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华安仙字之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400
颗粒名称: 试解华安仙字之谜
分类号: K877.49
页数: 13
页码: 118-12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历史和先民作者对其的描述。仙字潭的岩刻是祖先留下的千古之谜,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其解释不一,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岩刻的认识逐渐深入。
关键词: 华安县 仙字潭 摩崖石刻

内容

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千古之谜,历代有识之士试图解释,其答案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唐代哲学家、文学家韩愈认出是镇魔咒语,其文是:“诏还黑视之鲤鱼天公异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又有的则认为是分疆界碑;字数或言19,或言24;有的认为是古代番族、吴族、越族之间一次历史战争的纪功石刻等等。虽然我们的先辈和较近代的一些长辈都没有猜准,但是,在祖祖辈辈对仙字潭岩刻的关心和研究是化了力气的,並且延绵到至今,也证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遗传和继承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各门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视野也不断拓宽,对华安仙字潭岩刻的认识由幼稚阶段逐步走向成熟,达到了返朴归真的程度。因此,岩画知识这门新兴学科同其它门类学科一样,也需要经过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1915年8月,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去华安仙字潭作实地考察,并于1935年写成“汰溪古文”发表于《岭南学报》4卷2期上,黄教授将所拍的照片转寄于日本岛居龙藏博士,让其审订文字。自从近代黄教授发现以来,又过了七十多年,今天由陈兆复、盖山林、林焘等老一辈的岩画研究奠基者作了先导,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了艰苦卓越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对福建华安仙字潭岩刻有了较深刻、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对仙字之谜的破解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过程。
  笔者是受老一辈掘井人的启发而后学跟踪者,为突破仙字之谜添砖助兴,现凭自己的浅闻陋见作一番自圆其说,某些地方肯定会圆其不通,漏洞百出,有望前辈及学者们弥补指正。
  笔者认为广西左江的《山花鼓声》岩画是先民们创作的一幅大型壁画,而福建华安仙字潭岩刻是一部古代的连环画雏形,其特点是先民作者的丰富想像力,以奇特的表现手法创作而成,通局的每个图形都各有所别,变化万千,似同王羲之的《兰亭序》,每个“之”字的写法都不一样。这种表意造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全国岩画之最,似画非画呈现出生动之形象,似文非文从中可以理出古文字之脉络。这块书画同源的基石标志着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里程碑,它又成为我国最古老的一篇论文或小说。是描写和反映了先民的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的全过程;又像似一部指教后人,学习写“人体字”的范本。笔者根据上述情况将华安仙字潭岩刻制成图解,具体地分三个部份加以说明。
  第一部份:先民作者关于对男女恋爱、婚姻、家庭和生理状态的描述。
  首先,:我们从绘画的角度来分析第一部份,(见图解之一),例如,第一节中的一对男女正面像,我认为是先民作者描述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关系;第二节是反映结婚的后一对夫妻的生活和生理过程;虽然这一、二节的图像极其抽象,但带有写实的连贯性。是先民作者系统地运用正面、侧面,前后左右的抽象造型艺术,其表现手法是相当高超的,並且很生动地显露出我国汉字的萌芽和各种文字的痕迹。他们既在绘画,又在写字,形成了人体运动的点、因、角线互为应变之无穷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小看先民作者的童雅趣笔,这种大胆的表现手法我们当代书画家也会感到望尘莫及。
  关于第一部份的第三节,是先民作者描写一对夫妻建立新家庭以后,当一个婴儿降生出世,发出第一声啼哭时,当上了父母的围绕着自己的孩子而高兴得手舞足蹈,欢呼着一个美满幸福的新家庭建立。当孩子长大以后能认得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欢天喜地蹦跳着,既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又表示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这些生动热烈的场面怎么叫人们以“仙”字来称呼呐?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原始历史的研究却向我们表明了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男子过着多妻制的生活,而他们的妻子同时也过着多夫制的生活,所以他们两者的子女都被看做大家共有的子女;这种状态,在彻底向个体婚制过渡以前,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这样的:被共同的婚姻纽带所连结的范围,起初是很广泛的,后来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只留下现在占主要地位的成对配偶为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6页〕,恩格斯对“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新学论断又使我们大开眼界,使人们对华安仙字潭岩刻的理解不是增加了深的层次吗?先民们的表意造像虽然处在陈兆复和盖山林先生所指的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环境中,但是作者们对文明社会的美好追求和遐想,形成了朴素的唯物史观,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考察资料实属具有很大的意义。先民们以人体运动为基础的点圆角线互为应变的生理造像,创造出我国最原始的古文字,笔者称它为“人体字”,它成为我国汉字起源的依据,根据本人的陋见在图解中逐一标出意示读者。
  第二部份:复关于先民对社会及其上层建筑的描写。(见图解之二)
  这一部份是先民作者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家庭细胞联系到社会及其上层建筑的最后过程,也是这本连环画最精彩的部份,又像写小说那样将故事情节推向最高潮,作者们以纪实原始部落生活为内容,並将人体物像化、线条化、几何化,任意将人体的四肢延长,相互穿插,甚至将人体分解,将四肢缩短和省略,最后简化成为一个“人”字。他们还将人体图像以拼叠式的表现手法出现了绘画透视感。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先民何以将人体四肢延长穿插,又何以将人体进行拼叠呢?我认为真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表意为一种社会关系,这同我们现代人平常所说的“生产关系”、“人际关系”等名词概念是类同的,先民们只不过用这种造像来表意罢了。反过来说,这种表意造像使人体线条的结构变化越来越丰富多彩,使文字的产生初具规模,也就形成了我国最单的古文字——“人体字”。就以这些“人体字”而进行字画共识,我们才能够读出第二部份的内容。例如:人体正面站着为“立”字,侧面蹲着为“之”字;侧面跪着为“乙”字或“已”、“己”字;人体弯腰双手驻地,从侧面看就成为“入”字;人体坐着或者将一个正面人体对半分开,向左为“爿”字,向右为“片”字,如果放在汉字上首部可以写成“虑”字,放在下首部可以写成“考”字等。又例如:两个正面人体和一个侧面人体拼叠起来就成为一个“家”字,多个侧面人体拼叠起来成为“众”字,如果再省略一下就可以写成“众”字之简化字了。从以上例子可以充分说明,先民们已经将人体物像化,将物像人格化,成为我国汉字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以字画並举,顺藤摸瓜,对岩刻的第二部份逐一分解,让图像的含义原形个个显露,让仙字魔法乖乖地降就,还其庐山真面目。例如:图中那个十分突出的女性人物可以读作“皇”字,从图像上分析,她相当于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掌握着管理部落的大权。女皇上边有个较于突出的男性人物应该读作“帝”字;虽然这个男帝人物也很突出,但是同女皇相比,他仍占次要地位。其中男帝前面有个较明显的舞蹈人物,我认为应该读作“太子”,看样子女皇虽然权力很大,但是在下一届任期时可能由太子来接班了。我们再来瞧瞧,在男帝上头刻着两个不同于一般人体的图像,造形也很奇特,我认为左边的男性是在原始部落内相当于一个封建朝廷中的宰相官衔,这个大肚皮“宰相”是先民作者生动地刻划出一个我国古代早期的知识分子,后来人们不是留传着这样一俗语吗?叫做“宰相肚里好撑船”。我认为这句俗语大概是从这里引证出来的吧?对于在“宰相”右边那个正面女性像,我认为她是在部落中相当于一个臣妾的官衔。因为从“人体字”来看,正面站着为“立”字,例如当今我国汉字的“宰”和“妾”字,都包含着“立”字的成份,见图:(宰妾),而且“宰相”二字还成了这个“人体字”的双重涵义。因而触类旁通,物以类推,对这个女性是“臣妾”官衔的称呼,我认为没有猜错,还要将这个原始部落中的“文武百官”统统的寻找出来。例如:有个站在女皇面前如同“本”字的正面人物,头上像似戴着将军帽,身佩兵器,保护着女皇,可以读作“佩剑将军”,在将军身旁有个侧面跪扑、长手驻地的人物,可以说他是一个部落内的差使,很清楚地交代了这个差使入“宫”,向“皇帝”奏本。这个差使可以读作“入”字,如果这个差使和将军组合,可以应变为“入宫奏本”的表意。还有在第二部份图解的最右边,那个曾被人们只解释为“尸”字的符号,我认为是一个男性的“太尉”;在“太尉”下面那个像“乙”字的侧面女性像,如似部落内的一个“妃子”;再则,让我们拖泥带水地看一看在“妃子”下面和左面几个图像,以及“太尉”左上角几个半身舞者也是氏族内部“军卿”之类的文武官衔了。从“人体字”拼叠结构上说可以读作“众”、“家”、“考”和“仙”字之类的文字。
  第二部份整个场面,构图造势规模相当宏大,先民作者以高度的智慧和创作热情,似跨越了几千年的时空观,而具有封建宫廷式的生活色彩。如果我们不化一番苦功夫研究,一不小心就很容易上当受骗。例如,第二图解左边中间那个舞女,穿着遮羞裙翩翩起舞像个“贵妃”,而且舞姿十分优美,证明作者的描写是相当有水平的,在全幅画面布局上看,四周的舞男舞女们都陪伴着这一舞女起跳着“宫廷舞”。整个场面之热烈属实令人赞叹,这个舞女右边有一个图形符号,笔者认为是先民制作使用的一枚土陶乐器,中间穿孔,挂在架子上,这枚陶锣也可能用金属做成的。旁边有个乐鼓手坐着敲击,像似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锣上头有几个小长点像征着锣声的音符;还有那个大肚皮“宰相”左边是一只用兽皮制作的响鼓,因为先民作者将人体物象化,却用一个倒立的人体来表实,他们将人体两腿线条缩短,将两只手臂变作圆线状成为鼓面,人头点放在中间成为鼓心,这位“相爷”亲自拿着鼓锤击鼓指挥,“相爷”和“人鼓”合并,既可以读作“敲”字,也可以读作“鼓”字,就成为“敲鼓”的涵义了。舞男舞女们伴随着“叮叮咚咚”的锣鼓声跳起欢快的“宫廷”舞蹈,表演场面如此热烈,舞态动作如此多变,可见先民作者是化了一番苦心的,也是世上罕见。
  最后,我把仙字潭另一个单独图像放到第二部份进行解释(见图二右下角),我认为是先民们表意为保护原始部落安全的一个哨兵,或者说是一个“守护神”,这个值日哨兵热心地站岗放哨,而且一直站到今天,可歌可泣、令人敬佩。从仙字潭岩刻的通局造像表意来看,充分显示出我们祖先的艺术大师是反对野蛮和暴力,追求社会的文明和人类幸福的高度思想情操。将人类的社会生活绘制出一部世外桃园的意境,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祥和至气笔者图解了第二部岩刻的内容,可以对这部连环画的年代出处下个定论。我认为福建华安仙字潭岩刻是产生在新石器时代母系的历史时期。完全赞同陈兆复、盖山林等老先生提出的:“华安仙字潭岩画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珍贵文化遗产,距今约四、五千年”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恩格斯曾指出:“就废除了按女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母系的继承权,而确立了按男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父系的继承权。这一革命在文化民族中是怎样和在何时发生的,我们毫无所知。它是完全属于史前时代的事。不过这一革命确实发生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1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的科学预见,今天在我国华安仙字潭岩刻中能找到证据,例如:笔者仔细地分析了第二部份,先民作者将这位纯属坐势的“女皇”以特写的镜头告示后人,显然在这个时期还是属母系社会,这个“男帝”却而坐非坐、而立非立,还没有取代主要的地位。但作者对这位“男帝”的人物塑造已经是相当突出,看样子他像似盼望着自己面前的太子在下一届任期中接班,想由母系变父系。就从这些人物造型来分析,说明了这种社会过渡的变革。另外还有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就是“皇帝”左边有两个人体倒立的舞男造像,那个离“皇帝”远一点的可以说是像征一个鼓架脚,让陶锣、鼓乐手和鼓架脚三者合拼可以读出一个“击”字来;而靠“皇帝”身边那个男舞者,笔者认为是先民造像表意为“天”字,而形成“皇帝”坐天下,由人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因循自然的像征,这种造像表意可比最原始时期的“图腾”崇拜进步了一大截,也反映出先民们的社会变革之心理状态。又通观第二部整个图轴,先民作者潜意识地将许多舞男进行人体倒立造型,而且有一组放在最左边的位置上,十分显目。笔者认为先民並不是纯粹以跳杂技舞为主要标志,而是包含着“天”字的多重涵义。例如:我在前面说过,图轴中的女皇纯属坐势,可以读作“坐”字。女皇坐天下主要标志着社会和人性的尊严。但是先民作者们从中又出现另一种哲理性,他们将人体倒立为“天”字,这就给人们以另外一种感觉,像似作者在称呼着:“屁股朝天号称“坐天”。人体倒立为“天”字,屁股朝天坐天下。涌现出他们人和自然界相关的气概了。分析了先民作者这些童雅趣画使笔者受到了点震动,认为我们的老祖宗胆子确实很大,这种表意思维在我脑子里从未出现过。我们当代人也无法想像得出来。他们这种变革激情如此强烈,可见华安仙字潭岩刻的魔力之高。曾记得吴承恩写《西游记》也没有像先民作者那样表现出如此大的气魄。老吴只是把孙悟空描写为“齐天大圣”。而先民却示意人体为天,屁股朝天坐天下,这简直不是成为“东游记”了嘛?还好唐朝文学家韩愈还没有认出来。老韩称天为“天公”,而两者的水火不相容。以我看如果仙字潭岩刻给老韩认出来的话,这件事情就麻烦了,非得敲屁股不可。
  笔者上述这些自圆其说也认为是母系社会向着父系社会的渐变过程,但这种变革也不是用暴力的激进手段,仍是处在平安祥和的潜移默化过程中。
  说到这里,关于人们对制作仙字潭岩刻的凿具问题,笔者乘此加以附带说明。例如,当即在陈兆复、盖山林等老先生定为仙字潭岩刻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历史文化遗产时,大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认为华安仙字潭岩画刻凿得如此之深,新石器时期那里有金属工具呢?对于这个敏感的问题我觉得也很自然。不过根据我国近代考古学家发现,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找到了一黄铜片,经过有关专家鉴定,含铜量占65%,锌占26%,还含有少量的铝、锡、硫和铁等,证明我国冶金史在距今六千年以前已经开始,何况到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对先民的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程度也可想而知。那么,有了金属工具,先民作者将华安仙字潭的岩面刻凿得如此之深我看也不成问题了吧?
  第三部份:根据仙字潭岩刻其它一些图像符号,可以理解成“人体字”的演变和分解过程。(见图解之三)
  在图解之三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安仙字潭岩刻中呈有一个特别的符号:(见图 ),在这个符号旁边还有一些小符号,在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符号中,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以笔者的陋见,这个奇特的符号就是岩刻中的母符,其它几个符号是属于子符,像似当今的汉语拼音字母。在以前,也是我一心想寻找一个最重要的符号,笔者将它立为我国另一件“太极图”,由于这个符号从未被人们作过详细的描述,就是在这个符号中使我悟出了“事物发展运动的点圆角线互为应变规律”这条自然法则。又根据这条自然法则,将这个母符分解,制作了一套《华安仙字符号活排码》,经过初试效果挺佳,它不但排出了各种人物的动态,还能单个地排出所有的中国汉字,运用它又反过来揭开我国及世界岩画的许多秘密。因此,在研究仙字潭岩刻中也悟出了我们的老祖宗好像在指教后人学习“人体字”似的。例如:运用这些子母符号,根据物象需要,点可以变成圆,圆可以变成方,也可以对半分开;大圆可以变成小圆,小圆可以变成大圆;三个点根据物像需要可以认减和自由排列,直线两端的角拆线可以相向,也可以背向;大人体可以变成小人体,小人体可以变成大人体,而人体的正侧面拼叠和肢体的延伸和缩短根据物像条件进行互为应变,这样就可以写出千变万化的文字和画出各种生动的图形来。
  通过对第三部份图解的认识,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的汉字演变过程:
  这对于研究和了解我国文字的起源和回归自然具有很大的意义。华安仙字潭岩刻这些事实根据将比过去一些“伏羲画八卦,造书代结绳”,和“仓领作书北海基,盖依类象无人懂”等的传说更具有说服力。
  华安县博物馆按:
  叶学才先生:是浙江省根雕艺术研究会常委、椒江市影协常委兼美协、书协理事。
  叶先生在台州电厂工作,他对仙字潭摩崖石刻极有兴趣,采用现代计算机编列程序进行研究《试解仙字之谜》是他的新作。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华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辑分为本刊专稿、九龙大观园、桑梓情、经济开拓、人物春秋、科技园地、民间习俗、寻根问祖、古迹新探、委员风采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叶学才
责任者
林焘
责任者
韩愈
相关人物
黄仲琴
相关人物
陈兆复
相关人物
林焘
相关人物
王羲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岭南大学
相关机构
华安县博物馆
相关机构
台州电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