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42
颗粒名称: 自然灾害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8
页码: 55-62
摘要: 本章节自然灾害包含了漳浦历史上的旱灾和漳浦乡土地理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史资料 自然灾害

内容

漳浦历史上的旱灾
  陈旺寿
  漳浦历史上的风、水灾害《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已有记载,这里根据府志、县志记载和县气象站资料,以及县城部份老年人士的回忆,把我县历史上的旱灾加以整理记录于下:
  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大旱。当时漳浦是漳州郡治,观察使吴奏命令本州的官吏到梁山祷雨。后来下了三天大雨,《漳浦县志》记载这事,认为是“祷雨”的效验。
  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大旱,时间自开春延续到八月,早季的作物没能下地。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旱灾。
  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大旱。
  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大旱,自开春到八月一直没有下雨,
  翌年大饥荒。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大旱,山竹结籽,共采几百石,饥民靠它充饥。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大旱,自五月至翌年四月一直没有下过透雨,大饥荒。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大旱,翌年大饥荒,县官在兴教寺施粥,饥民太饿,“就食而死者塞道”。
  隆庆三年至四年(1569——1570)大旱。
  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二月至十一月都没有下雨,饥荒。县官开仓发粟顾民夫修浚城池,以工钱救济。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八月,无雨,池水、井水自高数尺,不久自消。
  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自三月至六月都没有下雨,五月又大地震,米贵。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大旱。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大旱。
  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旱,自秋八月延续至翌年三月没有下雨,晚稻没有收成。
  康熙三年(公元1644年)大旱,饿死者相枕藉,婴儿被抛弃路上。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秋七月,大旱。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四月,旱。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旱。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旱,入春不雨,米价腾费,一斗值银一钱五分。《漳浦县志》记载当时的社会秩序说:“乡民有啸聚思乱者,近郊多携挈入城”。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大旱,自四月初一日起没有下雨,米价大涨,在青黄不接阶段,知县陈汝咸开常平仓平价发卖粮谷。到七月才下一场雨,《漳浦县志》说是陈汝咸“设坛祷雨的效果”。十月,谷歉收,陈汝咸派人到江苏买米回来充军食,剩下的平价发卖,允许百姓借贷。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大旱。漳浦及附近各县禾苗尽枯死。翌年又旱,河流井水都干涸,登高不见青草,饥民吃草根树叶。直至五月才下雨。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大饥荒,百姓有采树叶充饥的。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旱,米价腾贵。
  翌年,由于连年亢旱,知县朱以诚用冬瓜假设“旱魃”像,供奉在大堂上。这种“旱魃”据说是亢旱的凶神,一经供奉,要是下了雨,便“证明”县老爷为民求雨的诚心感动了凶神,要是没有下雨,便算是那凶神可恶,可以一杀以平民愤,还算是县老爷的“德政”。那一次那凶神经多日供奉仍不卖账,没有下雨,于是朱县老爷当众把它“杀”了。有一个疯子名赖石,乘县老爷容许百姓入县堂观赏这一盛事的机会,潜入公堂,埋伏在公案下,当县官坐堂问案,疯子突然跳出来,杀死县老爷,说:“朱老爹杀死旱魃,赖石杀死朱老爹。”据说赖石因为亢旱田无收,交不起赋税,被县官拘禁,在狱中装疯,才获得释放,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继续装疯,杀死知县。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旱,自八月延续至翌年三月才下雨。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春,大旱,田地少有插秧。
  翌年,继续亢旱。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七月,旱,加上秋霜严重,农作物大受损失,这一年大饥荒。
  乾隆五十四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1789——1791)连年旱灾,粮价腾贵,一斗米九百文,一斗麦六百文。
  乾隆六十一年(即庆元年,公元1796年)春旱,八月沿海田禾又被海潮淹坏。刚好这一年福建巡抚浦霖受皇帝钦命到下布村谕祭去世的内阁学士蔡世远,亲眼看到本县饥荒的情况(一斗米卖到一千文),奏准朝廷拨广东粮谷来救济,对灾情比较重的,发给三个月口粮;又分别成灾不成灾,豁免本年钱粮或缓到明年征收。此外,又经过查勘,证实邻县海澄、龙溪、诏安灾情与漳浦一样(当时云霄属漳浦县)也同样救济。
  (以上据《漳州府志》、《漳浦县志》)
  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二年(1908——1910)三年大旱。知县谢刚国梁山祈雨无效。溪河断流,水井、池塘、沟渠干枯,赤地千里,饥民有饿死的。(据现年八十多岁的老人林文仲回忆)。到宣统二年五月下了大雨。三年大旱在一向多雨的闽南地区本来罕见,五月正值雨季,下雨是正常的事,而事隔一月,知县谢刚国在梁山“龙洞”石上镌字记载他“祷雨灵验”的功劳,镌字今存,附录于下:“大清宣统二年五月,知县华阳谢刚国祈祷于此,连获大雨。六月泐石以志灵感。”真是可笑!(石刻系实地考据,标点为笔者所加)。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大旱,群众为到梁山“灸龙喉”祷雨,几乎与梁山村人闹纠纷,因为梁山村人认为“灸龙喉”对他们乡里大不利。(城关的群众认为“龙喉”在梁山村神像下一口井,准备很多生铁,要烧红倒进井里去“灸”,梁山村人不让移动神像)。后来县长黄明日禁止群众去“灸龙喉”,也许为维持秩序起见,但群众怀疑他受梁山村人贿赂。(据林庆余:《从旱魃说起》)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大旱。“十全善会”梁山祷雨无效。早稻无收,米价腾贵,年初本县还有米谷出口汕头、厦门等埠,下半年反由汕、厦及宁波、温、台州等地倒运。沿海饥民以“茭颠”(一种海滩红树)籽充饥,致患消化道疾病而死的甚多。农民大都将早稻种子吃光,翌年春耕时,谷种奇缺,多由外地贩来,价格猛涨数十倍。(据李林昌:《乞雨记》)
  解放前的旱灾情况因为资料比较缺乏,其他的只好从略,望知情者提出补充。
  解放后,有资料可查的:春旱出现于1963年、64年、65年、71年、72年、77年;夏旱出现于63年、65年;秋旱出现于60——61年、64——65年、66——67年、67——68年、68——69年、73——74年、79——80年。其中比较严重的有:1962年12月15日至1963年6月11日,连续179日没有下雨;1964年10月15日至1965年2月4日,干旱期为113日。由于解放后水库大量兴建,人们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关怀下,战胜旱灾,那种历史上出现过的饥荒四起、民不聊生景象不复存在,而且还出现过大旱年大丰收的情况。(据漳浦气象站供给资料)
  漳浦乡土地理
  林志煌
  漳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大体上在东经117°37′—118°35′。北纬23°44′—24°21′。属龙溪地区。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北邻龙海县,西邻平和县、南靖县,南邻云霄县,本县南面的古雷半岛隔东山港与东山县相对。漳浦县地处台湾海峡南北交通要道上,也是漳州到诏安、云霄及广东、香港的通道上,又属海防前哨,地理位置重要。
  漳浦县于公元686年(唐垂拱2年)置县。据1982年统计,现全县面积1981平方公里,人口63万4千人。共分十九个乡(镇):城关、佛昙(镇)、旧镇(镇)、杜浔、石榴、长桥、湖西、深土、霞美、沙西、赤土、南浦、前亭、赤岭、赤湖、六鳌、古雷、盘陀、绥安(镇)。绥安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有大南坂农场、长桥农场、石古农场、万安农场、白竹湖华侨农场(省管)、中西林场、下蔡林场、竹屿盐场、杜浔盐场、玳瑁茶场。在龙溪地区各县中,本县是土地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一个县。佛昙镇及所辖的马坪等地为侨乡,侨胞多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全县的归侨和侨眷有6000多人。
  丘陵为主的地形
  漳浦县境内多丘陵,属闽浙丘陵一部份。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从内陆至海滨分别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作阶状分布。山地以中生界火山岩组成的低山为主,罗列于西北部,为博平岭山脉向南延伸支脉。最高峰石屏山海拔1006米,位于西北部。与云霄交界处有梁山,主峰莲花峰,又名齐带石,拔966米,其次金刚山,海拔888.2米。盆地分布在南浦、石榴的象牙、城关、湖西、长桥的官浔、赤土等地。中部河谷和沿海有小片冲积平原,由第四纪冲积物组成。盆地和平原是本县集镇所在地,又是农业发达地区。东部海岸线长,多具有沙滩的回升堆积台地,低地沙岸。沿海地区的浅海相和泻湖相沉积说明本县海岸先降后升的特点。沿海风积地貌和风沙地貌发育。赤湖一带风沙带宽达2—3公里。东部沿海自北而南有整美半岛、六鳌半岛、古雷半岛。古雷半岛东面有礼屿列岛、菜屿岛等。漳浦境内花岗岩广布,属燕山运动中岩浆侵入所形成,以波状起伏的残丘群为主。本县最后一次火山喷发在距今300万年前,为我省最年青的古火山,位于本县与龙海县交界的沿海处。从深土东北至龙海县流会一带为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喷发带,形成广泛的火山地貌。
  本县溪流众多,主要有六条,由北到南有南溪(在龙海县浮宫入海)、佛昙溪(鸿儒江)、赤湖溪、浯江、鹿溪、杜浔溪。其中以鹿溪最长,横贯漳浦东西,注入浮头湾。其次是南溪。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向东独自流入台湾海峡。各溪流流程短促,汛期出现在每年五月至八月。除了灌溉之利外,各溪流还蕴藏水力资源约23600千瓦。此外,在石榴、盘陀、沙西等乡均有温泉出露,多辟为浴池。沙西乡有风景秀丽的海月岩,树木蓊郁,碑刻60多处,山海景色宜人。绥安镇东面的石斋村是明代民族英雄暨学者黄道周讲学处,内置有黄氏研究天文气象的天地盘等文物。湖西公社有名胜古迹赵家城,为南宋宗室后裔聚居的古城堡。至今尚存的城垣与汴派桥等系明朝所建,与清初康熙年间所建的湖西诒安城等同为研究古代建筑学提供实物依据。灶山的“葛洪炼丹处”,赤湖的灯火鞍、象鼻石,佛昙的石钟,六鳌的石龟等均为漳浦名胜。革命纪念地有石榴龙岭的官真寮和霞美的虎空岩等。
  显著的亚热带湿润气候特色
  漳浦县在北纬24°左右,靠近北回归线,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深受海洋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一九五七年本县城关设气象站开始进行天气观测。据二十多年来观测,城关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1℃,最热月在七月,月均温为28.2℃,最冷月在一月,月均温为12.6℃,极端低温在一九六三年一日二十七日,为零下2.4℃,极端高温在一九六二年八月一日,达39℃,每年霜日一般为七天左右,其中一九六八年、一九七三年、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八年等四年全部没有出现霜日。而在一九六三年因冬季风强大,对本县影响大,有霜日长达23天,这一年冬天致使橡胶树、荔枝、龙眼、香蕉等热带、亚热带作物均受到一些危害。但总的来说,本县气候条件好,许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良好,亚热带作物和果树成长尤为适宜。本县各地大风日数从内陆向沿海增多,城关地区大风日仅6天,深土一带近50天,古雷和六鳌为100天。
  本县年降水量平均为1356毫米。由于夏季风影响,每年五、六、七、八等四个月降水量最多,能满足甘蔗、水稻、黄麻、花生、大豆等作物生长需要。一九六一年降水量多达2101.7毫米,一九六七年只有835.9毫米。最大日降水量出现在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一日,达247毫米。春、夏、秋三季均可能出现旱情,以春旱威胁较大。兴修水利是本县农业上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每年夏秋影响本县的台风一般有三次,每次可能带来强大降雨,对解除伏旱和晚季插秧有利,但强大台风对水果、水稻和甘蔗、建筑物都有一定损害。
  从水热条件来看,本县发展甘蔗、黄麻、茶叶,以及各种亚热带水果,直至橡胶、可可、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潜力还很大。今后必须加强规划,大力扶植社队和调动社员积极性,充分利用气候上的有利条件,扩大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生产。
  丰饶的农产和渔产
  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开展了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斗争,建造十万方以上水库共87座。兴建朝阳渠,截直鹿溪下游河道等水利工程多处,最大水库是扬美水库(座落在赤岭乡与佛昙镇之间),其次是后井、眉力、梁山、石过坡、赤兰溪、祖妈林等水库。全县水库的有效灌溉面积27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近18万亩。全县农业产值仅次于龙海县,居全地区第二位。
  本县耕地面积达54万亩,其中水田32万亩,旱地22万亩。复种指数225%,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田属壤土和沙壤土,在成因上多为冲积土和洪积土,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旱地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是红壤土和黄壤土,多属花岗岩风化物构成。土壤酸碱度一般为5—6,呈酸性。山区的土壤改良工作仍然十分重要。
  本县全年日照时间长,平均为2159小时,加上降水充沛、农产丰饶。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三熟,其中可种植两造水稻,及一造小麦或油菜等。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其次是蕃薯、大小麦,木薯、高粱、黄豆、绿豆、杂豆等。每年为国家提供六千万斤商品粮,是我省商品粮基地之一。石榴乡位于本县西部,这里土地肥沃,水热条件好,粮食产量高,历来有“漳浦粮仓”之称。本县油料作物主要是花生、大豆还有油菜籽、芝麻等。其中芝麻居全省第一,花生亦列本地区前茅。糖料作物有甘蔗,近年来产量不断提高。主要水果有柑桔、荔枝、龙眼、菠萝、香蕉、桃、李等。菠萝、荔枝产量分别列全省第二、三位。旧镇的“乌石荔枝”、长桥和大南坂的柑桔、菠萝,深土、前亭、和赤湖的花生、大豆,都是较出名的农产。茶叶生产主要在近十年来才发展起来,其他农产尚有烟叶、黄麻等。烟叶产量居全省第二位。蘑菇、白木耳生产在发展中。
  漳浦县主要林场有中西、下蔡等。马尾松、木麻黄、樟、桉、竹等为主要树种。暖热湿润的气候为各种林木的生长提供极为良好的条件。解放后在古雷半岛、六鳌半岛以及佛昙、赤湖沿海地带营造木麻黄防风林成功,对改造当地大自然产生良好作用。然而,本县仍有不少可供绿化的童山秃岭,需在今后有计划有步骤地种上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果林。石榴公社温斗大队利用本地特产长枝竹以手工编织的竹篾席闻名省内外。南浦的竹器竹编也比较重要。县竹器厂的竹编花盆篮等已有部份出口外销。近年来利用柠檬桉叶提炼香油精产量有所增长。橡胶树试种成功,种植面积占全省8%,大南坂农场橡胶已产胶多年。石古、长桥、万安、中西等农场均有橡胶种植。
  本县岸线长达230多公里,沿海海产丰富多样,以黄瓜鱼、鲃鱼、墨鱼、带鱼、海鳗鱼、对虾、龙虾、海蟹、蛏、蛤、海带、紫菜等为主要。沙西下寨的红蟹、赤湖、前亭、六鳌和古雷等处的紫菜、对虾干、鱿鱼干均为著名外销海产。主要渔港有古雷下垵。全县海涂养殖面积一万二千多亩,前亭人工养殖对虾,以及古雷下垵养殖扇贝和鲍鱼已告成功。主要盐场有深土的竹屿,杜浔两处,其他的沿海社队还有小型盐场多处。
  本县现有山坡草地很多,牧草资源丰富,尚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畜牧业生产潜力很大。现今以猪、黄牛、水牛、羊等为多,存栏数列全区前茅。我县黄牛以肉质柔嫩,而且耕田、拉车耐力好著名。漳浦填鸭体型大、肉层厚,是宴席佳肴。
  工业和交通的发展
  由于地质历史上的岩浆活动,形成本县的铝、钨、锡、玻璃用的石英砂、水晶等矿藏。漳浦县主要矿产已查明并开采的有深土的铝土矿,主要分布在沿海的金塘、南景、大肖、亭里、半石、佛昙、前亭、古美山。今在深土建有选矿厂。该矿矿石结构特殊,系玄武岩风化壳型。每年生产矿石约5千吨,除供应厦门氧化铝厂外,还为弟兄省市的硫磺厂、砂轮厂提供触媒和砂轮原料。本县水晶矿广泛分布,漳浦矿业站每年最多可收购到水晶三十多吨。其中大部分为光学水晶,少数为极贵重的压电水晶,在现代科技工业上有特殊用途。本县古雷东林的金红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金红石是制造火箭、卫星外壳必不可少的材料。此外还有旧镇等地的钨矿、沿海的铁砂矿,以上矿产均运往省内外城市进行提炼或加工。铁矿砂部分作为本县粉末冶金厂原料。花岗岩采石场普遍。散见全县许多山头。
  解放前,本县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解放后,先后建立农械厂、弹簧板厂,蜜果厂、皮塑厂、白糖厂、酒厂、粉末冶金厂、水泥厂、合成氨厂等等。这些工厂面向农村,原料大多来自本县的农副产品和现有一些矿产资源。在利用本县丰富亚热带作物资源生产外贸商品方面还大有发展余地,以水果、蔬菜为原料的本县罐头厂大有发展前途。
  解放前,交通十分落后,解放后,公路交通发展迅速。现在公路总长度已达689公里,汽车可通达每个大队。主干公路已全部铺设柏油路面。陆路北通漳州、龙海,南通云霄、诏安、东山,直至汕头、广州、深圳。西通平和、南靖。海路可达厦门、晋江、广东省。沿海的古雷下垵、沙西下寨、旧镇、佛昙等四个港口码头可供250—500吨位船只停泊装卸。
  漳浦县傍山濒海,气候宜人,四季常青,发展农业、牧业、林业、副业以及工业的潜力都很大。全县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开发山区,开发海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漳浦,为我国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本文写作承蒙漳浦县人民政府各有关科局单位及龙溪地区科委大力支持,经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赵昭昞副教授审阅,在此一并致谢。)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革命史资料,农民起义与民间结社,旧社会动态,教育史资料,华侨办学史,戏剧史资料,海峡两岸,自然灾害,地方志与修志人以及历史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