的遗迹。这一带又发现许多石箭簇,石奔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可推断,在商周以前这里已经有人类。
  有文献可据的: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建立漳州和漳浦县,立行台于四境,东行台在佛潭桥,巡逻范围及于太武山,陈元光曾东巡至此,与行台官兵同出发巡逻,写下壮丽诗篇《晓发佛潭桥》。
  佛昙之新:这里是漳浦著名的侨区,由华侨杨纯美等先生投资,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成通旧镇与“龙诏路”(漳州通诏安)衔接的公路,成立汽车公司。早先已有佛昙“五行”合资建置的“潭江号”汽轮往返厦门,这就形成了水陆联运,使佛昙地区的货物吞吐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交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杨纯美先生创办的纯美中学开学,是当时的漳浦县最高学府,闽南各县学子来此求学,佛昙成为培育人才的摇篮。解放后,尤其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佛县更以崭新的姿态全面飞跃发展,这得分成几个方面来记述。
  交通运输
  杨纯美先生原先设想的,也是佛昙一带的人们梦寐以求的,从佛县南通旧镇,北通厦门对岸的屿仔尾公路—镇港路,只实现南通旧镇段,而且在抗战爆发的次年(1937年)厦门沦陷后就由国民党政府征召民工把此路破坏了,抗战胜利后一直未能修复。解放后于1955年2月完成了“镇港路”(又称“旧屿线”)全长62.3公里的公路,而且从港尾另辟一条公路经浮宫、石码达于漳州,横跨鸿儒江的公路桥起初是木桥,1962年利用古桥墩重建双车道石拱桥,长148米多。这一来,漳浦、云霄一带旅客、货物不但可以自杜浔经旧镇、佛昙至屿仔尾,过渡便达厦门,而且上通州,称“漳云线”,是与324线国道分担流量的“海线”,也是佛县镇上通漳、厦,下通广东的大动脉。1984年佛昙镇投资20多万元铺设镇区路段柏油路面,1992年又铺设柏油路面从松仔岭至前亭车站。松仔岭是出名的纵坡路段,1986年降坡改线长370米,总投资35万元。
  华侨陈照馨先生主持,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成佛昙通马坪公路,当时因为没有经费建公路桥,只能在下坑上下车,公路也于抗战时破坏,至1958年才重建通车。
  华侨蓝秋金先生主持,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成的佛昙通湖西公路,同样也于抗战时被破坏。1975年不但修复佛昙至湖西公路,而且越过湖西岭经赤土开至火烧埔,称“火佛线”全长28.2公里,与“牛旧线”(从南靖牛崎头经平和、漳浦县城到旧镇的公路)衔接。
  1969年建成自佛昙经赤岭、官到三古与324线衔接的公路,称“三佛线”,全长35公里。
  这样一来,佛昙的公路就四通八达了。镇内又建了除大嵩海岛以外的村村相连公路,机动车往返频繁。
  佛昙的交通运输,历史上以水运为主,自清朝至民国,有三桅大帆船往返于宁波、温州、汕头、厦门、香港、台湾、澎湖,输出花生油、葱头、蒜头。荔枝干等土产,输入工业品及浙江草席、木屐、台湾米和糖,后发展为机帆船运输。佛昙与厦门之间的航运,由木帆船发展为汽船(俗称电船)运输。但抗战期间海运中断,载重一百担的“潭江号”汽船本来每日往返厦门一趟,抗战爆发的次年(1938年)厦门沦陷,海口封锁,“潭江号”被国民党军政当局征用凿沉于三江口。抗战胜利后佛昙商家再购置六鳌号、和美号、侨通号汽船恢复海上运输,而临解放时又被国民党军队所强征。1950年佛昙码头工会组成运输服务公司从事海运,至1975年已发展到木船5艘(载重150吨)、机动水泥船1艘(载重55吨),但木帆船于1983年部份为台风所毁,机动船于1986年6月沉于南澳海域,从此该公司转为陆地客车运输。由于公路四通八达及佛昙港淤塞的地理变更,八十年代起鱼虾池遍布港区,现在佛昙的交通运输主要靠陆运。而海岛与陆上的交通则得到改善,1992年投资70万元(省投资42万元、县、镇投资29万元)建成白石、岱嵩、整美三码头,结束了连小船也不能靠岸而必须涉水上陆的历史。
  水产养殖
  佛昙渔业本来以海上捕捞为主,只有少数淡水鱼池和港湾围埭养鱼,及利用天然滩涂抛放石块让牡蛎自行附苗,粗放粗养,产量甚低。然而佛潭湾滩涂面积4万多亩,可利用养殖的面积3万亩,是潜力极大的宝库。
  滩涂围垦八十年代开始大发展。1981年,省水产养殖公司投资2.5万元,在佛昙石埕村建立虾池180亩,试养长毛对虾成功,引起佛昙人对养虾的兴趣。1982年,东坂村建鱼池1030亩,养鱼效益甚好,引发全镇农民围垦海滩的积极性。当时在农业生产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下,联产承包到户的水产养殖业迅速增加。1985年,镇政府开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并发动村民合股投入资金,大规模围垦海滩建设鱼虾池,至1991年,共有鱼虾池二万多亩,总产量30450担,值3654万元,占全镇农牧渔副业总产值的50%。1992年虽遭受灾害挫折,以后吸取经验教训,实行鱼虾混养,加强科学管理,使养殖业持续发展。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全镇先后办起5家冷冻厂,三家在镇内,一家在东坂,一家在整美。
  捕捞渔业:
  纯从事渔业捕捞的渔村只有岱嵩岛,其他滨海的轧内、后许、白石、后社、下坑、先锋、下苏、东坂、整美、岸头、石埕等村都是渔农兼业。历史上由于资金短缺,渔船小,设备简陋,只能作近海捕捞和定置作业。解放前仅有放绫小船10只、定置网50口,年捕鱼量不上二千担。解放后人民政府从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改革开放后加上海外亲属资助,购置了机动船,至1993年,全镇已有机动渔船320艘,年捕鱼量达4.4万担。
  近海渔业资源逐渐减少,岱嵩、整美、后许等村自1989年秋季起,开始开拓外海渔场,至1992年,全镇共新造载重70吨以上外海渔船16艘,组织成立“佛昙渔业开发公司”,合股集资扩充外海捕鱼能力,至1994年初,共有渔船300余艘,其中装机12匹马力左右的有50艘,24匹马力至150匹马力的250艘,150匹马力以上的大绫网渔船65艘,各船都齐备网具、通讯设备、探测仪器、航行器具,具备外海捕捞能力。现佛昙渔业开发公司已加入福建省远洋渔业公司,准备进一步开拓远洋渔业。
  农业
  佛昙镇解放前只有耕地189亩(当时东坂、洞野、花林、苏厝、港头属前坪乡,不计在内)。解放后经过开荒扩种,扣除基建用地,现有(包括东坂、洞野、花林、苏厝、港头等村)耕地28170亩(其中水田1042亩,农地17758亩),人口(1993年统计)49305人,人多地少,而且多是农地,少水田,米谷不够自给,一向农产品的输出以花生和花生油为大宗,而输入粮米,一般村民以番薯和大米搭配为主粮。
  各种种植业
  水稻。靠山的一方多是山垅田,靠海的一方多是埭田,解放前产量很低,平均每亩年产量不上200公斤。解放后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指导科学种田,产量逐步提高,现每亩平均年产量800公斤左右。
  番薯,适应性强,产量高,四季都可种植,海滨沙园大量种植。解放后引进良种,改进种植技术,肥足水足,亩产万斤薯已不罕见。
  花生,是本镇主要的经济作物,经过引进良种,产量逐步提高,每亩平均年产量从原来100多市斤提高到400市斤左右,年种植面积扩大到近万亩。
  蔗糖,由于沿海风大不宜植蔗及不让甘蔗与水稻争地,大都种植在土质甚差的山坡旱地上,产量不高。解放后改善种植条件,引进良种、改牛力拉动“石盾”榨蔗为机器榨蔗,仍产红糖,每年亩产蔗量从2000多市斤提高到上万斤,种蔗面积从198亩增加到1992年的6000亩。
  其他农作物还有小麦、大豆、豌豆、高梁、木薯、蔬菜、水果等。果树主要有龙眼、荔枝、桃李、柑桔及少量柿、梨。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政府大力推动造林,至最近,山林及海滩防护林共29517亩,占沙滩山地面积的80%,山青林茂,海滩防护林带档住了风沙侵袭。
  水利建设
  农业的增产与水利建设息息相关。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物力,领导群众大力兴修水利。受益本镇的有下列水利工程:
  1、石过陂水库,位于马坪镇仙都村,建成于1959年3月,以土坝拦截马坪溪上游水源,主坝长228米,高22.7米,顶宽6.7米,库容1100万立方米。六十年代完成渠道长38公里,本镇洞野、下坑、东坂、林埭及前亭镇的桥仔头,过港、墟仔、大社等村为主灌区。
  2、赤兰溪水库,位于龙海县白水镇郊边村后,建成于1966年11月,以土坝拦截佛昙溪上游水源,坝高25.93米,顶宽5米,长181米,库容1000万立米,与石过陂水库联成同一灌区。
  3、杨美水库,位于赤岭乡杨美村,以土坝拦截佛昙溪上游水源,坝高29.5米,顶宽5.1米,长190米,库容3800万立方米,建成于1972年底。1975完成左右干渠,右干渠于1989年从后堀延伸至后许坪东雄村。本镇及前亭镇七个行政村为主灌区。
  4、水吼山水库,位于东坂村水吼山,库容24万立方米,建成于1957年2月,主要灌区东坂村。镇政府于1988年建成日供3000吨的自来水厂,以水吼水库为蓄水池。
  此外,有小(二)型水库14处,位于下坑、人坪、石门等行政村;及人坪抽水机站、港头溪拦水陂等,有效灌溉面积3185亩。
  提水工程有整美机灌站,建成于1973年9月,蓄水量2万立方米,装机2台共124匹马力,二级提水,后因失修,现基本报废。
  全镇有排灌机械447台共2564匹马力,包括机灌、电灌、喷灌、机井等设备。
  乡镇企业
  解放前,佛昙除“友泰”米厂以机械碾米外,只有手工业作坊,主要有榨花生油的“油车”多家,造船厂一家(后兄弟分家成两家)。
  1952年工商业普查,全镇共有工业企业(米厂)一家,手工业作坊89家,商业企业102家。1954年在“友泰”米厂的基础上扩建为地方国营漳浦县第二碾米厂。后改名“漳浦县粮食局佛昙米厂”,有固定资产2.02万元。至1989年,该厂配备有砂棍喷风米机2台,自动紧辊橡胶砻谷机、重力谷糙分篱筛、选筛去石组合机各1台。
  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起,佛昙开始有集体工商业,现属镇办企业:
  造船业。1956年由“协顺南记”和“协顺通记”两家私营造船厂合并为“工商联造船合作社”,1975年改为“佛昙造船厂”,隶属于手工业联社,1978年划属佛昙公社社办企业。1979年实行“三定一奖赔”,1980年年总产值117.56万元,利润37776元。1986年实行厂长承包责任制,年产值54.9万元。
  改革开放后佛昙又有合股的蓬山造船厂及个体造船户10多家,分布于先锋、岸头、整美等处。
  农机具厂。1956年初,由木匠、铁匠、单车修理户等30名手工业劳动者组成“佛昙铁木合作社”,1964年改为“佛昙农机具厂”,主要从事水车、拉达、风柜、犁等农具的生产和修理。1979年实行“五定三挂钩一奖赔”生产责任制。1988年实行承包责任制。
  综合社。1956年初由理发、弹棉、照像、刻印、缝纫、白铁修配、针织、家用电器等行业手工业者组成″佛昙综合社”。1986年实行承包责任制,上缴利润中一部份作为退休工人福利费。
  农械厂。1979年12月,佛昙公社投资10万元创办“佛昙农械厂”,厂区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主要从事拖拉机、抽水机、双轮双铧犁等农机具的维修。1984年以后转为修理各种摩托车、汽车,年产值7.5万元。
  冷冻厂。1987年,佛昙镇与县水产供销公司合资近300万元联办“佛昙水产冷冻厂”,配备丹麦产平板速冻机二部、西德产100吨冷库一座,主要从事水产品的加工冷冻和销售,兼营农副产品冷冻贮藏。
  土产供销公司。1985年投资70万元成立″佛昙供销公司”,主要经营花生仁、玫瑰茄、高粱、旱麻皮等购销和对虾、盘仔鱼、河豚、海带等水产品的加工运输,设有木器厂、饲料厂、农副产品加工厂、食杂门市部,年产值200万元。
  水产供销公司。佛昙镇政府于1986年投资120万元,派出企业干部杨丰盛驻厦门,设立“厦门佛昙水产品供销公司”,主要从事经济鱼类、对虾等水产品的冷冻销售,年产值一千多万元。
  水产饲料公司。1992年投资30万元成立“佛昙水产饲料公司”,从事对虾饲料产销,年产值150万元。
  渔业开发公司。1992年3月投资127万元成立“佛昙渔业开发公司”,从事海洋捕捞及渔需供应等业务。其规模已在《渔业》一节记述。
  糖厂。1980年投资24万元建立“佛昙糖厂”,址在东坂村公路边,占地24亩,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配备压榨机2台、炼糖锅27个、卷锅3个,日榨蔗量10万市斤,日产红糖量1.1万市斤。鹿溪糖厂建成后,全县甘蔗集中于鹿溪糖厂生产白糖,佛昙糖厂厂房于1987年租给港商何方楚先生办针织制衣厂。
  盐业。有佛昙盐场,东坂盐场、庄厝盐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佛昙出现私营联合企业,至九十年代初,全镇共有股份制企业475家,主要有:
  整美冷冻厂。本地个体户联合办厂,与香港连达水产总行合作,引进港资18万元,改造旧设备,扩建冷冻车间,冷冻水产品销往香港。
  东坂冷冻厂。引进外资100万元,加强流汰式条冻车间设备,冷冻水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吟兜机砖厂。石埕、园东两村人合股,并从福州和长乐引进资金和技术所联办,总投资40万元,日产机砖2~4万块,年产值150万元。
  三资企业
  自1988年至1994年上半年,佛昙镇共引进外资创办25家三资企业,著名的有:
  佛昙针织制衣厂。佛昙镇与香港美事发有限公司、闽虬行合作开办,1988年1月投产。投资总额30万美元,厂区面积28亩,建筑面积3339平方米,配备手机230台、花机480台、集装箱车2部,有职工510人,年来料加工产值2591万元,工资120万元。
  福茂水产开发有限公司。1990年佛昙镇与台商张先生合作开办。佛昙镇有偿提供位于白石外滩的水产育苗场16.8亩,张投入资金80万美元,有工人五.六十人,专门培育台湾草虾及日本斑节虾苗,为漳浦养虾业引进良种起到很大作用。
  吉祥泡沫塑料厂。侨胞蔡福庆于1991年与佛昙镇合资开办,总投资50万美元,有职工40多人,生产销售塑料农具和其他制品,年总产值近千万元。
  同泰金属家具有限公司。佛昙镇于1991年与台商李鸿麟合作开办。佛昙镇有偿提供厂房320平方米及场地200平方米,李投入25万美元,从事金属床产销,职工32人,年产值近千万元。
  盛丰蔬菜制品有限公司。台商林春凉于1991年10月在洞野村投资10万美元开办,主要从事小黄瓜、笋菜等蔬菜的半成品加工,外销于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永煌书画工艺品有限公司。台商陈铭波于1992年5月投资10万美元在园东村开办,从事书画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有职工20人,年产值55万元。
  虹海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台商许德发于1992年12月投资116万美元在后许村开办,育苗池30亩,培育台湾对虾、日本斑节虾及鱼、贝等种苗。
  鸿群开发有限公司。台湾豪德实业有限公司于1992年12月投资1000万美元在佛昙工业开发区计划开发土地建厂房200亩。
  宏兴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台商郭春福于1993年4月投资273万元与佛昙镇合资联办,址在石埕村,主要经营水果及蔬菜的加工冷冻,产品外销。
  鸿群电器有限公司。台湾豪德实业有限公司于1993年6月投资142万美元在园东村开办,生产果汁机、马达、转子、定子等电器。
  腾达绳网开发有限公司。港商杨腾其于1993年5月投资30万美元在下坑村开办,当年投产。
  佳禾纸品工业有限公司。寓台佛昙人杨西明于1994年4月投资42万美元,在佛昙工业开发区购地10亩建厂房600平方米开办,以女儿杨梅兰为代理人。
  万国石材开发有限公司。台商张丰盛于1994年初投资50万美元在新安村开办,从事石板材生产外销。
  新都酒店。港商杨小龙于1993年6月投资43万美元所建,址在岸头村鸿儒江南岸,用地二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开办旅馆、餐厅、卡拉OK舞厅等服务。
  鸿山石板材厂。址在人家崎,1993年开建,主要生产出口石板材。
  公共设施
  为适应经济发展商贸繁荣的需要,佛昙镇自八十年代以来扩展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有:
  电讯。1989年元月开通500门自动电话。1992年5月开通100瓦自动寻呼发射台;6月,国家投资1000万元,安装1000门程控电话机台。1993年底,又兴建装容量一万门以上的邮电大楼,实现电缆管道化,传输光纤数字化,可与国内外各地直拨通话。
  自来水工程。东板村首先完成,镇内于1988年完成,岱嵩村于1989年完成,白石、后社于1990年完成,花林村于1991年元旦完成,后许村于1991年12月完成,洞野村于1992年完成。至1994年,全镇饮用自来水的人数已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六、七十。
  街道。1981年11月建成自供销招待所至粮站的水泥路面,长300米,宽8米。1982年修建崎街石板路,长110米,宽5.5米,排水阴沟长110米,宽0.6米,深0.4米。1984年修建岸头街石板路,长400米,宽4米。1984年兴建鸿江大街,从风动石至芙蓉山南麓长2300米,平均宽16米。1985年兴建墟埔至白石村的海滨路。1989年10月建设自岸头村大祖潭边至石埕村农机具厂街道水泥路面,长300米,宽6米。1992年拓建从鸿儒小学至东门兜外河的水泥路面,命名“育才路”,长1000米,宽6米,两边以条石筑排水阴沟,宽深各1米,长2000米。同时铺设中街水泥路面。蓉山水泥路面,长400多米,宽5米,东接鸿江大街,西接港头柏油路,1992年建成。石埕村的学府路于1993年下半年动工,1994年上半年建成,长700多米,宽8米,从中街起直达二中校门口。
  市场。1983年拆除瓦木结构的旧市场,就原地重建条石与水泥混合结构的新市场,总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1992年择址再建“佛昙农贸市场”,用地面积28.64亩,第一期已完成商住综合大楼八幢各四层,建筑面积11640平方米,及中心市场AB二座,面积2200平方米,街道面积5000平方米,形成一座商业小城。
  华侨与教育事业
  佛昙的文化教育自古至今居于全县前茅。尤其自近代佛昙成为著名侨乡以来,华侨热心故乡公益,对兴办教育事业尤其不吝平生积累慷慨投入。杨纯美先生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季开办的纯美中学一度成为漳浦县最高学府(其时漳浦县立中学因经费问题停办八年)。解放后纯美中学改为漳浦县第二中学,其规模和成绩仅次于设在县城的漳浦县第一中学。现在佛昙镇有:完全中学一所,即漳浦县第二中学(简称二中),自1980年以来扩建教学楼二幢24间,宿舍楼3幢,校友楼一幢840平方米。1992年共设38班,学生1868人(其中初中20班965人,高中18班820人,职业高中83人)有教职员工133人。学校多次被评为县、市先进单位,造就人才众多。自1989年以来,侨胞柯汉扬先生在二中设“纯美奖学金”,每年颁奖二万多元。柯先生并倡立“纯美纪念馆”以弘扬杨纯美先生办学精神。初级中学三所:东坂中学,创办于1985年,校园面积68亩,基建面积1500平方米。1992年有六个教学班,学生289人,教师23人。施教区为东坂、下苏、洞野和花林。办学八年间已有毕业生445人升入高中及中专。鉴湖中学,创办于1992年。鉴湖(大坑、后许,轧内)为著名台胞祖地,漳浦同乡会理事长陈建仁捐资并倡导鉴湖陈氏台湾族裔捐资为该校设置奖学金。鸿江中学,新创办于1994年,址在园东埭头,为减轻二中压力,把吟兜、石门、新安、人圩、及园东一部份划为该校施教区。此外还有岱嵩等小学附设初中班,均有成绩。小学方面,佛昙学区辖本镇及白竹湖农场的和坑小学共20所,1992年有18个教学班,学生6456人,有教师235人。其中:佛昙中心小学,前身为民国初年国会议员杨士鹏于1922年倡办的莲山小学,1935年改为中心小学。解放后校舍几经改建扩大,1984年新建教学楼一幢,1992年再由岸头、先锋两村集资及侨胞捐助,再建教学楼一幢。1992年有12个教学班,学生585人,教师28人。鸿儒小学,址在园东,侨胞杨江泽先生捐资兴建校舍,用地4200平方米,基建面积1060平方米,于1967年开办。1992年有14个教学班,学生637人,教师28人。石埕小学,1974年由石埕村集资及侨胞捐资建校,1993年侨胞杨嘉文先生又捐资10万元增建教学楼一座。共有12个教学班,学生525人,教师24人。蓉山小学,址在下坑,1959年建校,1989年新建教学楼一幢。1992年有16个教学班,学生515人,教师21人。港头小学,1925年建校,1992年有9个教学班,学生283人,教师13人。下苏小学,1958年开办,1992年新建教学楼一幢。有8个教学班,学生284人,教师11人。东坂小学,1930年开办,1971年1989年两次新建校舍,小学教室及办公楼宿舍690平方米,初中班教室3间,1992年有13个教学班,学生612人,教师22人。洞野小学,1958年开办,1987年侨胞蔡福庆先生捐建教学楼一幢,1992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170人,教师8人。花林小学,1944年开办,1986年侨胞黄良寿先生捐建校舍,1992年共有6个教学班,学生187人,教师8人。岱嵩小学,1935年开办,1991年归侨杨维廉先生捐资并倡导侨胞捐资20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幢,1992年有12个教学班,学生383人,教师29人。自1976年以来附设初中班,1992年有2班,学生72人,教师6人,漳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办好初中先进校”奖状。整美小学,1932年开办,1978年后利用原部队营房为校舍,1992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207人,教师9人。白石小学,1935年开办,1974年新建校舍,1989年再由白石、后许二村集资新建教学楼一座,1992年有14个教学班,学生533人,教师20人。鉴湖小学,址在后许,1930年开办,1985年建新校舍,1992年易址,重建新校舍与中学在一起。1992年有11个教学班,学生345人,教师18人。代卿小学,址在径口,1930年开办,1970年侨胞陈荣金,荣泰兄弟捐资建新校舍,1992年有7个教学班,学生257人,教师10人。人坪小学,1948人开办,1957年侨胞杨牛高先生捐建校舍一座4间,1990年先生再捐建教室,1992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170人,教师8人。新安小学,1942年开办,1966年建新校舍,1993年易址,重建教学楼一座。1992年有10个教学班,学生283人,教师14人。吟兜小学,1956年开办,1984年华侨献款建新校舍,用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1992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195人,教师6人。石门小学,1956年开办,1985年建新校舍,华侨杨合成先生献款,于1990年和1993年二次扩建改建新校舍。1992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131人,教师7人。欧厝小学,1973年开办,1992年有一个教学班,学生15人,教师1人。
  华侨与医疗卫生事业
  佛昙华侨对故乡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1960年华侨杨江泽、杨彩兰、杨振泳等12位先生捐建华侨医院(即漳浦县第二医院),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1966年,印尼杨氏联谊会购赠一部救护车及其他设备。1980年,华侨杨朝茂、杨江泽、陈辉大、杨锡恩等先生又为华侨医院赠送器材设备。1988年归侨杨维廉及其弟侄捐献人民币为华侨医院增建妇产科楼房一座10间,并与华侨杨嘉文、蓝赞绪、杨朝茂等20位先生共献款扩建门诊楼和添置大批医疗设备。统计自1960年至1993年,华侨共为佛昙华侨医院捐资30多万元,所建所置占全院固定资产一半以上。现华侨医院基建面积2000平方米,有门诊、化验、住院、妇产科四座大楼及三座宿舍楼。设备有手术床、万能产床、电冰箱、干燥箱、救护车等。整美村岱嵩村和洞野村也由华侨献款各建保健室,购置医疗设备。华侨又集资建漳浦县侨联大厦于佛昙。
  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迈进
  佛昙自古为漳浦东北重镇,清朝有大量人口分衍于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成为重要侨乡和台胞祖地。现佛昙为拥有5万多人口的大镇,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加速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水产养殖业迅速增长。工商业空前繁盛,现有工商业一千多家,其中“三资”企业25家。住宅大量扩建,楼房林立。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般人家都有电视机及家用电器。教育事业大发展,人才辈出,为社会做出贡献。总之,佛昙古镇正以崭新的姿态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迈进。
  漳浦县第一个亿元村——绥西
  ·一村民·
  绥西村原来十分荒凉。在县城西隅西湖之滨,曾经是瓦砾遍地的废墟,因为原先清朝富豪们的花园楼阁,于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一日(阳历1865年2月16日)太平军攻破漳浦城时被付诸一炬,夷为平地,只遗留“后楼”地名,和几个用三合土筑成的鱼池,积满污水,以及一头架在池中,一头架在岸边的“水阁”遗迹。小时(三十年代)我从那边经过十分害怕,因为传说池中有水鬼,那原是水阁的池中石柱被说成是钉着水鬼的“石钉”。还有一片土墩,据说下面便是“骷髅堀”收埋着无数死于战乱中的遗骨,亡魂出没于这一片废墟上。清未的战乱,继之以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真是满目疮夷。
  绥西村(行政村)有西湖、埔顶、西门三个自然村,住民原来大都务农。有部份村民早先原非农民,他们住在西街的三房巷、打锡巷、龙亭巷、金芳巷、许官巷、驿内巷、造花巷、街仔前一带,成份复杂,有地主、商家、小职员、小贩,以及打零工、“挑大路担”的贫民。土地改革时,地主改造为劳动者,贫民分到土地,商家也有因经营维艰自愿转入农业的,于是,这些市镇居民成为农民。
  现在,绥西人没有农、工、商的界限,有的一家人有几种职业,亦农、亦工、亦商,因为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工商业迅速发展。原先的三个自然村也与街市相连了,因为,随着人口增长,那些原住街巷间的村民再也不能在原来狭窄的住处呆下去了,纷纷在西部郊虎仔山下一带扩建新居,非农业户要建房也只能建到城外去,那原来十分荒凉的郊野便成为楼房林立的新市区了。西街闹市区与原来西郊三个自然村连为一体。
  绥西村除了抓住原来的农业生产不放外,并发展村办工商业和股份合作制工业三十多家,其中年产值150万元以上的有7家。自1992年以来,绥西全村年社会总产值一亿多元,成为福建十三个“亿元村”之一,是漳浦县第一个“亿元村”。其中,农业产值350万元,工业产值550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4550万元。现村的集体固定资产有1000万元,年集体纯收入6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200元。村民不必上缴“三金”和农业税、公粮,全由集体经济理清。
  绥西村的成就,有人归功于村“两委”,有人说是由于地理位置好,有人认为是党的好政策所使然。三者都说得对,但如果只强调其中一项而忽视其他二项,就都是片面的。其实,这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配合的结果。试想,如果是“四人帮”的“天”,极左路线之“时”,连私栽一株果树都要砍,连自种一株南瓜都要拔,连在自留地里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印度草”都要锄除,村领导人推行今日这样的富民措施,会不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斗吗?如果是“地”在听不到汽车声的山旮旯里,办“绥城酒家”、机砖厂、办“漳绥石油公司”和加油站行吗?当然,共天时地利者未必都能有如绥西那样大的成就,决定因素还在“人”,“事在人为”是一句成语,也是现实。绥西村有处于闽粤交通线上的“地利”,以村两委密切配合的“人和”,缘改革开放的“天”,不失“时”地抓住机遇,领导广大村民奔小康。集体富了,水涨船高,个人也收入大大增加,生活明显改善,村干部得到群众拥护和上级信任,领导班子四位主干:党支部书记李传来、副书记林寿森、村委主任戴程山、副主任蔡天华,都是几届连任,这样稳定的领导班子,步调一致地从探索到实践,经过艰苦奋斗,领导村民有方,才实现了“亿元村”,被誉为“漳浦第一村”。绥西,从前曾被说成“睡狮”,如今被称为“醒狮”。
  绥西村的具体成就:
  农业方面,全村只有近千亩水田,而人口三千多,每人平均只有三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十分重要,这只有依靠科技。村里采取集体育秧的办法,实现种子杂优化,使水稻每亩年产量达到一吨,自1992年以来成为“吨谷村”。绥西村被征用许多土地,开发工业区又动用很多土地,但那大都是山坡地,原来是“冢仔埔”,有的虽经过开荒种杂粮,而产量甚低,对于水田则不肯轻易减少。
  有人说绥西是靠“卖土地”富起来的,那似乎说得有点“理由”,但如果把土地使用权转让赔偿款分净吃光,就是再多的钱也只是“过眼云烟”。绥西村无论集体或个人,都善于运用有限的资金发展无限的事业。如:1984年,村两委利用土地转让赔偿款,对原来在穷困情况下因简就陋兴建起来的“绥西旅社”改造扩建、充实设备,改为“绥城酒家”,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500平方米增加到5000平方米,是一座含有旅社、餐厅、各种商店、金融业、停车场等经营项目的综合大楼。这座大楼的经营收入,使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一万多元增加到4.4万元。同时,村两委积极引导和扶持村民兴办企业。几年中,全村从事商业、饮食业、建筑业、运输业等行业的村民达到400多户,从业人员600多人。
  接着,村两委投资135万元,抽调人员协力办起一座有24门轮窑的机砖厂,1988年开始生产,年产1000万块红砖,年产值150万元,税利40多万元。
  自1990年起,绥西村与镇、县三级联办“绥安工业区”。
  进入九十年代,绥西村共有村办工商业和股份制工业三十多家,主要有:
  引进外资,办起了绥兴雨伞厂,来料加工“洋伞”,产品复出口,年产值2500万元。
  建良板材有限公司,村与港商合办,开发石板材出口,年产值1000万元。
  绥安轧钢厂,股份制企业,年产值1000万元。
  绥西机砖厂,村办企业,年产值200万元。
  绥城酒家,村办企业,年产值250万元。
  土建机械队,股份制企业,年产值200万元。
  以上七家骨干企业年产值6000万元。
  全村村办企业十多家,村民股份制企业二十多家,欣欣向荣,有很大一部份是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起了明显变化,由以农为主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村两委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如:集资扩建绥西小学校舍,建成一座拥有1400平方米标准化教室的教学大楼,兴办几个幼儿班;成立老人协会等。
  绥西村两委并不以有这样的成就为满足,他们还有宏伟的目标和计划,领导村民向前迈进。
  “海上田园不夜天”下垵
  ·林菁·
  早先常听说漳浦六鳌半岛“夜夜元霄”,渔火似繁星映照海面。今与六鳌隔浮头湾相对的古雷半岛更有“海上田园不夜天”的壮丽景观。不但屹立于古雷头濒海山顶的灯塔在向广大海域发射强大电光;古雷头山向陆一面山下的下垵村,也由集体自建二座灯楼,配备两盏探照灯,射程1500米,与古雷头灯塔互相辉映。古雷头灯塔职司为往来船只导航;下垵村灯楼职司“海上田园”的照明,防止偷窃海产,保护养殖业发展。
  古雷头山高耸突出海面,它的后面有一座同样气势不凡的山,叫做“大山”(与别处相比则不算大),两山之间是一片凹地,但不是山谷,因为它的两边都是海。按地形观察,这里原先是两个海上岛礁之间的水域,因冲积而成沙洲,使两个岛礁相连。可耕地极少,而且没有水田,只有一百来亩旱地,种一些番薯,花生等适宜在沙质土壤成长的农作物。作为炊事用的燃料倒是不缺,因为沙滩布满木麻黄,山上布满马尾松,只要由半劳动力到林下梳集落叶便可解决问题。村民以海为田,主要以渔为生。近几年来除了捕捞,又发展了养殖。
  这里有古雷头山抵挡风浪,海域水深,少污染。自从1979年4月漳浦县海珍品实验场选择在这里建场,开始进行扇贝、太平洋牡蛎(大蚝)等珍贵海产品的养殖和育苗推广,下按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主要还是因为地理条件适宜,很快发展了这种养殖业,成为我国江南最大的扇贝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至今(1994年)已发展到二千多亩,有六个扇贝育苗场。还有太平洋牡蛎、翡翠贻贝、海带等水产品养殖,全部水产养殖面积共三千多亩,可利用为养殖的海域基本都开发利用了,全村280户人家,每户平均有海上财产4万元。
  下垵村收入最丰的海产是扇贝,主要销路在香港。过去,都由广东商贩来采购运销,养殖户饱受杀价之苦。村委书记薛艺华为建立本村自已的运销队伍,于1991年初发起集股,投资置运输船,与深圳海珍品出口商建立了供销关系,将扇贝等海产品直运深圳、鲜度更高,扇贝卖价由原来每公斤一元增加到四元,村民的收入就更加丰裕了。1993年省农调队调查公布,下垵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四千一百元,居全省第五位。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三辑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妇女社会地位转变、投身革命的漳浦妇女、下垵女民兵、在外地工作的漳浦女英、台北的两位文学科学姊妹卢慧贞和卢慧兰等内容。此外,还包括金浦晚霞、教育、乡(镇)村春秋、政协委员风采、民间艺术、文物古迹等方面的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