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大南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77
颗粒名称: 沧海桑田大南坂
分类号: F324.1
页数: 4
页码: 41-4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南坂的历史演变,包括清代的一些历史和民国时期的农场建设、试验推广等工作。后来介绍了该农场的改名为大万农场,以及解放后的管理情况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大南坂 大万农场 农场建设

内容

甲·从荒埔上建起负有试验和推广作用的农场
  大南坂原名大垄坂,清康熙三十七年,太常寺卿黄性震捐资在那里设置义塚,称大垄塚,也写作大人塚。明清时代在那里设梅林铺(驿路小站),后废,那一带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埔。虽然漳浦通云霄的大路通过那里,在封建时代沿途竖立许多石坊和石碑,向行人显示荣耀,但过客稀少,村落稀疏,强徒截途抢劫的事迭有发生。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福建省政府派建设厅农业技术员阙荣兴到闽南各县视察官立及私立农场、苗圃,三月二日到达漳浦视察。当时陈达元由金陵大学农学院专修科毕业回漳浦,任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技士,必然陪同阙荣兴视察,有人说大南坂农场的设立是他们建议的,不无理由。
  省政府当即决定设立漳浦农场于大南坂,隶属福建省农林改良总场,派阙荣兴为主任,陈达元为副主任(同时为漳浦县初级园艺职业学校校长)由建设厅汇一千元为漳浦农场开办费,並付一千八百元为购置仪器专款,付一千元购置抽水机一部(包括四匹马力重油发动机及五英寸口径抽水机、附属品)。自六月份起按月发经常费六百三十五元,经两月筹备,该场于八月正式成立。当时主要工作如下:
  一、推广改良蔗种
  当时,日本人经营的台湾糖充斥我国大陆市场,有识之士极力提倡振兴我国糖业,以挽回利权,並着眼于闽南糖业的改进。当时农民所种竹蔗产量低,用土法生产的红糖质劣,打不开销路。要改用机器制白糖较难办到,首先要推广改良蔗种,这任务就落在农场身上。因而省建设厅于创办漳浦农场之初,规定其主要任务为甘蔗良种的试验与推广。
  那时,世界上蔗糖主要出产地瓜哇在荷兰占领下,台湾在日本占领下,为了糖业竞争,已经禁止蔗苗出口。因而建设厅于民国二十二年以三万五千元的代价委托前已从瓜哇引进良种的漳浦万安丰祥公司培养瓜哇大茎蔗苗一千万株,交托福建省农村合作委员会施行蔗农贷款,将蔗苗贷给农民栽植。但那时漳浦农民所产黑糖丸质劣价贱,民国二十四年由三年前的每担八元以上降至五元多,农民不愿栽蔗,对以贷款方式配付的蔗种,多不愿接受。为推广改良蔗种,漳浦农场主任阙荣兴向省农业改良总场提出三点建议:(一)将蔗种价格再酌予降低。(二)原规定每户贷款以二十元为限,只够栽蔗二亩,可略予提高贷款额。(三)龙溪、同安、晋江、莆田、仙游等县糖价较漳浦高,那里都有合作指导员在办农贷,可在那里配付蔗种。(四)在漳浦设“奖励蔗园”(或称示范蔗园),于各乡选择比较笃实的农家,免费供给改良蔗苗,並贷给所需要的肥料。关于栽植、管理、收获,由漳浦农场派员指导。这几点推广办法,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蔗农贷款每户最高额提高为四十元
  改良蔗种在漳浦本地要用奖励的办法推广,而别处却踊跃来要,如:云霄县向建设厅申请认购三十万株,在漳浦取苗,由省合作指导委员会漳州办事处贷给价款;仙游县立初级职业学校由建设厅每千株补助一元,来漳浦购苗二万株;蒋鼎文在漳州设“绥靖公署”,办合作农场于浦南宅内,通过省政府向漳浦农场借蔗苗五万株,等等。漳浦的改良蔗苗在各县传衍。
  二、在本县造林和督导邻县造林
  漳浦农场培育大批苗木在本县造林,推广了新引进的合欢、赤松、白叶桉和本来就很适宜在本地繁殖的相思、苦楝、马尾松、樟树等树种。我不轻信那现在还保存于档案的育苗和造林数字,而当时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各条公路两旁成行的合欢树曾给行人以荫凉,因而漳浦人称合欢为公路树。
  漳浦农场並有督导邻县造林的任务:
  ①督导云霄县造林:民国廿四年冬,建设厅派漳浦农场副主任陈达元前往云霄督导造林,县政府派施技士会同陈达元勘得距县城十三里的马山乡鹅内山一处平场连山坡,面积约四百多亩,土质是黄色沙质壤土,山坡适宜种植赤松,平地适宜种植油桐、赤樟。他们向县长孙永年推荐,以苗圃主任陈扬休为造林技术员。扬休于民国二十五年二月四日率领苗圃练习生前往林地筹备,派定民工,着手开辟林场。
  ②督导东山造林:民国二十五年元月,省建设厅派漳浦农场副主任陈达元到东山县督导造林,会同县政府勘定西山岩为造林地点。按省方规定,东山县为第一期造林区,就是要在元月份造林的县份,陈达元查询气候情况,认为应在二月份造林较为适宜,于二月二十日开工造林。
  三、甘薯良种和绿肥作物的试验推广
  ①自民国廿六年起,征集省内各地及台湾改良之甘薯品种四十余种,作观察比较及各种栽培试验。
  ②引进台湾绿肥多种,作比较试种,其中有适用于蔗作或稻作的有机肥料者,有适合于果园间作或覆被地面者。试验结果,认为苦劳豆类(AoTaoTVLata)品种及虎爪豆等繁殖力强,便于管理,茎叶易于分解,将成果推广各地种植。
  四、推广来克亨鸡、罗逗乌鸡、北京鸭等良种家禽
  五、农场测候所
  民国二十五年一月,成立漳浦农场测候所于大南坂,专设人员一人,每月经费四十元。该所记录的气候资料按月呈报,至今保存于档案,为研究气象变化的参考资料。
  以上仅据有案可稽的资料采写。
  乙、“痛心农场”
  省办漳浦农场的兴起只是昙花一现。“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翌年(民国廿七年即1938年)厦门沦陷,闽南沿海机器内迁,漳浦农场也于该年奉令将贵重机具、仪器,图书内迁(后遗失),经费大大紧缩,农场陷于停顿,场长及职员他调,只留少数工人,自己维持,田园多数荒芜。
  至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三月间,大南坂合并县农场(在北门外),改设漳浦县中心农场,土地面积约四百多市亩。那时,只剩下六头耕牛和一些笨重的农具。全年经费省款五千四百元,县款一千五百二十元,全年收益约三四千元,虽没有什么试验、推广工作,而仍然亏损。职员总数七人(技士一人,技佐一人,技助二人,会计及事务员二人),工役与长期农业工人三十人。设备只有办公厅、仓库、员役宿舍共三座,碉堡二座,牛舍,猪舍、鸡舍各一处。
  本来由漳浦县城通至盘陀的简便公路已于抗战发生后的翌年破坏,土桥头原架在石粱桥上的松木公路便桥也已朽坏,中心农场的牛车只能通至京仔林,离县城还有二华里,载运土肥和产品极不利便。
  设备简陋的漳浦县中心农场,比起省办时期,真是不堪回首,被称为“〓心农场”。
  丙、大万农场
  抗战胜利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大南坂并合已改为官私合办的万安丰祥农林公司,改称大万农场,陈文仲任场长。土地面积为水田205.64亩,旱田82.55亩,新垦地13.90亩,加上待垦荒地100.50亩,合计402.59亩。作物有早稻110.06亩,晚稻205.64亩,甘蔗36.15亩,合计316.68亩。与龙溪田亭农场、南靖浮径农场、海澄洪坑农场,都划归福建省农林公司厦门分公司就近督导。洪石笋(台籍)、冯民渊、蔡启昌、蔡清溪等先后继任场长。为避免亏损,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招来一些无地农民到该场承耕土地,已荒土地得到垦复。场部並曾办酱油厂,增加收入。
  附:漳浦农业推广所
  原设在北门外的县农场(主要为苗圃)抗战期间曾并入中心农场,战后没有并入大万农场,单独设立了漳浦县农业推广所,以农学院毕业生黄芳远为主任。翌年(民国三十七年)黄芳远辞职,改调惠安农业推广所主任(特种考试及格)傅子鑫来任。
  丁、解放后的大南坂
  解放后,大南坂农场由龙溪地区建设科接管。1955年由省农业厅投资,办成全省第一个大型国营农场。
  大南坂农场为亚热带作物培养实验场。1970年体制下放,改为县办。现包括了西与盘陀乡为邻,东与城关乡交界,南接杜浔乡,西连石榴乡的四十来个自然村,总面积四十九平方公里。据1981年8月《漳浦地名录》记载,有耕地八千九百六十八亩(其中水田六千七百二十亩,农地二千二百四十亩),作物有橡胶二千七百六十九亩,柑桔六百九十四亩,菠萝二千七百一十七亩,用材林六千三百亩,水稻六千七百亩,还有甘蔗、甘薯、荔枝、香蕉、茶叶等等。自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产量迭增。全场配备各种农业机械十三台,共七百五十多匹马力;运输工具有汽车三辆,拖拉机十四辆。
  文教医生事业年有发展,场部有卫生院,作业区有医疗室;全场有中学一所,完全小学七所,初小四所。
  楼房、农舍,鳞次栉比。各种商店,吃的,穿的,用的,无不具备。要不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谁相信,今日繁荣的大南坂,在几十年前曾是荒凉的“大垄冢”?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录“绥安县的兴废”、“旧社会漳浦金融杂谈”、“陈克仁传略”、“高登的崇高气节”、“天地会源自漳浦”、“墓坑图象文字石刻”、“浯江的文物古迹”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启昌
责任者
黄性震
相关人物
阙荣兴
相关人物
陈达元
相关人物
蒋鼎文
相关人物
白叶桉
相关人物
陈扬休
相关人物
陈文仲
相关人物
洪石笋
相关人物
冯民渊
相关人物
蔡启昌
相关人物
蔡清溪
相关人物
场部並
相关人物
黄芳
相关人物
傅子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大万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大南坂镇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石坊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同安区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浦南镇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马山乡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城关乡
相关地名
杜浔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