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的贪赃之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410
颗粒名称: 明代中后期的贪赃之风
分类号: D924.392
页数: 1
页码: 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明代中后期官场贪赃之风盛行,举国上下都存在贪污行为,形成了互相隐瞒、互相勾结的腐败政治环境。官场中普遍存在贿赂公行、权钱交易的现象,导致社会危机四伏,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官吏们行贿受贿的技巧千奇百怪,甚至创造了雅称“书帕”来代替黄金白银等贵重物品的赠送。这种手法带动了书籍出版业的兴旺。
关键词: 华安县 明代中后期 贿赂

内容

明代中后期官场的贪赃之风有三大特点:
  一、举国贪赃,侵吞公物,其面甚广,已酿成上下相蒙、互相援引的腐败政治环境。上自天子、宰臣、权臣,下至里乡胥吏,变公款为私房,几乎人人贪赃,爱钱如命。
  二、贿赂公行,权钱交易,已形成社会风代。在官场,不贿不办事,无赂不见官。大至入阁为相,小至童生科考场,以及市井小民、茶、盐、负贩,凡须和官吏打交道者,不论办什么事都须贿赂开路。
  三、行贿纳贿索贿勒贿之法机巧百出,敲骨吸髓肆无忌惮,致使社会危机四伏,亡国之兆随处可见。官吏因公开受贿,往来太多,将黄金白银写作“黄白米”公然记账备查。后将“黄白米”改以雅称“书帕”,外官与京官行贿,都风行“送书”。一匣“珍本”、“新版”书籍,内附黄金若干,白银多少,珍宝几许。此一手法风行,竟然带动刊刻书籍的行业大为兴旺。(公木)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刊专稿介绍了邓小平诞辰九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同时关注了华安地区的经济开拓、社会公益、教育发展以及海外见闻等多方面内容。文章涉及了华安水力发电厂、公路建设、糖厂转制、华侨旅行社、木模厂等多个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同时也介绍了农民土专家杨建设、热心公益事业的林文图先生等人物的事迹。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华安城关职业中学和实验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创办和发展,以及海外见闻和历史人物赵德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