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懋为官清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426
颗粒名称: 赵德懋为官清正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86-87
摘要: 本文介绍了赵德懋是明朝官员,曾任广东新兴县令,后官至淮藩。他为官廉正,不图虚荣,施政以民为本,致力于为民谋利益办实事。他清丈造册,减轻民赋负担,植树造林,建造书院培养人才。他审理冤情错案,严惩不徇情。他为人洒脱豪爽,秉性倔强,不依人俯仰,因抗直不谀而被权势忌恨左迁。他致仕回籍后杜门养素,辛勤拮据,薄田自老。他好修义举,为桑梓首倡建造马铁桥,开阔龙潭路。他以孝悌训诸子,父子孝友相承,乡间称颂。
关键词: 华安县 赵德懋 县令

内容

赵德懋(1530—1607),字伯昭,华安丰山银塘村人,明隆庆四年(1570)进士,任广东新兴县令,官至淮藩,明光庙册立东宫之岁,蒙恩诏进阶长史大夫。
  德懋自幼聪明绝伦,五岁上能对偶诵诗,弱冠补诸生,擅长歌谣,文章著称,蜚采艺林。明庚午中举进士,隆庆四年拣选新兴知县。莅任三载,为官廉正,不图虚荣,施政终持不求异绩,惟求便民,潜心致力于为民谋利益办实事。临政后,发现新兴田赋加重,倍增于邻县,查其原由,却因民田隐匿不起科所致,于是,他立即按丈亩法令重新清丈造册,丈后溢甚,他思虑邑困重科,而再报以增额,则民益困矣,莫不如以新田入旧科均摊,旧额不减新增不报,国民均许,由旧科八升五合六勺而新科只六升九合七勺,少至四分之一,从而减轻民赋负担,邑民感激每饭不忘。新兴县辖靠近沿海,为避风沙侵蚀水土流失,他边颁布告民勤种庄稼,边发令在潼山夹岗一带,界于县山水迥合处,播植松树,几年后所种松茂苍郁,绿带成林,既为一屏风障,又增一县风景,民慕其树,至比为伯昭甘棠焉。德懋之为政,虽悃幅无华,但也不苟安固陋,竭力为本邑创新城郭宫墙,县衙楼阁,使之昼然改观,并建造书院,广招贤士,躬勤课笃,培育人才,出类拔萃,桃李满邑。邑内有新昌驿一路,取道于县径,县与驿偏远接应两难,他便增置二十多匹夫马,使南北走海交通便利。治政严谨,兴利除弊,遇有刁民强暴,有损公害,甚而衙门污吏,决不徇情,严惩不怠。审理诉讼疑案,而至异县之狱,都能体察民情,一一秉公判断,纠正大量冤情错案,获救众多。诸如政绩,不胜枚举,深受黎民爱戴,于去后数十年,犹念不己,在梓潼之山尚为之竖碑铭记。
  德懋生平,为人洒脱豪爽,秉性倔强,不依人俯仰,因抗直不谀,竟为权势忌恨,左迁淮府潘理正,遂飘然拂袖归,致仕回籍,囊中萧索,依然清贫如洗,杜门养素,鲜至公门,辛勤拮据,田不增一顷,室不易一椽,仅陋室栖身,薄田自老,晚年独经管大小宗祠。诚如他自述:“余性少机关,不求温饱,居家,不能奔驰为儿孙作马牛,居官,不敢苞苴为儿孙作蛇蝎,居乡,未赏毫有侵凌挂乡评齿舌”。在家好修义举,为桑梓首倡建造马铁桥,开阔龙潭路,砌石矶亭于上,摩崖题刻“龙潭”、“九龙戏江处”,誉迹至今犹存。素以孝悌训诸子,三子克承父志,彬彬有立,长宗启,郡庠生,次宗甲,郡庠生,三宗成,国子生,荐于朝,恩授鸿胪寺署丞,父子孝友相承,乡间称颂,屡奉上司嘉奖,赐以“王门宠锡”荣匾,至今悬于祖庙“崇本堂”。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刊专稿介绍了邓小平诞辰九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同时关注了华安地区的经济开拓、社会公益、教育发展以及海外见闻等多方面内容。文章涉及了华安水力发电厂、公路建设、糖厂转制、华侨旅行社、木模厂等多个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同时也介绍了农民土专家杨建设、热心公益事业的林文图先生等人物的事迹。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华安城关职业中学和实验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创办和发展,以及海外见闻和历史人物赵德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潮初
责任者
赵德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