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革命纪念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82
颗粒名称: 华安革命纪念碑
分类号: K878.23
页数: 3
页码: 25-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华安革命纪念碑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革命先烈遗志而兴建的。纪念碑于1991年1月5日动工,主碑高16.48米,正面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同志亲手题字。整个纪念碑总面积1980平方米,建筑构造朴实宏伟,庄严肃穆,是全省县一级兴建的较为壮观的一座纪念碑。纪念碑已成为青少年德育基地,人们前来瞻仰活动,寄托哀思,学习先烈和老前辈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
关键词: 华安县 革命纪念碑

内容

为纪念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与此同时,为华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作出贡献的健在的同志表示敬仰,对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县五套班子于1990年初决定兴建华安革命纪念碑,同时确定由县人大常委会牵头,指派县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李文棕协助民政部门筹集资金和主持施工。县领导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到城关各主要山头勘察选址,经多方比较,最后确定在城关西北向的寨仔山上。该地址距离坝头约800米,居高临下,视界广阔,俯瞰城关大部街道建筑和周围的村庄、学校、车站、工厂、铁路。从石阶或由简便公路,步行或车辆皆可到达纪念碑。
  纪念碑于1991年1月5日破土动工,主碑高16.48米,碑身正方形,各边宽1.7米,碑顶四角飞檐,屋面采用琉璃瓦,有避雷针装置。主碑正面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同志亲手题字:“华安革命纪念碑”。碑座正面是当时在任的县委书记王复兴撰写的碑文:“华安于公元1928年始置县治。1949年11月18日和平解放,建立人民政权。由此上溯下延,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华安的革命与建设,发展与进步,殚精竭虑,乃至流血献身,创立了不朽的光辉业绩,谱写了崭新的历史篇章。为弘扬前辈艰难创业的精神,激励后人继往开来的豪情,特勒碑以志”。主碑背面雕刻着七十一名革命烈士英名。主碑座落在53平方米的平台上,平台周边镶有24米内层栏杆,平台下落1米,四周是大理石铺砌的约2.5米宽的廊道,走廊周边筑有60米长外层栏杆。纪念碑前面有250平方米的广场,可供列队瞻仰,纪念碑后面约1000平方米场地计划建立烈士馆,四周规划,错落有致栽种风景树。整个纪念碑总面积1980平方米,建筑构造朴实宏伟,庄严肃穆,是全省县一级兴建的较为壮观的一座纪念碑。
  纪念碑正前方有一条平距74米,顺山坡而下筑有171台阶的石级道,全阶道间有七个小平台,中间建六角凉享一座,凉亭六支石柱上,有当时上任县委书记王复兴、县长孙孔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元德书写的三对镌刻楹联(附载)。纪念碑全部工程于1991年8月竣工,共投资二十九万一千多元。金山、西陂、利水、葛山等四个林场捐赠二万八千元,社会各界人士捐献一万五千元。
  如今每逢清明节,中小学校师生、城关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人民战士和外地烈士亲属、生前好友,前来敬献花圈瞻仰悼念,寄托无限哀思。有的中学共青团员、小学少先队员的入团入队在纪念碑前举行宣誓仪式,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以先烈做榜样,学习英雄思想,坚持政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誓创无愧于时代和先烈的文明业绩,成为青少年们的德育基地。
  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瞻仰活动,深深地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继承革命先烈壮志,学习先烈和革命老前辈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念,把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附载楹联三对:
  (一)一坝卧波万頃平湖映朝晖,
  九龙流碧千层峻岭纳春色。
  (二)万众登高步步当图急,
  百舸争流篙篙不可缓。
  (三)继往开来人间留正气,
  鞠躬尽瘁青史散墨香。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华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辑分为本刊专稿、九龙大观园、桑梓情、经济开拓、人物春秋、科技园地、民间习俗、寻根问祖、古迹新探、委员风采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奕权
责任者
文朝
责任者
李文
相关人物
彭冲
相关人物
王复兴
相关人物
孙孔强
相关人物
黄元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