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畲村育新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94
颗粒名称: 魂系畲村育新人
其他题名: 记林德火为畲村振兴教育的先进事迹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6
页码: 88-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林德火老师在华安县新圩镇官畲畲村任教18年,克服困难,关心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为当地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负责日常教学,还开设了幼儿班和夜校,采取特殊措施普及教育。
关键词: 华安县 畲村 林德火

内容

华安县新圩镇官畲畲村,地处于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上,是畲族聚居的地方。解放后,畲民政治上翻身得解放。但由于山高路陡,交通闭塞,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落后。有着二十余年教育生涯的林德火老师,凭着一颗忠诚教育事业的火红之心,怀着教书育人,为改变畲村文化教育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于1974年4月风尘仆仆来到官畲村,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一瞬就是一十八年。他克服种种困难,殚精竭虑地投入工作,为畲民的文化翻身做出很大的贡献,为民族团结和当地社会进步做出大量的工作。他所在学校多次受省、市、县表彰,其本人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被国家民族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林老师虽然过早地离开人世,但他为改变畲村落后的教育面貌,默默无闻地奉献的事迹,今天回顾起来,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辛勤执教 不负有心人
  林德火同志1950年参加随军工作队,后分配到教育部门担任小学教师。1974年县教育组选派林德火到官畲小学任教。他初到官畲村,眼看畲族同跑生活清苦,文化落后,学生入学率很低,巩固率亦很差。他意识到面临的困难很大,责任繁重。但他毫不馁气,变压力为动力,迸发出很大的热情,去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他针对家长念书不念书都是一样种田的模糊认识,走遍全村,挨家逐户地向群众说明治穷与治愚的辨证关系,进行新旧社会甜与苦的对比,认识到新社会的优越性,许多家长明白了要治穷先治愚的道理,终于热情送子女入学。他还根据畲族的特殊情况,采取全日制小学,学前幼儿班,成人夜校的“三教”办学形式,让更多孩子上学。林德火虽然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但他在冗忙的一日中,却安排得有条有序毫不紊乱。他身兼之职既是日校班主任,又是夜校的兼任老师,亦是学前教育的辅导员。从此,学校办得红红火火,畲村教育工作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德火同志是汉族人,要当好畲族教师,就必须学会畲语。官畲村的群众日常生活中会话都用畲语,十五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由于少出家门,闽南话也只能简单地听一些,断断续续地讲凡句,采用普通话教学、讲解,对畲族儿童来说似如囫囵吞枣,甚至有的意思是相反,如教“爹”字的音(diē),是指爸爸的意思。畲语中的“妈妈”也读“爹”的音,类似同音就需用畲语解释。儿童只有通过畲语解释才能理解字义,写作才不会混淆和颠倒字义,变成笑话。因此,德火老师下定决心,虚心向畲族教师、畲民请教,学了就用,不懂再问,懂了就说。在日常生活中采用边学、边用、边巩固,直到学会。经一番勤学苦练,基本掌握畲语。同时在教学中采用普通话为主,畲语解释为辅,闽南语为助的“三种”语言教学方式。由此,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听、会说普通话,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采取特殊措施 普及畲族教育
  官畲村文化落后,人才奇缺。原因有:(一)土地多,劳力少,父母整天忙于劳动,又大都文化水平低,顾不了子女的教育。(二)大孩子要在家里照顾弟妹,当放牛娃不能上学。(三)许多孩子要在家帮做饭和助理家务事。根据上述情况,为了普及小学初等教育,经过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学校共同讨论,采取了以下几点特殊措施:(一)允许学生带小弟妹上学。(二)照顾须帮做家务的学生迟到或早退。(三)创办幼儿班、夜小学,使五至七岁的儿童上幼儿班学习,让困难很大,未能进全日制小学的孩子到夜小学读书。(四)为了使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林老师采取课堂不足,课外补,做到因材施教。在林德火和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官畲的幼儿班、日校、夜校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教育质量显著提高。1985年经地区教育局组织验收,官畲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普及率、毕业率均达96%以上,实现普及小学初等教育水平。1992年经县、乡组织验收,全村少青壮年151人中达到脱盲以上文化程度有144人,文盲人数374人其中15岁至40岁有151人(男74人,女77人)。无文盲144人(男73人,女71人)。非文盲率达95.3%,摘掉文盲村的帽子,被宣布高线达标无文盲村。1992年该村学龄儿童76人,入学率、巩固率仍保持100%,成为全学区普及小学教育的先进单位。
  关心学生疾苦 帮助实际困难
  官畲村是个贫困的山村,经济基础较为落后,每逢开学时都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缴不起学杂费,甚至有的家长为购置书包、铅笔、笔记本都有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林老师都以工资代垫代买。除此以外,他还为学生统一代办各种规格的作业本和一些学习用品等。
  同时,山区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交通不便,一般常见病,多发病,都要到十华里的镇卫生院治疗。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保证学生身体健康,他就自掏腰包买一些治感冒、痢疾等常见病的药品。一旦学生有了小毛病,他都免费服务。受到家长的赞扬,得到村党支部、村委会、乡民政干部等的好评。
  为改善教书育人环境,扩建学校教室,林老师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汇报基建计划,取得支持。几年来县、市拨给小学基建经费9万多元,另一方面发动群众投工献料。现已新建一座钢筋混凝上结构的教学楼408平方米。学校各种设施逐步得到完善配套。
  互相学习 搞好民族团结
  官畲小学原有三名教师(一畲两汉)校长由畲族人担任,他是小学文化程度,缺乏管理学校经验。因此,林老师经常提出建议,主动协助领导工作,搞好民族团结,促进教学,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学校采纳了林老师的建议,根据各个班级的不同情况,设立图书角,好人好事光荣簿,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儿童报》、《小火炬》、《孙悟空》等报刊杂志。在各个班级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林老师率先在自己班级开展上述工作和活动,在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中,他不管是谁,只要做一点好事,就给予表扬,并登记在光荣簿上,勉励他们继续发扬优点,从而极大地鼓舞学生,好好学习,人人争当“三好生”的热潮很快在班级形成,并在全校广为推开。
  林德火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能说善道的老师。不仅竭诚搞好本职工作,而且经常与一些村委疏通思想,促进两委团结。对于一些民事纠纷,他苦口婆心的说理,也得到调解。他还常为村委会写报告、总结、计划等材料;畲族群众的书信来往,婚丧喜庆等都少不了找他帮忙。据初步统计每年仅为畲族群众写家信不下五、六十人次。每逢春节,他帮群众写春联忙得不可开交,大都忙到农历二十八、九才回家过年。为畲村和畲民做事,虽然是份外事,但他总是乐滋滋的。他常说:畲族同胞信任我,我为他们做点好事也是应该的。
  林老师一十八年如一日地为振兴畲族山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劳作,没有辜负党和畲胞的重托。他热心教育,扎扎实实为官畲村培养输送一批大中专生和一批初高中生,使畲村教育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官畲小学多次受省、市、县政府的表彰。而林老师也被评为县教育先进工作者。1987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分别出席全国、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表彰大会,国务院颁发给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和闪亮的奖章。
  诚感痛惜 哀悼恩师
  1992年农历12月24日,林德火照例为畲胞写好春联,才安然回家度寒假。1993年农历正月初三日,林老师因患心肌梗塞病突然逝世。噩耗传到新圩镇官畲村,干部、群众闻讣,为之震惊,分管教育村委蓝金福等挥泪地说:“林老师曾对咱说,他正月初十日要提前到校为毕业班授新课,他的身体还硬朗,不可能那么快就走了!”这是畲胞干部、群众对林老师爱的殊深与极度悲痛而迸发出的一种深切哀思之情。林老师华竟悄然地走了,他永远不会回来呀!官畲村党支部、村委会立即召开会议,撰写悼词,并选派四位代表,由党支书蓝树木带领,前往仙都镇先锋村参加殡葬,慰问家属,赠送抚恤金240元。物轻意重,可见官干部、群众对老师是如此的敬重。林德火同志不愧为畲村育新人的恩师。
  林德火为畲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深深铭刻在畲胞的心里,他活着受人敬仰,死了让人追思,他是一颗永不熄灭的教星,永远值得官畲人民的怀念与追忆。
  1993年11月5日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华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辑分为本刊专稿、九龙大观园、桑梓情、经济开拓、人物春秋、科技园地、民间习俗、寻根问祖、古迹新探、委员风采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东渊
责任者
杨添木
责任者
林德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民族工作委员会
相关机构
官畲小学
相关机构
官畲村党支部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