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果生产土专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414
颗粒名称: 林果生产土专家
其他题名: 记农民技师、省劳动模范杨建设
分类号: K828.1
页数: 5
页码: 38-4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建设是一个依靠科技致富的农民,他承包果园和开发荒山,总结出了一套高产技术,使果树结果率和着果率大大提高。他投资大量资金开发山地和发展林果生产,成为种果致富大户。在致富之后,他现身说法宣传勤劳致富、科技兴农的道理,带动乡亲共同富裕。他还潜心钻研科技新项目,特别是香蕉“束顶病”防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关键词: 华安县 杨建设 劳动模范

内容

丰山镇后壁沟村村民杨建设,依靠科技造林种果致富,在华安及漳州市郊一带颇有名气,人们称他是林果生产的土专家。他初中文化程度,精明能干,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大胆承包果园和综合开发荒山,培植发展名优水果生产,重视科技兴农,刻苦钻研科技,自费创办华安县九龙生态农业技术开发中心,搞科技开发与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益。1991年被评定为农民技师,1993年荣获漳州市“十佳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光荣称号,同时被评为漳州市劳动模范。1994年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富民政策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各地普遍推行。1987年,他看准了种果的前景,果断地承包了后壁沟村万宝山20亩220株20多年树龄的低产荔枝果园。这片园地,在“文革”期间种植的果树,因疏于管理,技术水平低,年总产量176公斤,平均株产0.8公斤,满园杂草丛生,人们望而生畏,成了村里的一块“包袱”。杨建设深刻领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他在科学管理和科研方面花大力气,下苦功夫。他文化程度低,为搞好果树栽培,他买了有关果树栽培方面的书籍一百多册,订了十多种科技杂志,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学习。他不辞辛苦到省农学院请教果树专家庄王璧教授,漳州市农科所农艺师周秀叶也成了他的指导老师,县、镇农技部门的专家成了他的技术顾问。他在自己的果园里坚持搞实验,搞荔枝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攻关,总结出“一促、二控、三保”的高产技术。即:促花梢:采果后着手抓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促进果树培养理想花梢母枝结果。控冬梢:大雪前及时使用药剂或人工采摘控制冬梢,增加营养积累,提高花芽素质。控花穗:减少无效劣质花蕊,增加雌花量。应用植物生产激素进行科学保花、保果、保质,这一高产技术,使果树结果率达90%,着果率达80%以上,超过我省荔枝主产区龙海市九湖镇的水平。承包后仅隔一年,总产达7500公斤,到1992年总产量达2.1万公斤,收入达10万元。五年总产增长120倍,平均株产100公斤,最高株产270公斤。经市、县农业部门组织技术鉴定,他产出的荔枝品质优良,荔枝售价比他人高出10%,还是市场的抢手货。
  1993年他又大胆承包了本镇银塘村100株30年没有结果的荔枝,当年通过精心管理,收入三万多元,上缴该村一万多元,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他从丰山镇丘陵地形荒山多,耕地少,气候条件优越等情况出发,扛起锄头,看准开山种果这条路。当时,有些群众还担心党的政策多变,怕土地被收回集体经营,有些人笑他傻,对他泼冷水,劝他不要忘记“文革”中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教训。但他始终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政策越来越开放,改革越来越深入,农民的受益越来越多,这么好的政策,绝对不会变。因此他坚定信心,痴迷于山地开发,对村里的一大片无人问津的荒山进行了开垦,带领全家上山安营扎寨,种果植树。1987年以来,开了二百多亩荒山,种下荔枝80亩1100株,橄榄30亩350株,防护林柠檬桉100多亩1.3万株,其他杂果10多亩。在开发山地和发展林果生产上,他舍得花本钱,先后投资15万元以上。新开发的荔枝长势喜人,三年树冠直径平均3米,第五年平均株产25公斤。辛勤的劳动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果致富大户。
  杨建设在致富之后,不忘带动乡亲走共同富裕之路。他不辞辛苦走遍邻里乡亲住户,现身说法,宣传勤劳致富、科技兴农的道理。在全镇及邻近县区的荔枝园里,留下了他的足迹。不少县内外果农慕名而来,登门求教,或聘请当技术顾问,他总是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不少果农得到真传致富了,送来感谢信或登门致谢,受到群众的称赞。
  杨建设除重视应用科技外,还在专家指导下潜心钻研科技新项目,有的成果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香蕉“束顶病”防治的研究,已引起中国科学院院士,省农学院教授谢联辉等专家的注目。
  “束顶病”是国内外蕉区普遍发生且日趋严重的香蕉病毒性病害,对香蕉生产威胁很大。丰山镇香蕉受此病的危害,每年经济损失数十万元。杨建设下大决心攻克防治难关,制服“束顶病”。村民们看到他在自己蕉园里搞实验,有的惊喜,有的鼓励,也有的挖苦,有人嘲笑他懒蛤蟆想吃天鹅肉。有人劝他:搞试验难于上青天。对这些议论他不屑一顾,一心扑在钻研、搞试验。他翻阅了许多资料,走访了周围病区,求教了植物病毒专家,以自己的一片蕉园为基地,从病株的茎、叶、根以及土质、水质、气候等方面深入探索,自配药剂进行对症下药,失败了重新再来。经过100多次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病因,研究出一种药物新配方——“治束剂”。新药诞生后,他又扩大实验范围,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小区实验。结果表明,束顶病缓解率达94%以上。他的这一研究,引起农业科技界的极大关注。在省农委的牵头下,省农学院专家亲临丰山与杨建设协作攻关。谢联辉教授亲自指导,对杨建设研制的“治束剂”及应用进行了病源、药理、药效等全面的科学分析。认为“治束剂”对束顶病有显著疗效,建议进行多点小区试验。同时,指派两名研究生进行实地指导。1992年11月,省农学院牵头组织省、市、县有关专家对该科研项目进行论证鉴定,充分肯定这一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并把这一项目报漳州市科委立项。
  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看到了自己科研成果受到专家肯定,杨建设学科技、用科技、钻研科技的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1993年他自费创办了福建省华安县九龙生态农业技术开发中心,从事农业生态技术开发。他所研究的晚熟荔枝高产优质栽培项目,已列入省星火计划,其他多项研究课题也全面展开。
  杨建设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家乡公益事业建设。1988—1994年,主动向国家交纳各种农业税、特产税累计近7万元。1992年他捐献1000元给村修机耕路,并积极交纳荔枝道路建设基金5000元给镇先行工程建设。1994年五一劳动节赴省城福州参加’94福建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回来后,又捐献1000元给丰山镇的先行工程,建设水泥街道。此外,他还把自己嫁接的数万株荔枝苗、龙眼苗优惠供应村民,对困难户则免费赠送果苗。
  杨建设依靠党的政策和科技致富,党和人民给予多项荣誉,在赞誉声中,他戒骄戒躁,更加奋发努力,为早日实现奔小康的目标,做个深化农村改革、劳动致富的排头兵。
  1994年11月16日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刊专稿介绍了邓小平诞辰九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同时关注了华安地区的经济开拓、社会公益、教育发展以及海外见闻等多方面内容。文章涉及了华安水力发电厂、公路建设、糖厂转制、华侨旅行社、木模厂等多个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同时也介绍了农民土专家杨建设、热心公益事业的林文图先生等人物的事迹。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华安城关职业中学和实验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创办和发展,以及海外见闻和历史人物赵德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金泉
责任者
杨建设
相关人物
庄王璧
相关人物
周秀叶
相关人物
谢联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漳州市农科所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相关机构
漳州市科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