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华侨办学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36
颗粒名称:
华侨办学史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4
页码:
42-45
摘要:
本章节华侨办学史介绍了杨纯美先生与纯美中学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史资料
华侨办学史
内容
杨纯美先生与纯美中学
庄乃宜
纯美中学创办人杨纯美先生,1875年出生于漳浦县佛昙镇街路尾,少时家境贫穷,只读了两年私塾。1890年十四岁,孑身出洋到印尼爪哇谋生。初为学徒,辛勤劳作,克苦克俭,稍有积蓄。后得其族亲资助本钱,乃肩负布料贩卖于穷乡僻壤,每日步行数十里而不倦,日积月累,资财较丰,即改为坐商。后又设布店,专售布匹、棉纱。以后资本日渐雄厚,他更大展陶朱雄才,兼营薯粉厂、纺织厂,终以经营得法,不数年已成小康局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薯粉外销,获利奇丰,纱布价格同告飞涨,他所经营两业获利累累,成为巨富,遂购地兴建纯美街于万隆市中心。
杨氏的青年时代正是清朝末年,政治腐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孙中山先生组织革命党,奔走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虽推倒清廷,又遇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杨氏身居异域,身受殖民统治之苦,以寄人篱下的海外赤子,对祖国的兴衰极表关切。受孙中山革命思想之启导,加入同盟会,为国出力,为革命捐输。民国初建,派特使金一清渡洋宣慰侨胞,杨氏在万隆首先接待并捐献支持。1916年袁世凯篡夺政权,孙中山流亡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杨氏获知其经济困难,自动汇寄日银四百两。1918年孙中山回国就大元帅职,杨氏汇银一千两回国,由林焕庭转交,未几又汇一千两,由邓泽如转交,1919年再寄七百两,交陈照凡转呈,都得到孙中山亲笔函复。那些孙中山的墨宝于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寄交国史馆珍藏,得国府稽勋委员会颁给金质华侨爱国一等奖章一枚、奖状多帧;国府侨务委员会聘他为名誉顾问。1920年,杨氏曾专程往上海晋谒孙中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杨氏回国,先后在厦门购置楼屋数幢,独资开设和平布店,又投资厦门兆和酱料厂及鼓浪屿中华电灯公司、漳嵩汽车公司等公共事业。旋首倡开辟由旧镇经佛昙至厦门对岸屿仔尾公路,又开垦白竹湖农场,造福桑梓。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北伐军入闽,国民党福建省临时省党部委派杨纯美与官浔人何元良为漳浦县临时县党部筹备员。未几,临时省党部又委派共产党人郑林英主持漳浦临时县党部,带领革命青年林振光、杨秋生及其爱人等到漳浦工作,杨纯美、何元良与他们共事。当时,张贞的亲信、漳浦县长徐鹏及投机革命的“南派”绅士企图向群众追缴北洋军阀及“北派”绅士因溃败未及收清的“田亩捐”(强迫种鸦片的捐款),从中渔利,受到临时县党部的强烈反对。郑林英等一行人到厦门,准备转道赴福州请愿。接省里领导人来电,告知局势变化,叫他们免去福州。郑林英等共产党人知道发生了反革命政变,搭船往汕头原籍而去。杨氏从此脱离党务,继续在厦门经商,后复南渡爪哇继续经营旧业,先后任万隆中华总会主席、中华商会会长、华侨慈善会主席等职务,在侨居地对社会公益事业出钱出力,关心华侨切身利益。
杨氏出身贫寒,读书不多,及履社会,越感读书之可贵,又看到当时家乡教育事业不发达,本县曾有一所县立中学,因经费困难而停办,漳属(龙溪地区)除漳州外就连一间中学也没有了。杨氏乃毅然以教育树人、教育救国为己任。1934年,他身带三十万银元回国,在其故乡佛昙镇创办初中(其子玉树为纪念乃父义举,故名纯美中学),除由当时的政府拨给原分县署旧址外,又由杨氏购买附近地皮,营建校舍。杨氏除存储十万银元于国家银行为基金外,还围海滩二处为鱼塘及造田,连前已在白竹湖所开垦拥有数百亩地的农场,作为校产。1936年初,到厦门遴选同县人当时任福建省立厦门中学教导主任的李克柔及任厦门双十中学教导主任的王立民分别担任校长及教导主任。托李校长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购置教学仪器、教具及大量图书。李校长出身燕京大学教育系,乐育英才,办学谨慎,遴聘品学兼优的教师,重视学生质量。最早的学生除本县人外还来自海澄、云霄、诏安、东山、惠安、长泰、同安等县。抗战期间,由于厦门沦陷,漳州各中学内迁,又有厦门、龙溪、晋江、南靖等县市学生前来就学,其中有上海人因华侨关系前来就学。在1936年创办第一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杨校主的讲话为学生们所念念不忘,他说:“本校主十四岁往南洋,历经辛苦,创立产业,在海外一个钱打四十九个结,结结想着祖国,想为家乡办一点好事,所以创办这所中学,希望同乡人士共襄义举,老师们认真教学,同学们努力学习,成为有用的人才。”师生大受感动。李校长办学认真,学生勤读成风,历届毕业生参加全省中学毕业会考及升学率都居省内前茅,人才辈出,对社会多有贡献。
纯美中学的成就是在八年抗战的艰苦环境中获得的。当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漳浦县城成立抗敌后援会,佛昙区
成立分会,公推李校长为主任委员,教导主任蔡朝阳为宣传股长。蔡老师本职是教英语,却主动承担课外教唱抗战歌曲任务。为激发群众抗战情绪,于每星期六晚间组织师生到附近农村用演讲、表演小节目及教唱抗战歌曲等方式进行宣传。还排练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改名《爱情与爱国》在学校公演。又演出《布袋队》《送女出征》等话剧、歌剧,效果甚好。八年抗战期间,常利用假期,配合佛昙区各小学教师,组成假期抗日宣传队,巡回各村镇,标写漫画标语,教唱抗日歌曲,演出话剧《红心草》《麒麟寨》《牛头岭》《烟苇港》等。
1938年五月间,厦门失陷,日军常派舰艇窥伺包括佛昙在内的闽南沿海;不久,日机轰炸漳浦县城,並在佛昙低空盘绕侦察,学校颇受威协。1939年四、五月间日机又多次轰炸漳浦县城,旧镇、佛昙也遭轰炸,幸纯美中学已早作准备,迁入群山环抱中的湖西及新庵,免受袭击。而当时山村卫生条件较差,“瘴气”威协学生及教职员工健康,老师及学生、工友多人病故。学校于1940年八月间迁回佛昙原址。与此同时,为疏散学生和便于远道的学生就学,在海澄县浮宫镇附近岭后村桃仔园借用华侨房屋和在漳浦西区石榴坂利用旧祠堂各设分校一所,聘请郭守仁、黄士豪分别为分校主任,学生数由初创办时的一百多人增加到四百多人。至1941年八月间,日军忙于侵略东南亚国家,对闽南各地较少威协,学校为便于施教及提高教学质量,将石榴坂分校撤回校本部。1942年,以浮宫分校不设在本县境内有所不便,故移设于漳浦县辖的松庄乡山边楼苍村,该地与海澄接壤(现属龙海县),仍然便于海澄学生就学。该分校由叶致和继任主任。
当时原计划增办高中部,因太平洋战事爆发后,校主父子以身为侨领被日军捕入集中营,侨汇断绝,暂作罢论;就是原有初中也以存入银行为基金的“法币”贬值,难以维持。学校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並请县政府拨卖平价米度过难关。
1945年八月,日本投降,佛昙社会及纯美中学鸣炮热烈庆祝抗战胜利及侨汇可通,学校扩充有期。1947年四月,校主回国,学校董事、师生及社会人士召开欢迎校主回乡大会,李校长致欢迎词,同时表示已受聘于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决意辞职。后介绍本校第一届毕业生(厦大毕业)蓝利贞接任校长。校主以后继有人,乃于安排扩建校舍以增办高中部后再往印尼。而蓝利贞接任校长仅一学期也辞职往印尼。第三任校长杨加福也只任职一学期。至1948年增办高中部,由董事会遴聘沈君泽继任校长一年,最后由董事长杨早达自为代校长。后期的校长频繁易人,确非远在南洋的校主之本意。至1949年九月漳浦解放,纯美中学改为漳浦第二中学,由县人民政府派陈长泰为校长。
1968年七月十四日,这位毕生为社会公益,为祖国摆脱封建与军阀统治的革命事业,为故乡教育积极做出贡献的杨纯美先生因病在印尼逝世,终年九十三岁。临终时,为在故乡独资创办的纯美中学之发展耿耿于怀,遗嘱设立教育基金,以竟全功。
杨校主的长子玉树先生襄助乃父从事公益事业不遗余力,尤其注重纯美中学的发展,主持扩建了高中部。当1955年,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周恩来总理率我国代表团前往参加,得到印尼广大华侨的热烈拥护与欢迎,杨玉树先生曾拨出别墅一座供我国代表团住宿,是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可惜玉树先生也已逝世。
杨氏父子的功绩永为故乡人所缅怀。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革命史资料,农民起义与民间结社,旧社会动态,教育史资料,华侨办学史,戏剧史资料,海峡两岸,自然灾害,地方志与修志人以及历史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