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八、清朝漳浦文化的盛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57
颗粒名称:
八、清朝漳浦文化的盛衰
分类号:
K249
页数:
2
页码:
93-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朝漳浦文化的盛衰和太平军与漳浦的关系。在漳浦,明朝时期文化繁荣,清朝初期继承了明朝的文化传统。然而,到了清朝末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漳浦文化逐渐衰落。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太平天国起义和其在漳浦地区的影响。
关键词:
漳浦县
清朝
漳浦文化
康熙年间
内容
漳浦文化在明朝的时候很盛,清初继承了明朝遗风,明朝著名学者黄道周
在漳浦留下一些学生,对传播文化起着很大作用,重要的有蔡而熤三兄弟在下布村讲学,张若化、张若仲兄弟在灶山下讲学。下布是梁山下的小山村,却成为文化村,蔡而熤和兄弟而烜、而烷传及子侄蔡璧、蔡祚熹,孙辈蔡世远、曾孙辈蔡长云、蔡观澜、蔡桂、蔡新等都成为人才。蔡世远在雍正年间由翰林编修升任内阁学士、礼部待郎(追赠尚书、太傅),他的著作很多,在学术上有贡献。蔡新于乾隆年间由翰林编修担任太子太师(追赠太傅),擢为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及吏部尚书,曾任朝廷主考官,领导编纂四库全书,对我国文化有贡献。灶山上也有一个文化村,曾任明朝官员的张若化、张若仲两兄弟不涉足市廛,从事讲学。张若仲与农民为伍,操作田间,为群众排解纠纷,在群众中传播文化,影响深远。张若化的儿子张士楷满腹经纶,却不愿做官,专事讲学,著作甚多,就漳浦的文物和世情写下许多诗篇,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留下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年间漳浦知县陈汝咸,他注意教化,破除迷信。当时漳浦有一种“无为教”,男女群聚吃素拜佛,称为“菜公”和“菜妈”,暗地里有伤风败俗的事,陈汝咸觉察后加以取缔。没收信徒聚会的庙堂改设育婴堂和书院。西洋天主教通过上级政府要在漳浦设教堂,受到陈汝咸的抵制而作罢。有一次,陈汝咸经过东岳庙,见到很多人络绎用牲品供祭鬼神,他厌恶那种惑众的鬼卒神像,命人将它捣毁。
陈汝咸对漳浦文化是有贡献的,他驱逐占据黄道周讲学处为庙堂的和尚,重新辟为书院。又修文庙,毁弃学宫内的“伽蓝祠”,会合县内士绅在明伦堂讲书,编辑前代学者高东溪等人的著作为教材。并设立义学,聘请有学问、讲道德的人为教师。他还是一个“伯乐”,对一些有希望的学子特意培养,在他门下,后来出了几个著名的学者如蔡世远、蓝鼎元等人。(漳浦县志载有蔡、蓝二人悼念陈汝咸的文章,称陈为师)。
清朝漳浦进士及第县志有载的共四十人,起于顺治,止于嘉庆。自嘉庆十六年以后,历经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三十年废科举,一共一百多年中间,漳浦再也没有一个进士。那时,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政治腐败,官府对宗族的封建统治失去约束,起因于佃户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被封建族长转移为宗族之间的“红白旗”封建械斗,那是一种惨无人道的大规模生死战斗,会宗联旗及于整个漳浦县,延续了一百多年。田园荒芜、民穷财尽,还顾得上什么读书?漳浦乡村本来盛行延师设塾教书的风气到此不能不中断,因此,文化衰落。(详见本刊第二辑《“红白旗”封建械斗遗闻》一文)。
太平军与漳浦
李序宾
太平天国起义,革命发展到十八个省份,建都南京。十三年后,因为内部分裂,互相残杀,终于被官僚地主曾国藩的湘军打败。
被围困在天京城里的洪秀全,卧病两旬后,于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廿七日去世,十八岁的儿子洪天贵福继位,依靠干王洪仁轩和忠王李秀成,在天京苦战一个多月。当年六月十六日,天京被攻陷,李秀成出逃被俘,后被杀;洪仁轩带少数部队护卫洪天贵福突围南下,到江西石城被擒,十一月被杀于南昌。
在天京陷落后,长江以南还保存着的太平军只有侍王李世贤和康王汪海洋的部队,他们分别从江西赣江以东的地区南下,到达福建汀州(长汀)、龙岩、漳州一带。
李世贤所部于同治三年农历十月十四日攻占漳州城。翌年农历正月,汪海洋所部又占领诏安县城。于是,漳浦的清朝统治者便成为两头受困的“瓮中之鳖”了。
当时,清朝在漳浦的兵力单薄,知县英俊(满州人)召集地方绅士设局筹饷,招集民团,保守城池,城中绅士为团董,日夜督率民团兵,登陴守御。到正月二十一日早上,漳州的太平军就兵临漳浦城下了。
太平军到达以后,即分兵两路,一路占领县城西北的鸡笼山,一路占领城东印石亭山,作为犄角之势,围攻县城。起初,四面总攻,用云梯倚城,奋勇攀登。守城的团兵齐施长矛,见人便挑,太平军死伤惨重。中午以后,太平军改变战略,单留城南不攻,意欲使城内团兵逃出南门,然后占领县城。是日细雨纷纷,民团所用的火药枪为雨水淋漓,失去作用,而太平军所用是战利品的后膛枪,成为压倒之势。到傍晚,鸡笼山上的太平军已用土炮将西北方城墙轰开一个缺口(那地方后来就被叫做“倒城隙”)从缺口攻入;另一部份从城墙较低处的西湖边三角潭地方越城而入。
太平军蜂拥入城,守城的团兵都逃散。清朝左营游击陈洪凯已先逃窜。知县英俊也已在当天下午坐箩坠下城外逃往溪南乡。
太平军入城后知道英俊逃往溪南,翌日进攻溪南。而英俊已取道龙迹亭逃往杜浔,坐船渡海到东山,转道厦门往福州,找闽浙总督左宗棠去了。
那时候,左宗棠率领湘军主力“飞虎军”南下迫击太平军,坐镇延平府(今南平市)。闻报漳浦县城已失,便把英俊革职,令他戴罪立功,率带湘勇数十名,回漳浦相机行事。英俊来到与海澄交界的漳浦溪坂乡,窥伺太平军的行动,传送情报;並密遣心腹往联络前已失败隐伏的民团头目,图谍配合湘军,收复漳浦。
左宗棠为围攻李侍贤,急调高连升驻万松关一带,以扼漳州东路,黄少春驻长泰,扼漳州东北路,洪亮驻石码,进军海澄,並调淮军提督郭松林入厦门,阻住太平军出海去路,只有南面漳浦,平和一线尚在太平军手中。李世贤急向驻在闽粤交界处的汪海洋求援,而汪海洋出于妒心,竟对李世贤的危急坐视不救。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农历四月间,李世贤见漳浦的太平军与漳州的联络有被从海澄楔入的湘军切断的危险,乃写下军书,装在作拐杖用的竹竿内,派两名军壮,化装平民连夜赶来漳浦,要调驻漳浦的太平军撤回漳州,一起行动。那两个传令兵来到马口桥附近,被民团兵遇到,见其行迹可疑,抓去见英俊。英俊破开竹筒,尽悉太平军的撤兵计划,即将两人斩首,一面火速报告左宗棠,一面通知漳浦各地民团,准备截击。
同治四年五月十五日,清军攻破漳州城,李世贤从西门突围,向平和方面落荒而逃。经过艰难险阻,到达镇平(今广东蕉岭)找汪海洋。于当年八月被汪海洋杀害。汪海洋也于翌年全部覆灭。
驻漳浦的太平军在漳州失守之后,只有南路可走,准备往诏安与闽粤交界处的太平军汇合,乃急从南门退走。到距城二里许的涂桥头,漳浦的上千名地主武装——民团兵已事先得到英俊的通知,在那里设下埋伏,太平军受到突然伏击,死伤惨重,只有少数冲过涂桥,连夜向盘陀溃逃。到达盘陀岭时,又被当地的地主武装袭击,全部被歼。
左宗棠以英俊克复漳浦有功,仍令署理漳浦县事。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革命史资料,农民起义与民间结社,旧社会动态,教育史资料,华侨办学史,戏剧史资料,海峡两岸,自然灾害,地方志与修志人以及历史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