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历史上的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43
颗粒名称: 漳浦历史上的旱灾
分类号: K928.1
页数: 4
页码: 55-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历史上的旱灾情况,从唐朝至民国,列举了多次大旱造成的饥荒和社会动荡。其中包括了旱灾的年份、持续时间以及影响,以及一些知县和县长祈雨的情景。这些历史记载反映了漳浦古代社会对旱灾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漳浦县 旱灾 饥荒 祈雨

内容

漳浦历史上的风、水灾害《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已有记载,这里根据府志、县志记载和县气象站资料,以及县城部份老年人士的回忆,把我县历史上的旱灾加以整理记录于下:
  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大旱。当时漳浦是漳州郡治,观察使吴奏命令本州的官吏到梁山祷雨。后来下了三天大雨,《漳浦县志》记载这事,认为是“祷雨”的效验。
  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大旱,时间自开春延续到八月,早季的作物没能下地。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旱灾。
  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大旱。
  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大旱,自开春到八月一直没有下雨,
  翌年大饥荒。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大旱,山竹结籽,共采几百石,饥民靠它充饥。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大旱,自五月至翌年四月一直没有下过透雨,大饥荒。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大旱,翌年大饥荒,县官在兴教寺施粥,饥民太饿,“就食而死者塞道”。
  隆庆三年至四年(1569——1570)大旱。
  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二月至十一月都没有下雨,饥荒。县官开仓发粟顾民夫修浚城池,以工钱救济。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八月,无雨,池水、井水自高数尺,不久自消。
  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自三月至六月都没有下雨,五月又大地震,米贵。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大旱。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大旱。
  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旱,自秋八月延续至翌年三月没有下雨,晚稻没有收成。
  康熙三年(公元1644年)大旱,饿死者相枕藉,婴儿被抛弃路上。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秋七月,大旱。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四月,旱。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旱。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旱,入春不雨,米价腾费,一斗值银一钱五分。《漳浦县志》记载当时的社会秩序说:“乡民有啸聚思乱者,近郊多携挈入城”。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大旱,自四月初一日起没有下雨,米价大涨,在青黄不接阶段,知县陈汝咸开常平仓平价发卖粮谷。到七月才下一场雨,《漳浦县志》说是陈汝咸“设坛祷雨的效果”。十月,谷歉收,陈汝咸派人到江苏买米回来充军食,剩下的平价发卖,允许百姓借贷。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大旱。漳浦及附近各县禾苗尽枯死。翌年又旱,河流井水都干涸,登高不见青草,饥民吃草根树叶。直至五月才下雨。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大饥荒,百姓有采树叶充饥的。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旱,米价腾贵。
  翌年,由于连年亢旱,知县朱以诚用冬瓜假设“旱魃”像,供奉在大堂上。这种“旱魃”据说是亢旱的凶神,一经供奉,要是下了雨,便“证明”县老爷为民求雨的诚心感动了凶神,要是没有下雨,便算是那凶神可恶,可以一杀以平民愤,还算是县老爷的“德政”。那一次那凶神经多日供奉仍不卖账,没有下雨,于是朱县老爷当众把它“杀”了。有一个疯子名赖石,乘县老爷容许百姓入县堂观赏这一盛事的机会,潜入公堂,埋伏在公案下,当县官坐堂问案,疯子突然跳出来,杀死县老爷,说:“朱老爹杀死旱魃,赖石杀死朱老爹。”据说赖石因为亢旱田无收,交不起赋税,被县官拘禁,在狱中装疯,才获得释放,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继续装疯,杀死知县。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旱,自八月延续至翌年三月才下雨。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春,大旱,田地少有插秧。
  翌年,继续亢旱。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七月,旱,加上秋霜严重,农作物大受损失,这一年大饥荒。
  乾隆五十四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1789——1791)连年旱灾,粮价腾贵,一斗米九百文,一斗麦六百文。
  乾隆六十一年(即庆元年,公元1796年)春旱,八月沿海田禾又被海潮淹坏。刚好这一年福建巡抚浦霖受皇帝钦命到下布村谕祭去世的内阁学士蔡世远,亲眼看到本县饥荒的情况(一斗米卖到一千文),奏准朝廷拨广东粮谷来救济,对灾情比较重的,发给三个月口粮;又分别成灾不成灾,豁免本年钱粮或缓到明年征收。此外,又经过查勘,证实邻县海澄、龙溪、诏安灾情与漳浦一样(当时云霄属漳浦县)也同样救济。
  (以上据《漳州府志》、《漳浦县志》)
  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二年(1908——1910)三年大旱。知县谢刚国梁山祈雨无效。溪河断流,水井、池塘、沟渠干枯,赤地千里,饥民有饿死的。(据现年八十多岁的老人林文仲回忆)。到宣统二年五月下了大雨。三年大旱在一向多雨的闽南地区本来罕见,五月正值雨季,下雨是正常的事,而事隔一月,知县谢刚国在梁山“龙洞”石上镌字记载他“祷雨灵验”的功劳,镌字今存,附录于下:“大清宣统二年五月,知县华阳谢刚国祈祷于此,连获大雨。六月泐石以志灵感。”真是可笑!(石刻系实地考据,标点为笔者所加)。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大旱,群众为到梁山“灸龙喉”祷雨,几乎与梁山村人闹纠纷,因为梁山村人认为“灸龙喉”对他们乡里大不利。(城关的群众认为“龙喉”在梁山村神像下一口井,准备很多生铁,要烧红倒进井里去“灸”,梁山村人不让移动神像)。后来县长黄明日禁止群众去“灸龙喉”,也许为维持秩序起见,但群众怀疑他受梁山村人贿赂。(据林庆余:《从旱魃说起》)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大旱。“十全善会”梁山祷雨无效。早稻无收,米价腾贵,年初本县还有米谷出口汕头、厦门等埠,下半年反由汕、厦及宁波、温、台州等地倒运。沿海饥民以“茭颠”(一种海滩红树)籽充饥,致患消化道疾病而死的甚多。农民大都将早稻种子吃光,翌年春耕时,谷种奇缺,多由外地贩来,价格猛涨数十倍。(据李林昌:《乞雨记》)
  解放前的旱灾情况因为资料比较缺乏,其他的只好从略,望知情者提出补充。
  解放后,有资料可查的:春旱出现于1963年、64年、65年、71年、72年、77年;夏旱出现于63年、65年;秋旱出现于60——61年、64——65年、66——67年、67——68年、68——69年、73——74年、79——80年。其中比较严重的有:1962年12月15日至1963年6月11日,连续179日没有下雨;1964年10月15日至1965年2月4日,干旱期为113日。由于解放后水库大量兴建,人们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关怀下,战胜旱灾,那种历史上出现过的饥荒四起、民不聊生景象不复存在,而且还出现过大旱年大丰收的情况。(据漳浦气象站供给资料)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革命史资料,农民起义与民间结社,旧社会动态,教育史资料,华侨办学史,戏剧史资料,海峡两岸,自然灾害,地方志与修志人以及历史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旺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