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石拱桥的建筑探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97
颗粒名称: 华安石拱桥的建筑探索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4
页码: 101-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安石拱桥历史悠久,具有广泛实用价值、坚固耐用和精巧美观等重要价值,其建造技术简单但含有许多科学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华安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必将进一步得到改进和发展。
关键词: 华安县 石拱桥 建筑

内容

华安县位于漳州市西北部,地处九龙江北溪中游,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县。华安境内群山连绵起伏,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大小溪涧河流星罗棋布。桥,成了山区交通运输的纽带。而华安山区的石拱桥又形成了风格各异、技术高超、闻名遐迩的特色。
  一、华安石拱桥独具特色
  华安石拱桥历史悠久。华安县原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地,追溯远古,先民们早在汉以前就在华安狩猎、耕耘。人们根据本地山多、谷多、石头多的特点,采用三五个石块挤砌成拱,铺平为桥,产生了石拱桥的雏形。本县马坑乡夹格一带现今还遗有这种原始的雏形石拱桥,其总长不上1米,用乱石块砌成。据初步推断,这种石拱的创造时间与本县的“草仔山蛇形石刻”和“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年代不相上下,可以追溯汉朝时期。有确切文字记载,而且至今还保持完好的马坑水尾桥(长21.5米、宽4.5米、高9.5米),建造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甲午(公元1354年),距今也有637年,可见华安石拱桥历史之久远。
  华安县有全省最大的石拱桥,也有全省最小的石拱桥。位于华丰镇湖底村驴仔岭的单孔“坦弧”小石拱桥,总长仅3米,跨度不上1米,小巧玲珑,是一座袖珍小石拱桥。座落在漳州至华安公路干线上,横跨九龙江的金山大桥,是全省最大跨径的石拱桥,桥长162米,主拱净跨100米,大拱上面筑有28个复拱,桥面两侧以条石为栏。建造金山大桥的指挥部,1978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授予“福建省科学技术华安县金山大桥成果奖。”
  二、华安石拱桥的重要价值
  (一)石拱桥在山区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山区山高路陡,山谷纵横,形成许多小坑小溪、小河,而且大部分山区又盛产花岗岩石和森林树木,正是建造石拱桥的丰富原材料。人们既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桥梁,又可以达到省时、省工、造价低廉的最佳价值要求,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实用价值。
  (二)石拱桥坚固耐用
  石拱桥从桥基、桥堡、桥拱乃至桥面、桥栏等的材料,都采用花岗岩石料,用干砌或浆砌方法建造,它具有不朽、不变型、耐压、耐磨等优点。一座桥梁少则经受百年,多则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依旧安然无恙。建造于公元1354年的马坑“水尾桥”已有637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还有一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如“华山水尾桥”等,不知过了多少世纪,如今还是坚不可摧,其耐用性是无与伦比的。
  (三)石拱桥精巧美观
  石拱桥不仅构造简便、耐用,而且建筑精巧美观。桥匠们造桥时很讲究“造型”、“颜色”、“图案”等装饰工艺,诸如造桥时还采用建桥亭、雕佛像、刻石狮、安桥栏等工艺,美化桥梁。华安金山大桥就是这样一座极富美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石拱桥。全桥采用精制的石料,优美的造型,以奇巧的构筑方法建造而成。净跨100米的大拱如长虹下凡横跨江面;大拱上面又筑有28个城门式的小拱,这28个小拱(每2拱为一组),从大到小,排列有序,从远处看象一座座小巧玲珑的小石拱桥,架设在长虹式的大拱上面,形成了桥上桥的壮丽景观;桥两头各筑一座桥头堡,两边安上精美的石栏杆。全桥整体结构严整、造型精巧、宏伟壮观。
  三、华安石拱桥的建造技术
  华安石拱桥的建造技术看起来虽然简单,但它含有许多朴素的科学技术原理,即使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华安石拱桥的建造技术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石拱桥建造技术,主要由“下基”、“搭架”、“砌拱及拱上建筑”三部分组成。下基是造桥的第一步,就是打下桥台、墩的基础,主要包括“清基”和“下基石”两个作业。“清基”是为了桥梁基础的稳固耐用,桥台、墩基底一般要清至岩石层,然后“下基石”,即用条石叠砌成坚固的桥基。
  搭架就是用木头按石拱弧度搭设拱架(亦可采用黄土做成土牛拱胎)它是造桥的主要作业,包括“排架”和“拱盔”两个内容。“排架”就是用松木制作,起拱线以下部分的拱架称为排架。“拱盔”就是在“排架”的基础上用松木搭出石拱模型,然后在其上面砌筑拱石。金山大桥的建造,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靠人们的肩膀把一根根150公斤的长木,抬到一二十米的高处搭起拱桥架。
  砌拱就是把准备好的拱石铺砌到拱架上。建造石拱桥除“下基”、“搭架”等技术外,还有“测量”、“制图”、“卸架”等诸多作业。从建造拱桥的整个过程看,似乎很简单,都是一些粗重的活儿,但是造桥需要苦干,更需要巧干,这个“巧”字,即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华安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必将进一步得到改进和发展。

附注

注:本文曾参加1992年元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二届福建科技史研讨会,并在大会发言交流,后编入《八闽科学技术史迹一书》(周济教授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原题是《华安石拱桥的建筑特色》原是论文,为适合本刊登载,文字有删节。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华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辑分为本刊专稿、九龙大观园、桑梓情、经济开拓、人物春秋、科技园地、民间习俗、寻根问祖、古迹新探、委员风采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饶汝麟
责任者
方黎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