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末清初的苦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55
颗粒名称: 六、明末清初的苦难
分类号: K249
页数: 7
页码: 85-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郑成功和清朝在漳浦地区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以及清朝对漳浦地区实施的迁界政策。内容主要包括郑成功对抗清朝的斗争过程,清朝对漳浦地区的统治以及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此外,还涉及到郑成功在台湾的军事和经济活动。
关键词: 漳浦县 郑成功 清朝 迁界政策

内容

郑军戍旗镇三正总班杨安救活,解去见郑成功,郑成功给予嘉奖,医好后授职大都督;降将陈尧策被任为护冲前镇,守漳浦;清知县范进投降,被任为幕僚,另派举人林其昌为知县。10、一六五二年(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郑成功在江东桥打败了清福建总督陈锦的大举进攻,围困漳州城,清朝派“固山额真”金砺(“固山”是清军八旗组织的最大编制单位,汉语为“旗”,“额真”是长官,“金砺”是人名,闽南人习惯简称他为“金固山”)救援漳州,郑成功在古县战败,死战守住海澄城,漳浦县城于十月五日至十一日经过一周战斗被清军副总兵王进、马士彦克复。11、一六五四年(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清漳州协守将千总刘国轩密约郑成功来攻漳州城,刘国轩开城迎降。
  那时郑成功正乘与清朝谈和的机会把部队分散到清军占领区的四乡索饷。漳州城被郑成功占领后,漳属各县也向郑成功投降,在漳浦索饷的郑军“参军”(职称)潘庚钟一听到收复漳州的消息,就把清漳浦知县令孤注拘禁,夺取了政权。但是,翌年春,清世子(亲王嫡子的封号)济度率精兵三万入闽“剿海”,那时郑成功的兵力已发展到二十多万人,他反而将主力转移北上,进逼福州,接着进军浙江,以至直入长江(后围攻南京失败而回)。闽南各县兵力大都调回坚守海岛。郑成功命令堕毁当时在他控制下的惠安、同安、南安、安平(安海)及漳州与所属漳浦、南靖、长泰、平和、诏安各县县城。在漳浦的郑军参军潘庚钟接令后毁掉县城及县公署,将县治迁设旧镇,凭城防守。清总兵杨捷收复漳浦,又攻克旧镇,郑军退守狮头堡,杨捷猛攻狮头堡,两军激战,受战祸的群众有好几千人,郑军从狮头堡败走。12、一六七四年(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已亡十三年,郑成功已在收复台湾后病死)清靖南王耿精忠参加“三藩之乱”,三月传檄到漳浦,清总兵刘炎、知县乔申观归附。郑成功之子郑经乘机攻入闽南各地,于十一月八日派侍卫冯锡范、提督赵得胜攻漳浦。耿精忠派来的都尉战败逃走。总兵刘炎投降郑经。
  明末清初的战乱给群众带来了惨重灾难,有“泥鳅死半途,同安血流沟,嘉禾(厦门)断人种,安平(安海)成平埔”的谚语。而“壬辰之役”(一六五二年郑成功围攻漳州事件)城内饿死百姓十七万多人,接着郑军在古县惨败,海澄争夺战双方死伤枕藉,使翌年这一带发生了大瘟疫。漳浦也是死人很多的地方,很快也被瘟疫蔓延。
  战乱一直到一六八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统一在清朝的版图之中才告结束。
  ③迁界
  在清、郑战争期间,最悲惨的莫过于“迁界”。这在郑成功的部将黄梧于一六五六年(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年)据海澄城降清后向清朝所献的“平海五策”中及投降郑成功的漳州知府房星叶后来逃到北京叫他弟弟候补道通判房星曜向清朝的献策中都有提出,说郑军都是从沿海取饷,只要将沿海群众迁入内地,使那里成为无人烟的地带,严禁船只入海,郑军补给断绝,就会被困死。清朝接纳这一献策,于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下“迁海令”,上自山东,下至广东,沿海百姓一津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挖沟筑墙为界。沟深、阔各二丈,墙厚四尺,高八尺,在越溪河的地方用大木椿为栅。朝廷特派户部尚书苏纳海到福建督办。漳州府于当年九月奉旨迁界,龙溪县自江东至龙江东,漳浦县自梁山以南旧镇以东,海澄县自一都至六都,诏安县自五都至悬钟,一律划为“弃土”,俗称“界外”,所有村舍林木一概烧毁,城堡拆除。另在临“界”的重要地万新建城堡(如秦溪城、霞陵城,)每二三十里设一个营盘,派兵防守,高阜上设炮台,並在山上设烟墩报警。守兵日间瞭望、巡逡,夜间伏路,严密把截,用“越界者斩”的高压手段保证迁海令的实施。
  那时郑成功已抽回陆上兵力,坚守海岛,並已于当年二月收复了台湾,将主要精力用到经营台湾方面去了,尽管还是处心积虑要恢复陆上江山,已是不可能实现,郑成功(以后是他的儿子郑经)在台湾实行屯垦,寓兵于农,自给以外,还有余粮供给闽南岛上驻军。现存的清朝档案有康熙二年郑军过海投诚的军官对厦门米粮来自台湾和由广东揭阳等地走私而来等情况的供述。清朝的迁界政策固然够利害,但杀头生意还是有人做,在辽阔的海岸线上还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向岛上郑军及群众输出米粮,把守“界线”的兵将难免受贿私放(平民得罪他们,还会被拖到界外打死,诬以越界之罪,冤无处伸)。即使内地米粮走私完全断绝,以台湾开垦的大片荒地来供应闽南几个小岛还是很充裕的,何况还可以从东南亚各国运来。至于军费,郑军固然曾经在陆上沿海地方取饷,但主要来源靠海上贸易。郑军不会为“迁界”所难倒,受祸最深的是无辜群众:对清朝本身也很不利:一、迁海令一下,官兵到地执行,时间急迫,以致百姓无家可归,无粮可食,流离失所,使本来並不立意抗清的人不得不逃亡入海,归向郑军。有的流为盗贼,危害社会治安。二、在经济上,关系群众生死自不必说,就清朝的赋税而言,也是损失很重。据《漳浦县志·赋役志》记载,全县投荒在“界外”的田地有十二万八千七百八十六亩多,每年无征田赋银一万四千四百七十两五钱九分多,无征“本色米”(不折现金部份)四百四十九石三斗七升多,全县盐埕二万一千零六十丘,共十八万七千四百四十六平方尺,全部投荒在“界外”,所应征收的盐丘税银(按照明朝万历年间税额,废除明末加派)每年五百六十二两三分七厘多全部无收;更主要的是使这些“海滨斥卤”的县份食盐困难,价格猛涨,都由郑方所占据的岛屿走私输入,坐使对方独占专利。还有屯田,就是明朝所设“卫”“所”屯垦养兵的田地,分散各处,由老弱耕种,少壮充兵。清朝裁撤卫、所,原有屯田改用屯丁耕种,每亩每年征米二斗,漳浦镇海卫加上漳州卫在本县境内的屯田共一万五千三百六十六亩七分多,有的在界外,有的在界内,冒报界外,迁界时报荒的屯田达到七千四百六十七亩八分多,剩下不及半数。还有泉州卫在本县境内的屯田八百二十八亩四分多,迁界时报荒五百四十八亩四分五厘多,剩下的只有原额的三成多。永宁卫在本县境内的屯田二百五十二亩四分七厘多,迁界时报荒二百二十五亩四分多,剩下的几乎只是原额的十分之一。康熙二十年“复界”,到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陆续“起科”(开始征收),屯田有的已被冒混侵占,四个卫在本县的屯田只剩下一万三千零二十三亩,减少三千二百二十四亩多,虽然经过康熙三十八年清查丈量,每年所应征收的粮米还缺额一百七十石六斗三升多,不得已加入全县田赋内匀征,每一石半加征一斗三升,补足缺额上缴。侵占屯田的是“豪右”,而平白加重了弱民的负担。又有渔税,所有泥泊、网门、桁仔、蚝丘、蛏埕、紫菜屿每年应课米二百八十五石九斗八升,並课银一百零七两五钱五分多,迁界期间全部无收。船税迁界时全部无收,复界后每年征银五百零二两四钱多。
  在战争年代,有一些措施是破坏性的,只有在安定之后才能恢复创伤,进行建设。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革命史资料,农民起义与民间结社,旧社会动态,教育史资料,华侨办学史,戏剧史资料,海峡两岸,自然灾害,地方志与修志人以及历史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