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谈华安的旧石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65
颗粒名称: 琐谈华安的旧石器
分类号: K876.2
页数: 2
页码: 109-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安县发现60余件旧石器,覆盖多地,显示华安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石器研究揭示了华安两个不同旧石器系统,为福建史前考古和闽台文化交流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华安县 旧石器 文化交流

内容

华安县博物馆已收存了六十余件旧石器。它们分别来自仙都、华丰、良村、沙建等四个乡镇七个自然村,复盖了大半个华安地面。这说明华安是块好地方。一万年前古人类就爱上了它。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写下了开发华安的第一页。
  1990年12月3日上午,笔者和仙都文化站干部蒋俊斌在仙都村山间盘地首先找到三件。不久良村退休校长黄金轩捡送十八件;1991年教师钟武艺从沙建汰溪中游北山边拣送了数枚大型石核,其中一件重达一斤三两。笔者也于此地拣到一件重达二斤半的砍砸器。这批大型旧石器系统在福建尚为首次发现,填补了福建大型旧石器文化的空白。
  这批石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尤玉柱鉴定和分类。他认为:华安县境内存在两个不同的旧石器系统。一种以淡黄色燧石为原料,加工精细,器型巧小。它采用更新世砾石层中的小砾石为原料。和漳州北郊出土的旧石器属同一类型,是旧石器晚期的遗物,其中有石核、直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尖状器和凹缺刮削器等。另一种系统是沙建镇北山边的以黑色燧石为原料的大型旧石器,其中有石核三件,砍砸器一件,石片九件,是利用崩落的燧石块打片而成的。
  尤玉柱教授到过沙建镇北山边,看到黑燧石石原体和山沟洪积扇,认为洪积扇地下有石器埋藏。可能是石器打制工场,查清北山边洪积扇地下埋藏就进一步提供了漳州文化形成的根据,而且为研究几万年前闽台古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依据。
  1968年,台湾省台东县长滨樟原村八仙洞等洞穴,发现旧石器,命名为“长滨文化”。当时台湾著名考古学家、台湾大学教授宋文薰先生就指出:“长滨文化源自祖国华南的旧石器系统。”八十年代后期“漳州文化”的发现,其旧石器均属砾石石器、打制工艺都以从腹面向背面单向加工为主,与台湾的旧石器打制风格毫无二致,宋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台湾和大陆本来为一体,一万年前至一百万年间,先后出现三次冰河时期,海水下降。海峡中显出有一条从漳州市东山县到台南的陆桥,海洋地质资料表明,陆桥距水面浅者仅十余米,深者也不过四十米。当年冰河时期海水下落,便如厦门海堤一般,人可步行而过。(如图)
  这为查清“漳州文化”全貌,为台湾海峡两岸古人类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批准对北山边进行发掘调查,如能在北山边洪积扇下找到预期的埋藏。那么它对福建的史前考古和“闽台一家说”的研究,都有重大的贡献。同时,北山边文化遗址的石器,也能更准确地判断华安地区人类的活动史。现在所分析的一万年,仅是从地表以最低年限统计,只有在地层找到器物,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北山边旧石器出土地点距仙字潭古石刻不足三公里,这对仙字潭古石刻创作的上限——“商周时代”来说。将会因汰溪流域人类活动史的延伸而出现变化,对仙字潭古石刻内函,实质的研究也会随之拓宽思路。
  可断言:华安以北山边为主的许多旧石器遗址(出土点)和以仙字潭为主的众多古石刻,将是研究九龙江北溪文化的重要领域和必不可少的课题。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本书分奉献在华安、华安贤俊录、桑梓情、科技园地、经济开拓、民国人物等栏目,收录了汤氏艺术家兄弟、三十三年坚持不懈的园丁、黄景川、亲老云望乡思深——记邹文谦先生故乡行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焘
责任者
蒋俊斌
相关人物
钟武艺
相关人物
黄金轩
相关人物
尤玉柱
相关人物
宋文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