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仙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459
颗粒名称: 今日仙都
其他题名: 记华安县仙都镇的可喜变化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109-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都镇位于华安县东北部,旧社会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但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繁荣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仙都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了显著增长,竹凉席、香菇、茶叶等特色产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现在,仙都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已经超过了3000元。同时,仙都镇还注重发展多种经营,如竹子、水果、糖蔗等,并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 华安县 仙都镇 经济发展

内容

仙都镇位于华安县的东北部,解放前称“宜招乡”,与安溪县的龙涓乡毗邻。全镇总面积140.5平方公里,耕地1.97万亩,下辖13个行政村,现有人口27125人。解放前,仙都农民除了从事水稻耕作,农闲季节多从事“挑担”为生,因生活困苦或逃壮丁而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有近千人之多,现旅居海内外的“三胞”及后裔有1万多人,是漳州地区的重点侨乡。
  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旧社会,仙都没有公路,社会面貌十分落后,“点灯用油,挑担用肩”,货物往来全靠肩挑。仙都耕地很少,农闲季节从事“挑担”营生的上千人,专职“挑担”谋生的有数百人。布匹、红糖、鱼干、虾干、食盐等工业品或海产品都得从厦门、漳州、石码等地船运到新圩,再由“挑担仔”步行挑到仙都、安溪、湖林粗坑圩、茶烘(今华丰镇)甚至到漳平、龙岩等地,并从上游地区把茶油、竹器、粗纸及山区土产挑到新圩,然后靠船运往漳、厦等地。1947、1948年国民党国大代表黄雨定组织宜招、良村、新圩等乡各保甲民工修了仙都至新圩简易公路,但未修通,无法通车,主要供他本人骑马行走使用。直到1956年,华安县第4区(今仙都镇)创办了有史以来第一家小型水电厂,解决了圩底周围4个村照明用电问题。同年开通仙都至新圩公路,并正式通车,挑担仔出新圩的艰苦历程始告结束,仙都发生了“点灯不用油,挑担不用肩”的根本变化,人民欢欣鼓舞。此后各大队相继办电,六、七十年代各大队基本解决用电问题。同时,先后开通仙都至上苑、仙都至岭埔、下林至高村等乡村公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仙都镇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步伐。群众集资,政府支持,先后共投入500多万元,铺设镇主干道水泥路面12公里多,85%的行政村所在地铺设水泥路,100%行政村通公路。今年决心再投入700多万元,拓宽改造围禾线仙都至流塘桥路段。1994年投入700万元,兴建装机1500千瓦的后坂格水电厂,全镇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3700多千瓦。1997年投入300万元,兴建邮电综合大楼,开通2000门程控电话,截止1998年8月,已装机1400多部,建立3个无线电话基地台,全镇拥有手提电话216多部,全镇平均每4户就拥有一部电话,仙都真正成为路平、灯明、电讯畅通、山清水秀的“仙人之都”。
  私营企业蓬勃发展特色经济形成规模
  旧社会的仙都农业耕作以水稻、地瓜为主,土特产品主要有市后村、招坑村的草席和有牛皮底,布鞋面的“招坑鞋”,有用豌豆制成的豆签等,其中以“市上草席”(市上是市后村的一个自然村)较有名气。历史上的高山茶园多数荒芜,仅有少数农户种植,或采山茶制作供自己饮用。养殖业都是单家独户饲养,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虽有仙都圩、上苑的洋圩、云山的云仔都圩三个圩场,但平常交易以竹器、扫把为主,商贸枯淡,规模较大的仙都圩,街道也仅一二米宽,四十年代中后期才建筑十一间上房下店的店面,市容略为改观。
  1951年国家实行土改,贫苦农民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出现初级合作社,继后,龙峰的农业合作社(今先锋村)运用“四对比、五算帐”的方法进行整社,产生了有名的《一个整社的好经验》一文,初级社合并为高级农业合作社,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12月27日为《一个整社的好经验》写下了光辉按语,极大地鼓舞了仙都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六、七十年代,各大队先后创办了集体茶场、瓷厂、林场、电厂、养猪场,全公社共有集体瓷厂8家,水电厂、茶场、林场约有十余个。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一定规模。竹凉席生产加工业、生产竹凉席机械设备制造业、建筑业以及运输业、商饮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出现“家家无闲人,户户有能人”的新局面。199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3.1亿元(1990年不变价1.134亿元),相当于1980年的3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081元,相当于1980年的34倍,全镇个私工商企业1300多家,个私经济年产值达2.2亿元,现有竹凉席308家,解决劳力出路6500人以上,1997年创产值6000万元,1998年上半年创产值6000多万元,全年产值计划8000万元,,力争突破1亿元。1997年全镇种植香菇500多万袋,创产值2500万元,上苑村80%以上的农户种菇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专业村。仙都素有“茶乡”之美称,全镇共有茶园6750多亩,铁观音、肉桂、八仙、白叶单丛、黄金桂等优质名茶面积近一半,年产干茶近万担,产值1000多万元。1998年开始改造扩种优质茶1500亩,计划三年内建成万亩优质茶基地。养殖业创产值5000多万元,以养猪为主,兴发个体养猪场存栏200多头,年出栏生猪和仔猪上千头。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笋用竹、水果、糖蔗、草席等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民间传统的红糯米酒经进一步改进酿酒方法和配方,精酿而成的“逍遥红”酒也稳步拓宽市场。
  人文悠久传统优良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仙都镇人文历史悠久,历来有重视教育劝学向上的好传统。1935年全县仅有8所完全小学,其中仙都镇的大地、云山、仙都就占了三所,此后增办了大苑(今上苑)、霞山、市后公立完全小学和青石小学,私人办学也十分踊跃,华侨或乡绅名人先后创办达成学堂和菁莪、菁藜、培基、育英、育成等私立小学。解放后各村先后都创办了完全小学。1957年,旅居印尼的侨亲林文图先生等人捐资创办南海中学,林德昌先生等人捐资创办华侨医院。1988年上苑村旅居印尼的华侨李三才等人捐资创办南苑中学。1993年旅居印尼的老华侨詹泗维、詹联对等先生捐资60多万元人民币创建了市后育才学校。全镇现有完全中学和初级中学各一所,在校生1513人。小学16所,在校生3803人,中小学教职员工281人。于1991年9月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1992年9月宣布实施初级中学义务教育。两年多来,共投入400多万元,加快校园校舍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镇基本实现校舍楼房化,各项配套设施能够适应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每年考上大中专的学生均达几十人。于1997年6月通过省教育“两基”达标验收。
  同时,文化设施也进一步得到完善,人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清代乾隆年间(1770年)的古建筑“二宜楼”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合理,结构之精灵,保存之完好,成为民居古建筑类唯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初步开发,成为华安县的一个重要旅游人文景点。全镇共有2个有线电视站,覆盖11个村,2700多户村民家里装上闭路电视,很多农民购置了VCD和大屏幕彩电。全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导演汤晓丹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仙都镇云山村,看到水泥路两旁繁华的街景,赞叹说:“今日仙都,仙人之都”。一位曾当过“挑担仔”的八旬老汉感慨地说:“旧社会,仙都穷,只好挑担谋生,下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前,看电影要带板凳上路五里八里,现在坐在家里就能看上‘电影’了,我看神仙过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啦,今日仙都,今非昔此。”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九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九辑》

本文主要介绍了华安县的历史照片、名人题词和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华安县教育事业发展史略、华安县金山林场科技发展史迹、华安县计划生育工作跨进全省先进一类县行列等。此外,还提到了华安县的交通、邮电、乡镇企业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邹忠钦
责任者
林荣义
责任者
詹志碧
责任者
林文图
相关人物
林德昌
相关人物
李三才
相关人物
詹泗维
相关人物
詹联对
相关人物
汤晓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南海中学
相关机构
育才学校
相关机构
青石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