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台湾谢氏的祖地漳浦后雄村溯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41
颗粒名称:
台湾谢氏的祖地漳浦后雄村溯源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4
页码:
5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台湾谢氏的祖地漳浦后雄村的历史变迁以及住民的祖谱世系。漳浦县的谢氏家族在清朝时期因为各种原因迁居台湾彰化县二水乡,并建立了谢氏祖祠。这段文字通过查阅族谱和查访老年人,详细介绍了漳浦后雄村的变迁和谢氏家族的渊源。
关键词:
漳浦县
台湾谢氏
漳浦
后雄村溯源
内容
台湾血缘源自大陆,闽南一带更是众多台湾人氏的祖地。与海峡两岸各地一样,台湾与漳浦许多地方的住民同源同根,如台北、基隆、宜兰、彰化、台中……等县市有一些村社就是从前漳浦人到那里开基立业传衍子孙的。先辈为使后裔不忘祖地,想方设法搜集传留族谱。有的为纪念祖地,将祖地的地名带到台湾去,将大陆祖地的村名作为台湾后裔聚居地的村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如基隆市南境村的住民就是漳浦赤湖南境村(现属深土公社)清代移民的后裔;彰化县观音亭村的住民就是漳浦赤湖观音亭村移民的后裔。有的祠堂沿用祖地祠堂的匾额和楹联,如“崇孝堂”“崇德堂”等。有的在墓碑上镌刻祖地的县名、村名或别称,如金浦、锦湖、鉴湖等等。诸如此类,使生长在台湾的子孙后代没有忘记自己的根,虽然台湾经过日本帝国主义者统治半个世纪,而日阀所搞的“皇民化运动”总不能使台湾人民忘记自己是华夏血统、炎黄子孙。
漳浦与台湾只隔着一条海峡,应该是在很早以前就有人迁居台湾,但是缺乏文字记载。到十七世纪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以后,漳浦去台湾的人逐渐增多,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统一台湾以后,以至雍正、乾隆、嘉庆期间,台湾宽广的沃原肥土大都是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渡海前去开发的,以闽南漳、泉两府的人为最多,漳浦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纷纷到台湾各地垦荒拓土,尤其赤湖一带,几乎各村各姓都有人去台湾谋生。后来在那些移民的后裔中产生一些比较有名望的人物,在《漳浦文史资料》前三辑中,分别有过部份简介。本文着重将近来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的关于台湾谢氏的祖地漳浦后雄村的历史变迁及住民的祖谱世系加以介绍。
谢东闵氏的家乡台湾省彰化县二水乡,按照他们的族谱记载,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锦湖城月是堡吉春社,属于“锦湖派”“光启公”的第二房“得利公”派下。吉春社一世祖“武庆公”的第十三代孙谢容于康熙年间迁居台湾,在彰化二水乡开基已经二百多年,传到谢东闵这一代为第二十世。他们的昭穆序次(排辈)歌诀与祖地谢姓同样为:恩庆为良才,东山久万锦,文锡世道永,汝时孔敏达,宝树成瑞连,江佐声名远,南邦德泽长,还基承继绍,毓代盛流芳”。
我们经过多方查访,从赤湖公社南峰大队后雄村所保存的谢姓族谱考查,并访问老年人,得知锦湖城是赤湖城的别称,月是堡就是现在的月屿大队,吉春社的后裔今在南峰大队后雄村聚族而居,所以从前的吉春社就是现在的后雄村,都姓谢,现有一百六十多户,人口近千。族谱记载:“谢姓由河南光州固始县来闽,曾避乱遁居建阳唐石山,到大有公才迁居泉郡,住佛寺东西塔边,传二子,因遭兵灾,故一移龙岩,一移漳浦二十八都衡山马口,生三子,传九孙,诸后辈以该地硗瘠不堪,欲择膏腴之区以资发展,乃于屋后卜葬数坟,由此分散到霞漳、平林、镇海、北溪、长泰、庞里等地。而我光启公以军籍入李澳州(注:族谱系传抄,州字不知是否川字之误),驻于漳浦东区十七都赤水堡清水岩边。未几,又偕三子承庆、武庆、元庆同入十五都锦湖城西谢,建屋立祠,聚族而居,传子及孙,创立世系。”现在,举凡赤湖公社的洋尾石、后雄等姓谢的村庄都供奉“光启公”为锦湖谢氏一世祖。
谢光启从赤水移居锦湖城始建立祠堂,世代俗称“西谢祖厝”,族谱记载西谢祖厝匾额为“敬爱堂”;两边楹联是“东山叠嶂丹山崎,肥水清流锦水长”;祖厝坐向四景:“山南梏大声满湖,北鞍火光照赤湖,西峰倒影在葛内,东海绿波水涨来”。谢姓世代定居在这山明水秀的地方。但是,后来由于明朝时的倭寇侵扰,清初为防御郑成功而“迁界”,还有清末的“红白旗”封建械斗等等动乱,加上自然灾害,弄得人民流离失所,庐舍为墟,锦湖城(赤湖)的谢姓同样遭受离乡弃土的祸灾。我们查考族谱记载,知道光启公有三个儿子,长房谢承庆移居洋尾石、茂林、鸟墩、东蔡、下墟等村(现属赤湖公社前张大队);三房谢元庆迁往广东澄海县,后裔居住外沙一带。他们世代瓜瓞,子孙繁衍,而祖居地赤湖城的西谢祖祠成为陈迹,只是认祖崇拜的遗物,到解放前后就倒塌拆除无遗了。
吉春社离漳浦县城约三十四华里,村民是清初地方平定以后由锦湖城迁来的,属于谢姓“锦湖派”的分支。吉春社始祖“武庆公”是“锦湖派”光启公的次子。在未建立吉春社以前,这里原有下晶、后王二村,下晶为曾姓聚居地,后王为王姓聚居地,于清朝初年为防御郑成功而“迁界”时被摧毁,村民迁走。据当地老年人回忆,原下晶村遗址在今南峰村附近,曾姓村民在“迁界”时被迁走,“复界”后,原赤湖谢姓人选择在下晶村遗址重建家园,村名“吉春”。到清末,因为“红白旗”封建械斗而“亡社”,邻近的后王村也同时“亡社”,械斗结束后,吉春村谢姓在后王村遗址再度重建家园,地名仍旧“后王”,转音成为“后雄”,在清末民初,“后雄”这一地名开始在字面上使用,沿用到现在。所以说后雄村就是新的吉春村,村址在丹山支脉南峰山东麓。附近小山丘名“一品山”,有一个坟墓,谢氏村民称为“台湾墓”,墓碑上镌刻:“皇清。显妣慈惠李氏暨继妣绥成吴氏茔。孝男谢容,孙权、喜、洽、候、达、画,曾孙琴、赫。康熙辛丑岁阳月吉旦”(辛丑为康熙六十年,即公元一七二一年)。后雄村谢氏族谱记载:“十三世祖谢容后嗣往东都新庄”(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以台湾为东都,这名称一直为海峡两岸人们所乐用)。从墓碑上的孝男名字谢容,孝孙名字谢达,对照族谱记载的昭穆辈序,迁往台湾的谢容之子谢达是吉春社始祖“武庆公”的第十四世,与台湾谢东闵氏的族谱完全相符。
我们把台湾谢氏的族谱资料与祖地谢氏现有保存下来的族谱、宗庙、坟墓等文物对照考证,並寻访熟知情况的老人,反复调查核实,可以认定:锦湖谢氏“光启公”的次子“武庆公”是吉春村的始祖,也就是后雄村的始祖。“武庆公”第十三代孙谢容的儿子,第十四代的谢达于康熙年间到台湾省彰化县二水乡开发,繁衍后代,谢达在台湾的子孙为吉春(后雄)始祖“武庆公”的第十五代谢应,十六代谢朝山,十七代谢对泰,十八代谢建封,十九代谢在祺,二十代谢东闵。他们一条世系,瓜瓞连绵,根在大陆——祖居地福建省漳浦县锦湖城月是堡吉春村,现赤湖公社南峰大队后雄村。远祖则是河南省固始县。
祖国历史源远流长,血脉相承一条根。台湾同胞根在祖地,身在台湾,向来有爱祖国爱家乡的传统。根据后雄村老人追述,从前台湾彰化谢姓族人有“万字公司”,专为招待祖地亲人前往台湾探亲而设,使同族人一登彼岸便能得到照顾。如民初后雄村人谢安瑞渡台认亲,就曾往返于台湾,以雕刻木偶神像为业。还有塾师谢丑仙,于光绪十年前后三次渡台会亲,募捐修建祖厝,最后没有回来。这些事例说明两地亲人亲爱精诚。在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台湾以前,台湾亲人逢年过节常派人来祖地认祖会亲,祭祖扫墓,这更证明,大陆人在台湾的后裔是心心念念不忘祖地的。
现在,漳浦吉春村在台湾的第二十世孙谢东闵氏年已古稀。他年青时就学于日本,到北伐军兴,他满怀爱国热情从日本绕道到广州就学于中山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讲师。抗战时期,在桂林广西日报社任职。后参加李友邦为首的台湾抗日义勇队,随队到龙岩工作,曾进驻漳州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派他为高雄州接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回到台湾。在台湾行政长官陈仪任内,被任为高雄县长、台北市长。在蒋经国统治时期,他任副总统,这一届他下台了,仍然是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
台湾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份,人为的隔阂应当结束,海峡两岸的同胞们都应当为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努力。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革命史资料,农民起义与民间结社,旧社会动态,教育史资料,华侨办学史,戏剧史资料,海峡两岸,自然灾害,地方志与修志人以及历史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