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古农场的特殊功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445
颗粒名称: 官古农场的特殊功绩
分类号: F306.1
页数: 6
页码: 27-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为了改造社会上的游民,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创办了劳动教养性质的农场。其中,华安农场的俗称为“官古农场”,在三年时间内成功地改造了400多名受教育对象。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相关文字记载已经无法找到。
关键词: 华安县 农场 经济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九州大地欣欣向荣,为了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确保社会稳定,彻底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对社会上的游民(当时泛指小偷、妓女、赌徒等对象,这些对象属于有问题的公民,享有公民权利的人)进行集中安置、改造,通过劳动改造使他们改邪归正,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1956年4月,福建省民政厅根据省政府的决定先后在三明、安溪、华安、光泽分别创办劳动教养性质的农场。1958年后,省另成立教养农场。华安农场的全称为:福建省华安农场。因场址在沙建乡的官古村,因此也俗称为“官古农场”。“官古农场”仅用三年时间,经过艰苦细致的教育,奇迹般地使400多名受教育对象,思想上得到了较好的改造。生活上从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不三不四的人变成了一个个自食其力劳动者,这便是“官古农场”的历史功绩。可惜因为历史的原因,致使目前找不到任何有关的文字记载。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叶菁等同志的回忆和曾庆炎等当时的老场员的谈话,把五十年代的“官古农场”的一些情况写下来。
  强化领导 重在身教
  要办好“官古农场”——福建省华安农场,教育、改造好那批带有较严重的旧社会劣迹的人,确实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为了使新生的共和国能有健康的肌体,又不能不这样办。因此,省民政厅从当年部队转业干部中抽调一些优秀的干部来场从事这个历史任务。
  1956年2月,省民政厅和龙溪地区民政部门委派李惠三、宋永振、陈宗商、张仁琴、张雄光、叶菁、郑重、刘鼎祥、田大作、吴春发、林万章、方德乾、方文义、毛重武、王动聪、张宗辉等人负责农场筹建工作,他们到沙建乡官古村后,认真考察其地理环境、耕地、山地等情况。两个月后决定在官古村的内楼办农场。紧接着是联系征地、租用民房、安置生活等工作。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场部按半军事化的要求设置。华安农场的组织机构:设场长一名,省民政厅委派安治担任。场部办公室:秘书李惠三、保副队长方德乾、会计1人,医生1人,庶务长1人,农业技术员1人,通讯员1人,场员编为3个队,一队队长:宋永振,二队队长叶菁(副队长),三队队长方德乾。每队除委派队长外,还配备2—3名干部,协助做管理工作。第四队是1957年,光泽农场撤销后将教养人员送到华安农场来,后安置在打铁坑的。全场有干部22人。场部的干部来自解放军这所大学校,也带来了解放军的好传统、好作风。讲政治、讲学习、讲纪律,把教养对象看成是可以教育好的兄弟姐妹,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位干部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既讲言教,更讲身教,使被教养的对象能把农场当为自己的家,把场里的干部当成自己的亲人。
  强化劳动 重在自立
  1956年4月,官古农场首批教养对象来自龙溪地区漳州市生产教养院22人,厦门市生产教养院20多人共有40多人。漳州市、厦门市分别用汽车把教养对象送到浦南,后改乘汽船顺九龙江逆水而上到达汰口,再走15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官古村。省民政厅委任李惠三为农场秘书,在农场场部做接待和安置工作。1956年10月又送来第二批教养对象60多人。1957年9月,即反右派斗争中期,根据省民政厅决定,光泽农场撤销,其改造对象100多人也转到官古农场。这时,全场员工达到400多人。这些改造对象,有扒窃成癖的小偷小摸,有卖身多年的小姐、少妇,有参与赌博的赌徒、赌棍等等,他(她)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好逸恶劳。农场领导针对这些情况,组织他们学习政治,学习党的政策,开展文体活动,组织谈心,更重要的是组织他们参加体力劳动,接受改造。初办场时,农场接收农田、农地、荒山500多亩,可以耕种水稻、种植蔬菜,并且养牛、养羊和养猪等等,农副业结合,积极发展生产,使场员做到教育与改造结合,使他们逐步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自觉地接受劳动锻炼和改造。
  办场初期,农场各种条件很差,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没有房子只能先租用群众的住房。对场员的教养也遇到两大难点:一是场员的思想波动大。尤其是从漳州、厦门收容来的游民,大多数人从旧社会过来,沾染严重享乐主义思想,留恋城市舒适生活,好逸恶劳;二是年龄差异大。教养的对象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年龄参差不齐,年龄小的仅有13—14岁,年龄大的已上50多岁,改造难易不一,吵架、小偷、小摸、逃跑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改造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值得认真探讨。农场干部对他们的教育既要耐心说服,谆谆诱导,又要严格管教;先后制订了学习、劳动、请假等等制度,以制度管人。积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政治,老老实实改造自己,做社会主义新人。同时在生活上多给予热情的关照。
  农场的生活待遇,实行供给制,每位来场人员,场部发给蚊帐、被子各一件,每年每人发给衣服2套(夏天穿的与冬天穿的各1套)。每人每月生活补贴费10元,伙食农场统一办,每月每人场部又发给零用钱3—5元不定。在农场干部的工资待遇,由省民政厅逐月发给。但这些教养对象中,许多人极少经过劳动锻炼,有的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有的连走路都有困难,提起劳动更是困难重重。农场领导面对这种实际情况,在劳动分工上注意量才使用,使每个场员都能接受劳动锻炼,从中改造自己。建场初期,在荒山密林的地方砍树、整地、挖地基,建房子,建宿舍、办公厅等等,许多建筑材料都得到汰口去挑,提起劳动难免望而生畏。挖地基时连锄头都不会拿,每项劳动都得从头学起。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学习、锻炼和改造,许多人已学会挑担子,挑砖头由挑2—4块到能挑8—10块,拿锄头挖地,手起泡了还能坚持干。诸如上山砍柴,下地种菜,样样农活都基本学会干,劳动由不习惯到习惯。劳动能磨炼人的意志,能改造人的思想,劳动也能创造出财富。经过全场人员的共同努力,艰苦创业,官古农场先后建起了办公楼和干部宿舍楼各一座,场员宿舍楼3座,礼堂兼餐厅一座,厨房一座,同时还建篮球场一个,猪舍数间,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这些房子至今还基本完好。
  惜别农场 走上新生
  经过农场干部热情、耐心的帮助,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使广大劳教对象深受教育,他们从心灵上真正认识到旧社会带给他们的过错,树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念,大多数人能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参与各种劳动,向往自食其力的幸福生活。一年后,已有表现好的三对男女经批准结婚成家,安心于农场劳动,(其夫妻名字是蔡玉华与林秀春,徐才庭与傅玉蝉、郑福才与李桂兰),农场局势稳定。
  1959年初,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省民政厅下达通知:华安农场体制下放给华安县。该场的教养对象也视其表现情况作妥善安置。一部分到华安县公路养路工区当养路工,一部分到石墨矿、钨矿当工人,还有一部分到汰口农场当场员,个别的提为干部,部分回城市自谋职业,走上新的生活。余下少数表现差的场员集中转移到安溪民安茶场继续劳动教养改造。“官古农场”终于完成了这项特殊的历史任务,农场的干部由华安县妥善安排相应的工作,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工作。
  值此,官古农场的全体干部用了三年时间,经过严格、认真、耐心的帮助教育,终于使400多个可以教育好的教养对象得到了脱胎换骨的锻炼,摒弃了旧社会留在他们身上的痕迹,有的真正成为工人、农场场员,个别提为干部,有的成为当地名符其实的农民,他们满怀感激之情走上光辉灿烂的人生旅途,去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总纲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九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九辑》

本文主要介绍了华安县的历史照片、名人题词和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华安县教育事业发展史略、华安县金山林场科技发展史迹、华安县计划生育工作跨进全省先进一类县行列等。此外,还提到了华安县的交通、邮电、乡镇企业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叶菁
责任者
邹水阁
责任者
吴南山
责任者
李惠三
相关人物
宋永振
相关人物
陈宗商
相关人物
张仁琴
相关人物
张雄光
相关人物
叶菁
相关人物
郑重
相关人物
刘鼎祥
相关人物
田大作
相关人物
吴春发
相关人物
林万章
相关人物
方德乾
相关人物
方文义
相关人物
毛重武
相关人物
王动聪
相关人物
张宗辉
相关人物
曾庆炎
相关人物
宋永振
相关人物
蔡玉华
相关人物
林秀春
相关人物
徐才庭
相关人物
傅玉蝉
相关人物
郑福才
相关人物
李桂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