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耿耿为党工作六十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417
颗粒名称: 忠心耿耿为党工作六十载
其他题名: 张亚挞传略
分类号: K825
页数: 9
页码: 47-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张亚挞是一位参加过闽南红军游击队的战士,他在革命斗争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他的家人被敌人杀害,财产被烧毁,但他仍然坚定地坚持革命。他参加了埔尖山伏击战,为红军提供了物资和后备力量,取得了胜利。在隐蔽时期,他以补筊〓为掩护,四处活动,了解敌情和密切群众关系。他为人诚恳,待人和蔼,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和尊敬。
关键词: 华安县 张亚挞 传略

内容

张亚挞于1912年5月出生在平和县文峰乡龟仔头村,1930年3月在龙海县狮头山参加王占春领导的闽南红军游击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6月任靖和浦边区平和县工委宣传部长兼文峰地区工作团团长。建国后,曾任漳浦县委副书记,海澄县农协会主任、华安县县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1983年12月离休。他为党的事业整整工作了六十年。
  一青少年时期
  张亚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3岁那年,父亲不幸患病去世,生活困苦,不得不和母亲到处流浪了两年以后,随母亲改嫁,可是,新家庭仍然无法摆脱贫困。10岁那年,有个雇农的堂兄收养了他,也是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艰苦生活,他只好到堂婶家学补筊〓的竹器手艺,在堂嫂家住了一年,又因无法度日,转到母舅家,母舅同样生活窘迫。百般无奈,14岁的亚挞离开家乡,到漳州郊外的顶楼村给一家地主当长工。
  张亚挞的青少年时期正处在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1930年冬,福建省委派陶铸到漳州恢复闽南特委,加强对漳属武装斗争领导,南、北两乡的两支游击队合并,正式成立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进行游击战争,实行上地革命,准备成立苏维埃政权。18岁的张亚挞获悉这一消息后,便携带简易行装,来到狮头山,参加王占春领导的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
  二在革命的熔炉中
  张亚挞参军后,在党的教育下,在战斗的集体中锤炼,努力学习军事知识,积极要求进步,在战斗中不断成长,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全部精力投入革命斗争。
  1931年清明节,游击队决定向土豪筹款,选择对象是小龙溪马埔的一个大土豪。这个土豪十分顽固,自恃有一批武装家丁,不把游击队放在眼里,游击队动员他捐银元,他不肯,于是,游击队决定智取。通过内线联系,知道这个土豪在清明节那天上山祭祖墓。参谋长冯翼飞带领张亚挞等七、八个战士埋伏在墓地周围,当这个土豪和他的家丁挑着祭品气喘嘘嘘地来到墓地时,战士们猛然跃起,不费一枪一弹就把他捕获,押回驻地看守所。那时,张亚挞任看守所长,看守所设在石洞里,还关押着其他坏蛋。
  这个土豪很不老实,一个看守的战士不留神,他就从洞里逃跑了。发现情况后,张亚挞立即带领战士追捕,把他从途中重新捉回。为了教训他,砍掉他一个手指头,捎给他家里,他家人在限定时间内向游击队交了二斗的白银。
  张亚挞的革命活动冲击了地主恶霸的利益,他们既害怕,又图谋反革命报复。这时期,中央红军已长征了,南方进入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反动派组织兵力,对游击区进行大“清剿”,大屠杀。1934年,张亚挞入赘的养父惨遭敌人的酷刑,用铁丝圈住头,把他活活电死。1935年他的母亲,妹妹被敌人杀害,爱人被活埋,他的五岁儿子和三岁女儿被敌人踢死,敌人还掠夺他的财产,烧了他的房屋。敌人妄图以抄家灭族来动摇亚挞的革命意志,可他并没有被这恐怖暴行所吓倒,而是更增加对黑暗社会和敌人的仇恨,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反动派到处张贴布告,明文写着:抓住张亚挞或取到首级,赏给黄金12两。但在群众的掩护下,敌人的阴谋不能得逞。张亚挞在反动派烧毁家园,杀尽亲人的险恶岁月里,更加坚定革命意志,坚持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
  1934年11月,闽南红军独立第三团两个连兵力在平和文峰埔尖山伏击敌保安团沈东海营,称为埔尖山伏击战。敌人有500多人,而红三团参战兵力只有300人,红军利用有利地形,依靠群众全力支持和战士们昂扬斗志,打垮敌人。当时,张亚挞负责龙山、南霞、三坪三个乡的群众支前工作,他发动群众支前,深入到欧寮、内东溪等村庄,进行宣传发动,在地下党支部配合下,群众连夜行动,个个奋勇向前,积极支前。黎明,战斗尚未打响,张亚挞已带领群众,把茶水、饭菜、军需品等物资送到前线,为夺取胜利提供了物资和后备力量。
  这一战,击毙击伤敌人90多名,俘虏了80多名,缴获敌人大批武器,其中有重机枪两挺。敌营长沈东海被击伤,骑马逃跑,短枪班战士追了30里路到风柜斗湖,他骑马跑得快,侥幸溜掉。
  1940年3月,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方针,漳州中心县委指示:“分散力量,等待时机,开展白区,保卫老区”,张亚挞与吴运琳、黎炳光同时行动,黎炳光在漳州隐蔽,吴运琳在华安仙都隐蔽,张亚挞在龙海的程溪隐蔽。同年9月,张亚挞化名曾国,到龙海浦南镇以招亲为名隐蔽下来。在甘蔗开榨期间,给人当帮工,牵牛拉石滚压蔗,农闲时,以补筊〓为掩护,到吴浦、西洋坪、华安丰山一带活动。他四处与群众交朋友,一面了解敌情,、一面密切群众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他为人诚恳,待人和蔼,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筊〓国仔”,但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所以,他到华安当县长后,下乡到龙径村抓生产,当地群众惊讶地说:“筊〓国仔原来是共产党的干部,现在当县长了。” 1942年8月份,上级让黎炳光通知张亚挞归队直接受黎领导,在武装工作团当短枪班队员,随队伍行动,铲汉奸、除恶霸,为民除害震慑了敌人,反动派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这时,张亚挞的上级组织漳南工委设在狮头山,他随黎炳光常在夜间下山到南仔村找“白皮红心”甲长林桂枝联系,布置任务。他们隔三、五天,有时十来天就到南仔村一次,找老接头户和基本群众了解敌情,开展工作。
  1947年6月,张亚挞任靖和浦边区平和县工委宣传部长兼文峰地区工作团团长,他深感担子更重,工作更尽心尽职,出色地完成党交给任务,直到解放。
  三在领导生产建设的岗位上
  1952年12月,张亚挞从海澄县农协会主任调到华安任县长。
  1953年夏,他主动到旱情严重的龙径村开展工作。他带上简单的行装,打上背包,戴着斗笠,从县城步行到新圩乘汽船到龙径。
  一进村,张县长就深入群众调查旱情,寻找解决的办法,群众眉开眼笑地望着张亚挞,一身农民装束,脸带笑容,一双浓眉大眼,流露出深邃而热烈的目光。群众看到当了县长的筊〓国仔,没有忘记众乡亲,很感动,忙着倒茶让坐。张县长也笑呵呵地拿出烟袋子,卷起喇叭烟卷,听乡亲们介绍旱情。
  由于旧社会不重视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龙径是“三天无雨田地旱,一天暴雨水成灾”的穷村,当时,正是水稻生长后期,全村1000多亩稻田几乎都受到干旱威胁,急需引水灌溉。张县长听后心急如焚,亲自到田间察看,立即同村干部讨论抗旱的办法,制定了用戽斗戽水,水车车水,挖渠引水,架橺接水的各种办法抗旱。
  张县长发号召,全村群众总动员投入抗旱保苗战斗。老张挽起袖子,和群众一起劳动,在江岸开出一条一里多长的水渠,用抽水机把九龙江的水引到九尾湖,救活了这片30多亩的稻田。、在劳动中,他对身边的小伙子说:“年青人,加把劲,收成不好,大家都没饭吃。”这小伙子开玩笑地说:“真的这样,我就跟您一块补筊〓去。”小伙子刚说完,大家笑个不停。张县长笑着教育年青人:“傻小子,那时,我补筊〓是革命需要,现在解放了,生产没搞好,没粮心发慌,怎么有心补筊〓呢?我是一县之长,带领大家搞生产,让你们饿肚皮,要我这个县长干嘛!”张县长语重心长的话,深刻地教育了群众。
  为了根治干旱,张县长决定兴修水利,保证农田灌溉。这年冬季,龙径村展开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以修建河堤为主体,挖掘山塘水库为配套工程相继动工。他动员全体劳力都上工地劳动,组织了青年、妇女突击队,同时召集了本村石匠、木匠、铁匠,发挥他们各自特长,砌涵道、修理农具,前方后方齐努力,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欢腾的工地上,张县长不怕严寒,他穿着白汗衫,、赤着双脚,挑着土畚,在人群中穿梭往来,一身泥巴和汗水。当他看到一位老大娘也到工地劳动,就接过老大娘手里的土筐说:“大娘,你歇着吧,让年轻人干。”说完提着土筐走了。老大娘望着张县长高大的身躯,自言自语地说:“旧社会当官的不管穷人的死活,如今的县长带头干活,还这么关心老人。为修好水利,夺丰收,我豁出老命也心甘。”
  在张县长的带领下,龙径村的群众通过艰苦的劳动,用辛勤的汗水修筑了一条8里长的河堤,21个山塘水库(大的5.8亩,小的1.3亩,水深一丈以上),改良了750亩沙质田,修改了村里的排水沟,围垦10亩溪滩为良田。龙径村的山间田野,处处留下张县长的脚印和汗水。龙径村从此改变了旧模样,修水利后第一年,粮食亩产由282斤提高到705斤,首次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卖余粮近7万斤,每人有400斤大米的口粮,水塘养鱼收入3000多元,最大的一条鱼有70斤重,送到县里展览。有了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龙径村远近一片翠绿。
  1969年,全县开展整党运动,县“革委会”派出整党宣传队,协助各乡、村整党,抓革命促生产。老张被分配到华丰镇赤溪村任宣传队队长。那时,他己进入花甲之年,但老当益壮,精力不减当年。
  老张下乡前,老伴见他的几件衣服都很日,就说:“做一套新的穿吧,太旧了让人见笑。”而他却说:“这些衣服还能穿,下乡是干工作,不是走亲戚,以后才添新的吧。”老张就这样以普道劳动者的身份来到赤溪村。当地群众见到老张到来,非常高兴,虽然他不再当县长了,但上了年纪的人还是习惯称呼张县长,亲热无比。他住吃在贫下中农家里,与群众同甘共苦。
  进村后,他一边开展整党,一边深入调查研究。与群众拉家常,从中了解到群众普遍缺粮食,而耕地少是造成缺粮的主要原因,同时探讨了有哪些土地适宜开发,哪里有水源等问题,他还到实地察看,接着与党支部一起制定开荒造田的方案。
  向荒山进军的动员报告后,老张带领群众开荒造田,不管烈日当空,还是严寒冬季,他每天都拄着拐仗出门(因他在游击战争年代,小腿上受伤,行走不便),爬山越岭,来到垦荒实地,实行面对面指导。当地群众看到老张这样大的岁数,照样和大家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忘我奋战在山上,都很感动,很受鼓舞,人们都称赞说:“老张真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赤溪村的干部群众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奋战,共开出60亩稻田,全村稻田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一强,基本解决缺粮问题。完成开垦任务后,老张带领群众实施第二步计划:修出一条水渠。引水灌溉,为提高土地肥力,老张号召群众改良土壤,挑塘泥,运土杂肥等下田改良土质。第一个收获季节平均亩产400斤,收效良好,成绩突出,赤溪村受到县委表彰。县委在该村召开备战夺粮的三级干部会,与会同志现场参观受到很大鼓舞。一年后,新开垦的水田,粮食亩产上千斤,荒山变良田。赤溪村从此结束缺粮的历史。
  老张给赤溪村群众办了一件好事,群众忘不了他,当人们一踏上这片开垦的土地,就不约而同地说:“要不是当年老张带领大家干,那有今天良田一大片。”
  1983年,老张从政协副主席的位上离休,,用养猪的收入购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吊扇。1990年9月病逝于平和家中,终年78岁,他给家里留下一本仅有5元钱的存折。他一生廉正,两袖清风,给华安人民留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永恒精神财富。华安人民对他忠于革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光辉业绩,念念不忘。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刊专稿介绍了邓小平诞辰九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同时关注了华安地区的经济开拓、社会公益、教育发展以及海外见闻等多方面内容。文章涉及了华安水力发电厂、公路建设、糖厂转制、华侨旅行社、木模厂等多个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同时也介绍了农民土专家杨建设、热心公益事业的林文图先生等人物的事迹。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华安城关职业中学和实验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创办和发展,以及海外见闻和历史人物赵德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国防
责任者
张亚挞
相关人物
王占春
相关人物
陶铸
相关人物
冯翼飞
相关人物
沈东海
相关人物
吴运琳
相关人物
黎炳光
相关人物
林桂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