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民间习俗小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98
颗粒名称: 华安民间习俗小侃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5
页码: 105-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安民间习俗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和中元节等,其中春节和元宵节最为重要。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掸尘、打扫卫生、备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等传统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元宵节期间则有闹花灯、舞龙戏狮、踩高跷、放焰火等娱乐活动。清明节是纪念先人的节日,人们会去扫墓、上坟。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七夕节和中元节也有一些特色习俗。
关键词: 华安县 民间习俗 小侃

内容

华安民间习俗,大多沿袭我国传统习俗,但由于历史的缘由,不仅带有不同程度的封建迷信色彩,而且有其独特之处,现列数则以飨读者。
  春节:是民间最重的古老节日,在古代相传五帝时期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至汉武帝时相继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并相沿袭到清末。民国初年,我国将春、夏、秋、冬定为四节,並将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改为春节。于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就成了“春节”的代名词。关于春节,华安民间也称“过年”,过年有一连串的习俗。诸如在年底家家户户要“掸尘”,打扫卫生备年货,忙于清账讨钱还债等等。还张贴春联(春联一般用大红纸,但当年有丧事人家贴其他色纸,丧父贴青,丧母贴黄)。现在人们张贴门联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年对画,以鼓励人们在四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前进。除了贴上门联外还蒸制年糕,又称“粘糕”,(意以后的生产和生活年年高)。在过年前腊月二十四日送炊君,焚香设醴祀拜,望灶君“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的意思。除夕“围炉”守岁,全家团聚,共进“团圆饭”,如有家人外出,也要摆上其酒杯、筷子。饭后燃放烟花爆竹,吃红柑,发红包,是夜灯光通宵,戏谑为“给老鼠娶媳妇”。第二天大年初一时辰一到鞭炮齐鸣,意为驱邪去恶,迎春纳福,大地回春。凌晨,家庭主人开门放鞭炮,叫“开新正”(意为开门大吉),早饭做“长寿菜”,“面线甜”给家人吃,俗称常年不老。家里则不扫尘,不倒垃圾,意为“积财”、“积福”。节日间亲朋好友互相团拜,讲些“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之类的好话,互相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过好生活,诸事顺利等等。正月初二,俗称“女婿日”,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正月初三,爱好游玩的人,远行出门春游。正月初四迎灶神。正月初五、初六后,商店鸣鞭炮开门,大吉利市,农事亦开始。正月初九,“天公生”给玉皇上帝“过生日”,摆香案祭天神,祈求上帝保佑。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汉代我国已经有了各种习俗的雏形,但还不太热闹,唐代以后,逐渐成为一个连衍数日,规模隆重盛大,绚烂多彩的民间节日。日时,华安元宵节亦称“闹花灯”节,在节日里,各家各户,自扎一个花灯或灯笼,外面题写“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等吉祥之类的词语,悬挂子厅堂或门前,并供奉祭品,烧香点烛,顶礼叩拜,传说是注生娘娘(天上圣母)诞辰之日,是妇女崇拜“求福”、“求子”之神,故有新婚夫妇,上街闹花灯,偷摸灯脚,来年早生“贵子”之意。节日夜晚,有的地方还举办踩街、舞龙戏狮、踩高跷、扎彩楼、放焰火,敲锣打鼓、开台演戏等娱乐活动。节日期间,华丰乡村还有举办迎神赛会活动,例如:正月初八,罗溪村的“三公”生日,草坂村的“张公”生日;正月十二日下坂村的“三代佛公”生日;城关的“城隍爷”生日等等。现今的元宵节,华安民间除了保留上面的一些习俗外,政府还组织机关、团体、企事业、学校等单位,举行彩车、腰鼓、舞龙戏狮等千人踩街的游艺活动,使这一传统的节日,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清明节:远在春秋时代,我国人民就运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到了秦汉时代,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自此就有了清明这个节日。古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载:“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届时风和日暖,天晴气朗,春意盎然,这大概就是“清明”二字的含义。在这一节气之间,华安民间的习俗,有的相约出游郊野俗云“踏青”,有的则去给先人(新墓)上坟扫基,让后代人永记先人的恩德。解放后,华安县直机关、学校也常在清明节组织干部、学生,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华安民间俗称“五月节”。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据说这个习俗是为了凭吊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节前即裹粽,“初一,裹乖粽”(给孩子吃的粽),“初二,裹相送”(送碱粽给当年有丧事的人家),“初三裹拜粽”(以粽子拜祭祖先)。初五这一日,家家悬挂榕枝、艾草或葛藤、菖蒲于门边,据说是辟邪、压魈、解毒,并熏烧蒲根、川芎驱瘴赶蚊。正午以佳肴办宴,欢渡节日,午时喝井水和雄黄酒,希求能驱邪除病。城关及丰山一带还有龙舟赛会活动,这是历代相承的传统风俗。
  七夕节:据传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要备菜肴祭拜。丰山等地还制做一种食物,以干米饭加白曲捂在被子里闷一夜而成,叫“白酒”。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华安民间俗称“过中元”,也有的地方称“普渡”。节日里做粳米粿、糕粿,城关旧时还设坛摆供品,拜神敬鬼,做平安,许大愿,为祈求社里保平安,大吉利。有的地方从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即备菜肴祭祀,俗称“开巷口”。七月十五日,家家户户点“长明灯”,也有的地方还到溪边放水灯,并以牲礼、菜、饭、纸钱敬鬼,隆重的还要演戏。到农历七月三十日,又设祭一次,俗称“关巷口”。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华安民间也有的地方俗称。“土地公生日”。最普遍的习俗是做粿,买月饼敬祀,祈求庄稼丰收。这天晚上,人们对着又圆又亮的月亮,吃着刚刚收获的瓜果(主要是华安特产柚子)和月饼(象征团圆),有的亲友互相赠月饼预兆团圆,叙说着关于“广寒仙宫”的传说。在丰山一带,未婚男女常成双结对到甘蔗园去折甘蔗,以示爱情节节甜。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台湾海峡两岸的日益沟通,华安人民“每逢佳节倍思亲”,并以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方式,表达对在台湾的亲人以及对台湾同胞的思念感情,盼望海峡两岸能够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重九,它和端午、中秋一样,是由来已久的。在重阳节华安民间古俗主要是登临高峰,以饭酒助兴,这是由于:重阳节正当秋高气爽,喜庆丰收的好时光,登高望远,游目骋怀,正是最佳的时候。
  圆冬节:农历十月间,农家主要作物均已收获,为庆贺一年来的丰硕成果,各农户都用糯米做糖糍粑,请亲友欢聚或馈赠亲友。
  冬至:华安民间习俗称“冬节”,并有搓汤圆、祀神、祭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将糯米圆贴在各种用具上。有些农村还习惯在冬至祭扫祖墓(当年丧事的人家在清明节培墓,至尸体拾骇做坟墓者以冬至扫祖墓),以祭奠追念先人。另者,华安民间冬至的习俗,一般都要宰杀鸡鸭,以补养身体,意思是经过一年的辛苦劳累,在这天好好地补补元气。
  除夕节:大年二十九或三十这一日,俗称“卅暝”或称“过年”,家家户户呈现喜气洋洋的欢聚气氛。是日上午各家必须以粿品酒肉供祭祖先。傍晚,合家大小团聚围桌吃“年饭”也称“围炉”,食品丰盛,以庆丰收。饭后,长辈分给小孩红包(压岁钱),小孩穿新衣服,欢天喜地。普遍有“小孩爱过年,大人苦无钱”的顺口溜。是夜,通宵不眠,以待零点过新年,谓之“守岁”。在宋代时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有“守岁”。直到夜晚十二点钟声一响,鞭炮齐鸣,迎楼新年。

附注

注:本文参阅《华安县志·文化卷》(初稿本),并采访当地老长辈口述,材料经整理组成。如有遗漏或不对的地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华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辑分为本刊专稿、九龙大观园、桑梓情、经济开拓、人物春秋、科技园地、民间习俗、寻根问祖、古迹新探、委员风采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