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南洋 心系故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86
颗粒名称: 汗流南洋 心系故乡
其他题名: 记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林金声先生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54-5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林金声先生是一位爱国华侨,来自福建省华安县。他曾在多个地方担任教职,后定居印度尼西亚。他为家乡公益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包括捐款兴建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设施。他曾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并经营船务公司。他积以往的经验教训,认定了“只要拼命,就可以挣钱”的信念,不断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他谦虚地讲:“我资金很少,又想为家乡办点事,只好联合大家一起来。”几年来,他四处奔跑,筹集了许多资金,捐献给家乡办公益事业。
关键词: 华安县 华侨 林金声

内容

林金声先生1915年出生于华安县仙都镇招山村。现定居印度尼西亚。林先生曾任漳属同乡会副会长兼福利部副主任。1966年10月,他作为华侨代表,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登上观礼台。1984年10月,林先生应全国政协办公厅邀请到北京参加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大会。
  林金声先生为兴办家乡公益事业,多年来不仅自己多次慷慨解囊,同时又不辞劳苦在海外多方集资,尚有成效,因此得到各级政府和家乡人民的敬佩和赞扬:1984年10月,国家侨办赠给一套《邓小平同志检阅三军》的录相带(证件附后),同年10月,龙溪地区行政公署赠给一面写有“热爱家乡公益”的精致镜框,12月,华安县人民政府赠给一面写有“爱国爱乡”的精致镜框,1990年春,漳州市华侨中学赠给一面写有“乐育英才”的镜框。1993年5月,华安县仙都人才开发协会又赠给林先生一面大镜框。
  林金声先生何能获此殊荣?下文记述我们目前了解到的一部分情况。
  (一)
  仙都招山村,在三、四十年代实属穷山僻壤之地,林金声的父亲林金狮凭借勤劳的一双手,种地为生,靠艰辛的耕种养育了二男二女。
  “还是我父亲有眼力”,林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童年生活。“我的父亲林金狮乃是一位晚清秀才林杰的第三位儿子。祖父虽然是一个薄有名声的秀才,却淡泊名利,故家贫如洗,三餐难度。我的父亲在我十三、十四岁时就离开温暖的家庭,出外谋生。据我所知,第一次到漳平县溪南圩当记账员多年,而后再转到漳州浦南圩纸行当记账员。也可以说是一位知识分子。而后因南洋的堂弟林文图需要人手,请他到巴达维亚(印度尼西亚)士甲巫眉埠负责账务及管理财政。其弟弟林位中,林文通也都到巴达维亚经商及当教师的工作。”
  “我父亲当时虽然很穷。他还是东借西借,让我们兄弟上学。读完小学后,我哥哥林步青先到集美学校读书。当时,校长是陈嘉庚先生。我哥哥毕业后到印尼椰加达中华小学当教师,后当校长。我到漳州龙溪中学升学。”
  林先生还告诉我们:“1934年我离开漳州龙中学校,(现漳州市一中)。求职无门,又回招山,在家跟着家人种地,日子总是那么穷。”
  “能不能找到一条脱离穷苦的路。”林先生讲,“我就是带着这个想法,通过哥哥的帮助。1939年从厦门出洋去。先到了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现印度尼西亚)。后来带上哥哥的信到星洲去见陈嘉庚老先生。大约1941年秋季,由陈嘉庚老先生介绍到其义子陈江辉煌先生开办的中亚百货有限公司学习商务一个月后,因陈江辉煌先生热诚照顾,而转到陈嘉庚先生创办的橡胶厂的印务部学习工作,并于当年11月再转到潘国渠、潘国炎兄弟所创办的〔五洲印务馆〕工作。(潘国渠先生系陈嘉庚老先生的亲密秘书,主持海外筹赈大会星洲总会怡和轩俱乐部)。1942年春日本南进时,我转入大路摄影室学习摄影工作。(大路摄影室乃潘国渠兄弟及几位爱国侨胞所创办的有限公司)并参加了陈嘉庚老先生领导的抗日救国活动。曾经被日本宪兵抓去,经过九死一生才逃出鬼门关。后来在杨兆祥先生所开办的“新金山生果店”前摆摊出售用蕃薯粉制成的面包。”
  1945年春,我和黄文炳先生,林马居先生、合组“和海船务公司”。经营泰国宋卡和印尼各港口的运输业务。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我带船去印尼港口井里汶,用以物换物的方式,把印尼的土特产载回星洲出售。稍后,重组“复兴船务公司”,航行爪哇各港口,经营业务。其后,接受家乡来信告知,林金狮已去世。内人也嘱我早日整装回乡探望。”
  1946年夏,承堂兄林开松重托,由他出钱,我回故乡负责策划兴建“仁德楼”。
  (二)
  “仁德楼”于1948年末完工,其主楼两层,正身和护厝共四十间,用地六亩。作为后人共同的纪念物。林金声先生完成建楼工程后,本想在家乡做点事业,然而天不从人愿,当时的老家仍不是安居乐业之地,他不得不又一次漂洋过海到印尼。在解放初向漳州华侨联谊会办理出国证明书,再到厦门侨务局办理出国通行证,离开可爱的家乡。经香港,作第二次出国到印尼“谋生”。
  二出南洋,林金声先生积以往的经验教训,他认定了“只要拼命,就可以挣钱”的信念,日以继夜地奔波,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事业,日益壮大经济实力。同时,在旅居海外乡亲、宗亲的帮助下,尤其是在新加坡的黄文炳先生等诸位侨领的影响下,他结识了许多社会名流。他积极参与“海外南洋筹赈大会星洲总会”的筹赈工作。六十年代后期,他担任印尼“宇宙银行丹望分行”经理,现为顾问。
  林金声先生事业顺利之时,总是不忘为家乡做点实事。他谦虚地讲:“我资金很少,又想为家乡办点事,只好联合大家一起来。”几年来,他四处奔跑,汗流南洋,筹集了许多资金,捐献给家乡办公益事业,据不完全记录,捐资情况如下:
  1958年,林德昌先生等人热心筹款创建华安仙都华侨医院。林金声先生积极参与筹资工作。同年8月,基建筹集齐备,并在仙都镇中圳村的洋坑尾破土动工。翌年10月1日竣工,华安县首家华侨医院终于创办起来了。
  此后,他不仅多次慷慨解囊,同时又热心组织侨胞捐资。1965年,他献给仙都公社一万元港币,作为修建仙都水电站费用,(后改用于枫林茶厂建设之用)。同年起、连续六、七年,每年献给招山村一千元港币,作为购买茶苗用。1966年,林先生到漳州去天宝山参观共产党革命大学时,献上一千元港币。回到招山,捐款一千多人民币,支持大队办公用房、大队礼堂、招山桥的基建。
  1980年,他捐给华安侨联一部十二座位的丰田旅行车。
  1981年,他负责组织二十八个侨胞捐资32.5万元港币,其中15万元用于购置进口电动缝纫机47台,蒸气熨斗3部,电风扇16台,送给华安侨联,创办侨联服装厂,余下17.5万元捐给华安侨联建设华侨旅行社。
  1984年,他又组织十三个侨胞,集资41.5万元港币,捐给华安侨联,供建设华侨旅行社。
  1986年,他捐二千人民币,建造南海中学校门。
  1987年至1989年,他连续三年每年捐资二千元港币,给南海中学,作为奖学金。
  1991年,他主持为仙都人才开发基金会集资,设立奖学基金协会。当年集资8万零5百美元,其中,他家族集资3万2千美元。以其父、叔的名义设立“仙都人才开发基金会林金狮、林位中、林文通奖学基金”,其他侨胞捐资的4.85万美元设立“仙都人才开发基金会海外侨亲奖学基金”。同年,他亲自参加仙都人才开发基金会奖学金首届发奖大会,并发表了《群策群力培养家乡人才”的热情讲话。
  1989年,在林金声先生的大力协助下,侨胞林木根女士捐资3千美元,设立“大地小学蒋义英、林木根夫妇奖金基金;蒋永忠捐资10万港币设立“南海中学蒋永忠奖学基金”。
  林金声先生不仅对华安老家公益事业十分热心,对漳州地区的公益事业也很热心。
  1966年,他积极为龙溪地区侨联筹捐一笔资金。
  1988年,他捐款给漳州一中建校友楼达1万1千港元。1989年捐赠漳州一中录像摄像机一台及配件五件,折人民币1.5万元。
  1989年,他发动侨胞,捐款人民币20万元,给漳州华侨中学建“侨乡楼”。
  1991年9月,他捐款1.5万港币给“漳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在其影响下,他的子女也捐赠港币1.2万元。
  从以上数据充分表明,林金声先生不愧为爱国、爱乡的侨胞。如今他虽年近八旬,仍为家乡公益事业,继续奔波海外,汗留南洋,心系故乡,一如既往地为家乡办好事办实事。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华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辑分为本刊专稿、九龙大观园、桑梓情、经济开拓、人物春秋、科技园地、民间习俗、寻根问祖、古迹新探、委员风采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邹水阁
责任者
陈嘉庚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何能
相关人物
林金声
相关人物
林金狮
相关人物
林文图
相关人物
林文通
相关人物
林步青
相关人物
潘国渠
相关人物
潘国炎
相关人物
杨兆祥
相关人物
黄文炳
相关人物
林开松
相关人物
林德昌
相关人物
蒋义英
相关人物
林木根
相关人物
蒋永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漳属同乡会
相关机构
全国政协办公厅
相关机构
华安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漳州市华侨中学
相关机构
集美学校
相关机构
漳州龙溪中学
相关机构
漳州龙中学校
相关机构
五洲印务馆
相关机构
怡和轩俱乐部
相关机构
海船务公司
相关机构
厦门侨务局
相关机构
华安侨联
相关机构
侨联服装厂
相关机构
南海中学
相关机构
地区侨联
相关机构
漳州一中
相关机构
漳州华侨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