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名胜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84
颗粒名称: 华安名胜录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14
页码: 36-4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华安县位于福建省中南部,闽南“金三角”北端,九龙江北溪中游。境内山川蜿蜒,风光旖旎,文物古迹甚多。本文介绍了该县的名山、名潭和北溪峡、滩等自然景观,以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关键词: 华安县 名胜古迹 福建省

内容

华安县位于福建省中南部,闽南“金三角”北端,地处九龙江北溪中游。境内山川蜿蜒,风光旖旎,文物古迹甚多,令人流连忘返。现经笔者查考有关华安名胜资料,汇集、整理成此文,愿它对建设“华安九龙大观园”这一系统工程中的旅游观光设施方面有所裨益。
  一、山川风光
  (一)名山概况
  贡鸭山
  贡鸭山座落于华安县马坑乡草仔山村,海拔1000余米,由贡神峰、麒麟峰和两峰之间的凹字形贡神架组成。这里气候宜人,夏天平均气温23℃左右,树、竹种类繁多,不仅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天然风景区,而且也是一个旅游避署的好地方。
  华山
  华山古称花山、罗伴山。位于华安县新圩镇华山村。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素有“夏来不知暑至,长年坐看花生”之称。明末清初,明太仆陈天定曾隐居此处讲学,建有华山书院。华山较著名的景点有石硿仔风景区、三层〓飞瀑、村北笔架山上的幽泉,涧中的“夏夜蛙鼓”等。
  甲子山
  甲子山位于高车乡,海拔1292米,是闽南较高的山峰之一。山上常有雾气覆其上,凡海舶远归者,恒望此为标志。
  马崎山
  马崎山位于华安与长泰交界处,关隘险要,唐开漳将领陈元光曾牧马于此。
  石狮山
  石狮山位于湖林乡西陂村,岩石壁立千仞,上有石耿耿如日,北溪漳平至华安航段放排可见。
  岩湖山
  岩湖山位于湖林吉土村,村后九龙山顶有个湖,并有小山丘数十座,皆是岩石,原有寺庙住僧,现已毁。湖中怪石斑驳,泉水甘冽,水中有两栖的四脚蝾螈鱼,山上有垂枝小竹。
  石钟山
  石钟山位于良村乡,岩石壁立,石纹如山字,岩状如钟,击之作铿锵声,可闻数里,中有石燕。
  蝶形山
  蝶形山位于仙都镇,传原朝天岩有寺,九座十八房,住僧九十九人,又有超英书院,供启蒙教育,有书田。今俱已毁。
  达摩山
  达摩山位于仙都镇大地村、山腰有达摩岩,传有寺,泉石清凉,谚语曰:“第一凉达摩岩”,昔士子读书于此,为避暑胜地,今圮。
  (二)名潭简介
  仙字潭
  仙字潭位于华安县沙建镇境内的九龙江北溪支流汰溪中游,距漳州市34公里。潭内一湾碧水围抱着葱郁的山峦。山峦之下,有一约高30米,宽20米的如削悬崖。崖壁离水面两米之上,凿刻着五处20余个形状古怪有趣的原始图象文字。前人不解其意,疑为“仙人遗迹”,故名仙字潭。它是福建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当今世界性研究课题之一。
  仙字潭不仅以其古老而神秘的摩崖“仙字”称奇,而且以它旖旎的自然景观称秀,是一个旅游胜地,1981年福建省把它列入对外开放的旅游点之一。这里山青水碧,草木苍郁,四季如春。崖间怪石嶙峋,厘竹丛生,与“仙字”相映成趣。点筏于潭上,水中卵石游鱼历历在目,山间涧流如琴声瑟瑟,凝视摩崖“仙字”,一种怀古之情油然而生,令人联想到闽越先民在这里开拓生活和悬崖上凿石刻记的情景。
  龙潭
  龙潭,亦名九龙潭、漫潭。位于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上,九龙江北溪下游,离县城80公里。潭内两山岩冈夹峙,岩〓岸峭,水流漫缓,迂回10余里。据《漳州府志》、《龙溪县志》记载,梁大同6年(公元540年)有“九龙昼戏于此”,故江曰“九龙江”,潭称“九龙潭”,龙溪县也因此而立名。
  龙潭,早已名闻遐迩。明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和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到此游览,《徐霞客游记》中的闽游日记,有一段文字专门记述由华安到漳州的情况,极写华安以下水石胜景。明末学者陈天定著《北溪纪胜》亦描绘过龙潭。1986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也曾以“龙潭”条目载入。
  龙潭是闽南胜迹之一,不但众多的石刻,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而且也是一个优美的游览胜地。这里潭岸草木荟蔚,岩石形态绝妙,山花烂漫,潭面水缓波微,峰峦倒映,若夏秋之夜,泊舟于此,适逢风清潭静、高山吐月,的确诗意盎然、令人流连忘返。
  (三)北溪峡、滩
  九龙江北溪“小三峡”
  九龙江北溪“小三峡”亦称龙江三峡。它是指位于华丰镇罗溪村,距县城九公里处的龙头峡,从金山桥至新圩镇的金山峡,利水至潭口二个列车站间龙潭峡。九龙江北溪“小三峡”均在华安县境且自然景观奇特,沿着鹰厦铁路南下至漳州、厦门,交通方便,旅游资源丰富,素有福建乌克兰盛誉,是个很值得开发的旅游区。
  鲤鱼滩
  鲤鱼滩位于新圩镇前的三江面上。因九龙江至此作环流状,淤积成洲,状若逆水游鲤,故名。该滩面积369亩,是北溪最大的江中洲。洲上方另有一小洲,状圆,称为“鲤鱼吐珠”。洲东侧的水道入口处原有二巨石称“石门濑”,濑水直下数千米,筑黄枣铁路桥时被清理掉,以竣河道。现鲤鱼滩上尽是小型九龙璧,质地花纹两佳,青草萋萋、芦花飘飘,是野炊露宿之佳地。
  宝珠滩
  宝珠滩又名天宫大濑。上有潭水倾泻潭中发咆有声,春、夏两季水大声微,秋冬两季水小声响,入夜叮噹作响如漏鼓报更之声,故称“更鼓水”。枯水季节,滩上之石耀人眼目。宝珠滩上端江中有堆石突于水面,形状如龟,名曰“上水龟”,下端乃“宝珠石”,据传为宋时邱善于此获得宝珠。
  南坑瀚
  南坑濑位于新圩镇与沙建镇交界处,此处水流汹涌湍急,并有山石逼流急转。
  (四)玉雕长廊——九龙璧
  九龙璧,雅称“梅花石”古称“茶烘石”,“北溪石”,是我国十大名石之一,素有“石宝”之称。主要分布在距城关五公里处到金山峡的九龙江两岸。它与山相连,与水相容,颜色斑驳,纹理奇特,质地细腻如玉,被誉为“玉雕长廊”。尤其是位于波涛之中的“九龙璧”由于经过漫长的水流冲刷滚动和千年淘洗,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奇石造型并裸露出光洁耀眼的身姿,其色彩缤纷,气势磅礴,似卷珠抛玉,惊天动地,蔚为奇观,吸引了无数诗人墨客,名人学者到此地旅游观光,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和名人石刻。
  (五)山城秀色一一美丽的华安人工湖
  华安人工湖是1979年,国家在这里重点投资,建成装机容量六万千瓦的华安水电厂,把滔滔的九龙江水拦腰截断,形成一个长5000米,宽200米的人工湖。这个湖中碧水粼粼,水色潋艳,湖面风平浪静,没有高杆物体和环境污染,两岸平直舒展,为水上体育项目比赛和训练的理想天然场所。湖边两岸,垂柳环绕,迎风摇曳婆娑,宛如苗条少女的腰肢,婀娜多姿。要是在凉风习习,暮色苍茫的时候点筏于湖上,会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入夜这里依山傍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与闪烁迷离的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令人留连忘返。
  二、文物古迹
  (一)古石刻
  史前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字潭摩崖石刻:仙字潭摩崖石刻位于本县沙建镇内的九龙江北溪支流汰溪中游,北岸临潭崖壁上,散布着几组古怪苍老、似字又有别于传统观念上的文字、似画又过于抽象变形的文化符号,最大的长74厘米、宽35厘米,小者长15厘米、宽9厘米,累计五十余个,面积约220平方米。除“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一刻为汉字外,其它符号“人莫能识”,流传着“天书”、“仙字”的说法,仙字潭亦由此得名。
  草仔山蛇形石刻:草仔山蛇形石刻,位于马坑乡草仔山村,海拔1000米,石刻于1984年发现。刻于花岗岩表面,高0.54米,宽0.5米,石面成135度仰角,石刻为两条既不相交也不相连的曲线,间开一不甚规则的半椭圆图形,深浅不一,边线刻锋平直流畅,图案酷似蛇形,长者代表一条母蛇,短者和半椭圆形代表幼蛇和蛇蛋。很可能是漳州地区古代居民的图腾刻石,也有人认为是阿拉伯文的“归天”或“真子”。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坑石刻:石门坑石刻位于华丰镇湖底村石门坑。石面约20平方米,光滑如砥。画面最右边是套在一起的蹄印形,下边是11个较密集的蹄印,有的呈弧形,弧形下或加一横,或加短,凹槽将蹄分成两半,个别弧形下有小圆凹穴,石块上方一圆圈,右下方有一奔跑羊形,左侧一简略蹄印。有人认为是一幅蹄形岩画,也有认为是涡纹石刻。石刻60年代曾列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后未施行。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蕉林石刻:蕉林石刻位于新圩镇官畲民族村山腰。石刻在一菱形花岗岩上,高5米,宽7米,因风雨侵袭,图像漫漶不清,但隐约可见刻有蛇形。一似两条交叉的蛇形,一个蛇蛋,一条刚刚破壳而出的幼蛇;二似一条盘曲的小蛇;三似纠结在一起的两条蛇,四似首尾相连的蛇;五似结群游动的蛇群。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谷石刻:小谷石刻位于湖林乡石井村小谷路旁。石块长宽各约3.5米,呈灰白色。画面高1.67米、宽1.80米,于中偏下处有5个小圆形凹穴,右侧一图形似动物图像,右上方略似“天”、“王“、“不”、“一”等7个图形,再往右似有一骑者和一符号。圆穴的左侧及下方也有骑者、动物图形和符号等。
  墓仔墘石刻:墓仔墘石刻位于新圩镇官畲民族村墓仔墘,刻石体积约1立方米,石刻高37厘米、宽42厘米,上勒八个符号,有的状似蝌蚪,有的象“山”字。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畲族先民符号,有人认为是岩画,或骑者形象,或为蹄印和动物形。
  上埔石刻:上埔石刻位于良村乡芹岭村上仙师公大树下,勒于石鼓上,石高1.5米,石刻面积约0.5米。中间有一“田”字约0.1米,从四角向四方各延伸长0.2米、宽0.02米的线条,左下方有三个小圆凹穴,右下方有一足印,疑为指向仪。
  高安星宿图石刻:高安星宿图石刻位于高安镇三洋村洪坂临溪的石头上,11个小圆凹穴不规则地散落在0.6平方米的石面上,并有宽0.02米的线段相连,布局似天上星宿,与阴山的星宿岩画无异。
  明清石刻
  龙潭摩崖石刻:龙潭摩崖石刻位于丰山镇银塘村上方龙潭两岸,原石刻处有十八景美称,因两岸筑路已遭破坏,现仅遗石刻八处。右岸崖壁有明隆庆举人赵德懋镌刻之斗大草书“九龙戏江处”;左近石上有草书题刻“潭影宜人心”,楷书题刻“江风山月”、“月到风来”,无署名;观音石上有赵怀玉镌刻之楷书“南无阿弥陀佛”。左岸有清雍正进士赵玳麓留下的斗大草书“断石渔灯”,其石南镌刻楷书“龙潭”,无署名;北面有楷书“中流砥柱”,署“紫顽”。两岸石刻遥遥相对,左岸尚有”贰守一我罗公喜雨碑”。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山石刻:位于新圩镇华山村,石刻四处,均为阴刻,为明末清初陈天定、林钎、方进等人所遗。据《福建通志》载:明亡,(陈天定)遁逃花山村卒,学者称隐山先生,门人方进弃诸生与天定偕隐,同郡文人吴公布……与陈天定、方进为伍作游,号垆山三逸。陈天定遗物毁于十年动乱,仅存木楹对联一付,铭“采于山钓于水有土此有财,祥于神义于人在德不在险”。村口路旁有明大学士林钎的草书题刻“豁然开朗”,有署名,方进遗楷书题刻“黄母灵妻”,为陈母黄氏于此跌落轿下滋病亡故而志,另山景诗一首:“入夜不知暑至,长年坐看花生,雾作山留混沌,仙来俗启文明”。另镌有“蕉谷”二楷字,无署名。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庙宇古刹
  南山宫:位于良村乡南山腰,距华安县城十三公里。始建于南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明英宗正统元年(1441年)重修。顺治元年(1644年),明遗臣陈天定曾题匾“德茂天初”,惜匾毁于十年动乱中。祀圣祖大仙并都统舍人神像,建筑仿皇宫太和殿式而成,砖木结构,墙上残留不少古代壁画。主体为明清重修之物,四支红柱及柱础工艺异于椽梁,可能为宋时物。1984年5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竖有保护标志。
  石龙宫:位于良村乡半山村。始建于明代,用条石筑宫门于浅山洞口,宫门屡倒屡建。宫内祀盘古,神农二像,系明代木,造型古朴,保存完好。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玄天阁:又称“上帝殿”,位于华安侨乡仙都镇大地村,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3年),历代有修葺。阁高四丈许,屋脊鸱吻高张,饰以双龙戏珠,脊面浮雕花卉鸟兽,阁基以巨石垒成,四周石板为栏,大门顶悬“小当山”横匾。一层供清水祖师,蔡妈夫人和福德正神神像,二层供玄天上帝,顶覆藻井,游廊之壁彩绘。其造型精巧,远望如花蓝,1981年由印尼华侨蒋义英倡议复修,投资九万港币,现阁貌如故。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威惠庙:位于丰山镇丰山村,创建于明代。由前厅、天井、正厅组成,面宽三间,正厅进深三间,有花岗岩浮雕龙柱四支,前厅外屏风饰青石浮雕二扇。单檐悬山顶,拾梁式木结构,祀开漳圣王陈元光。1985年群众集资重修,保留清代风格。
  五雷宫:位于仙都镇上苑村,有碑记载为清嘉庆重修,始建年代失考。祀许七娘,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檐梁间饰如意斗拱,飞檐翘角,抬梁式木结构,1985年归侨捐款修葺。
  教主殿:位于湖林乡石井村旁,传明代时创建。民国间,省民政厅《各县市名胜古迹调查报告》载:“……祀神农,后有二重木屏,相离四尺……内屏有倒行之小黑影,烈日尤著,状如走马灯,影有似骑马持枪,俗曰‘阴兵’……实即地影配合光线而成,乃匠氏之巧也”。1949年被土匪焚毁,1985年华侨献资重修。
  (三)民居生土楼
  二宜楼:位于仙都镇大地村,建造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创建者蒋仕熊。楼以其规模庞大,设计科学,保存完好,布局合理的特点,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列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楼依山傍水而建,大门朝西,门额勒“二宜楼”三字,约四十公分见方,字体庄重凝丽,寓含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之意,被收入《中华名匾》,另有两小门,北门勒“拱辰”,南门勒“挹薰”,旁题纪年“大清乾隆癸卯年夏月”。楼背山丘如百足娱蚣,两条小河交汇于楼前,有“娱蚣吐珠”之美称。四层厅堂有联赞曰“依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峙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萦洄萃高楼”。
  圆楼规模巨大,直径73.4米,分内外二环,外环四层,内环一层,墙厚2.53米,通高18米,外墙底层用花岗岩石砌成,二层起用生土夯筑,墙体牢固坚实,具有良好的抗震御风性能。楼取单元式结构,全楼分十二单元,扣除门、厅、梯道共有居室192间。外圈主楼为卧室,内圈平房为炊室、餐厅,设廊道过庭院连通。单元内各有梯道上下,自成体系,每单元各有小天井,楼内天庭设水井二眼。
  整体建筑设计科学,防御设施齐全,楼至四层始设窗,计56个,广布枪眼、箭洞;又利用特厚墙体内收一米为环形通廊,沟通十二单元,战时可为互援;大门和二个小门设双重门板,内层铆铁板,有漏沙泄水装置防火攻,又有暗道通往楼外。每单元设通声道便以内外联系。
  一层大厅和四层祖堂采用悬梁吊柱法。四层斗拱木雕精细,彩绘辉煌,表现了三世同堂、五世其昌的热烈气氛;一层大厅槛前有一对抱鼓青石,雕勒宝相花、如意纹、四龙戏珠等纹样,础底雕神犬、青蛙;十二单元入口的半门顶部雕着十二不同的装饰物如桃、龙、凤、狮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宜楼是福建省民居圆土楼的典型建筑,被誉为“圆楼之王”、“民居瑰宝”,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
  齐云楼:位于沙建镇岱山村,筑在村甲小山丘上,因起点高得名。削峰而建,楼总平面为椭圆形,东西向长22.6米,南北向长14.2米。楼创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为目前省内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圆楼。楼取单元式结构,共28单元。每单元进深三间,各备楼梯上下,并设一方形小天井。外环二层,内环平房。外墙高9米、厚1米余,底层石砌,二层夯土。楼内天院亦为椭圆形,设一水井深达18.8米。楼共有三个门,大门朝南,西门曰“生门”,东门曰“死门”,楼内嫁娶由生门进出,殡葬由死门进出。这一奇特风俗,据考为同治年间,齐云楼郭凸郭好率居民参加太平军来王陆顺德部,后被清军总兵罗大春围剿,用土炮轰击齐云楼,居民从东门逃出尽死,从西门逃出得以生还,遂改称“生死门”纪念,现匾额勒有“大清同治丁卯年吉旦”,为当时(1867年)重修,1992年亦由县博物馆拨款修葺部分单元,保存尚好。
  升平楼:位于沙建镇宝山村,匾额纪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季春旦建”(1601年)。平面圆形,三层直径45米。外墙全部用花岗岩石条砌成,上半部嵌两圈突出的条石,高10.5米,外墙的奇特用材在闽南属唯一之例。二层设竖条小窗,三层开方形窗。楼取单元楼结构,分内外两环,共有居室120间。每单元和第一层都设有漏斗形“藏兵洞”,可从里往外眺望,而外面不露痕迹。楼门一大二小,大门向东南,两小门亦称“生死门”,系齐云楼习俗衍传而来,楼内天院地面用条石砌成山区碾米用具“土垄齿”纹样,有井一眼。楼内原住郭氏族人,现已荒弃无居。保存尚好。
  日新楼:位于沙建镇庭安村,创建于“明万历癸卯年”(万历31年、1603年)与齐云楼、升平楼三足鼎立,并称“万历三楼”,位置最高、规模最大,平面为方形,因毁坏较为严重,已看不清原来面貌,仅存一进平房12间较为完整。
  雨伞楼:位于高车乡〓头村洋竹径自然村,建造年代不详,从现存建筑风格看为清代圆楼。楼建于小山尖上,分内外两环,独特之处在内环二层,而外环顺山坡建跌落的三层楼,远眺内高外低,屋面如撑开的雨伞,从而得名。单元式结构,共8个开间,大小不一,原为蔡氏所建,现住郭氏,保存尚好。
  河东楼:位于良村乡大燕村,建于清初,高三层,用生土夯筑而成。楼平面为方形,取通廊式结构,三层以上的承重墙另设通廊。又于对角处建两耳楼,结构奇特,便于防御。
  (四)古桥遗迹
  状元桥:状元桥位于马坑乡福田村口,此桥为二条尺许石板架,长2米,宽不足1米,桥面铭文曰:“信士马始哥奉舍钞二十两为亡妣祗荔四十娘早至界”。据查为公元1345年所建是本县境内现存的第一座古桥。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安桥:位于马坑乡马坑村社尾,古名“水尾桥”,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桥长21.5米,宽4.5米,离水高度9.5米。单孔石桥,原桥心有亭,内供一石佛,两端左右各竖雕龙石柱。龙柱、桥心亭与石佛毁于十年动乱,现桥体尚固。
  云水溪桥:云水溪桥俗称温水溪桥。位于华安县城南四公里九龙江北溪支流云水溪出口处。据《龙溪县志》载,“明嘉靖甲寅年(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由民黄宗继募建”、“陈天定为之记”(碑记已毁)。桥全长81米,宽4米,六墩七拱石桥。桥墩长6.6米,宽2.3米至2.5米。中间两墩离水面10米,前锋呈舰首状,桥心有亭(1956年通汽车拆除)桥面成梯阶状,两旁石栏杆柱头有十面体或雕有莲花,为园林式拱桥,鹰厦铁路通车前系闽西南交通要道的主要桥梁之一,为华安县最长的一座古桥。1980年,在古桥边新建一座公路桥,长68米、宽6.5米,漳华公路即经于此。桥东尚有一石佛,系如来造像,与桥同庚,高2.08米,腰围2米,护佛右手垂直,左手平胸捧一石珠,传当年匠师雕三尊,余二尊,分置鼓山、南普陀,已毁。1985年建“平安亭”护佛。云水溪桥与立佛于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流长桥:位于良村乡良埔杜尾云水溪中段水面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相传系云水溪桥匠师之徒所筑,为一墩两拱石桥,长36米,现拓宽为9米复线公路桥。
  坪水桥:位于高安镇坪水畲族村,创建于清同治年间,长7.5米、高2.5米、宽2米,为单孔石桥,两端跨距4.35米。钟姓畬畲民原建木桥,后改石桥。墩每边有二方洞,长、宽、深均为0.26米,是畲家标志。
  上洋桥:上洋桥位于高车乡的高车村。此桥始建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次年峻工,净跨6米。桥左前立一碑记。
  和山桥:和山桥位于马坑乡和春村,始建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80年),为单孔石条拱桥,全长35米,宽4米,离水面高度7.95米,孔跨5.6米。现保存完整。
  (五)其它古迹
  草峰亭:位于华丰镇草坂村,原名观音亭,始建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正德三年(1508年),乡民陈草峰、陈草山兄弟筹资重修更名。土木结构,由前厅、小天井、正厅组成,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拾梁式梁架,亭内仅存明崇祯八年(1635年)圆形石香炉一座和长方形香炉一座,正面浮雕玉兔桂花,无铭文。正门两侧悬木板,铭联:“草芥蓄芬芳茁茁莲花薰藻苑;峰峦崇崒嵂巍巍嶙峋嶂㟆华崶”,左联含“草”部,右联冠“山”部。
  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贰守一我罗公喜雨碑:位于丰山镇银塘村龙潭左岸,碑长2.5米、宽1米,系明代银塘村赵德懋等三十六人勒刻。铭记“漳州府二守罗公和“龙溪吕令”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龙潭祈雨获应的事迹,全文共330字。
  招山石牌坊:位于仙都镇招山村。龙溪县志及牌坊铭文同记云:“乾隆十五年(1751年)礼部奉旨旌表”、“龙溪县云山百有二寿民汤元夸立”,牌坊高4.15米、宽3.5米,二柱单门式,现保存完好,于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芹岭石牌坊:位于良村乡芹岭村。清光绪辛卯年(光绪17年、1891年),清朝廷为旌表长寿老翁黄宣茂而立。黄宣茂享年一百二十,家五代同堂,第四代孙黄廷芳中举官至上大夫。牌坊高6.25米、宽4.23米,二柱单门式,正中题刻“升平人瑞”,阴面刻“奉直大夫黄廷芳立”。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津石旗杆:位于华丰镇草坂村福津自然村。旗杆铭文曰“光绪一十九年岁次癸已恩科乡试中武举人三十八名李彩云立”(1893年),为李彩云中武举而立。高约7米,下大上小,最大处圆周0.94米,基石四面宽各0.38米,杆中嵌大小二斗,下斗四面,分刻“鹏、程、万、里”四字,柱上有虎形浮雕,造工精细,现尚存李彩云练武大刀一把,长3.5米,重140余斤。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注

注:本文资料取自《华安县志·文化卷》(初稿本)和《华安文史资料》中有关名胜古迹的记载。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华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辑分为本刊专稿、九龙大观园、桑梓情、经济开拓、人物春秋、科技园地、民间习俗、寻根问祖、古迹新探、委员风采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