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中稻再生稻”的培植与前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62
颗粒名称: 华安“中稻再生稻”的培植与前景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7
页码: 85-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安县通过种植“中稻再生稻”,成功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该县将其列入“粮食工程”主体开发项目,逐年扩大栽培面积,筛选出适合当地的品种组合,并实现较高的增产保收潜力。同时,“中稻再生稻”还具有降低农业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华安县 中稻再生稻 经济效益

内容

一、我县“再生稻”试种示范推广与经济效益
  十年来,全县每年平均种植的水稻耕地,总积10.8万亩,亩产535.2公斤,总产量5780万公斤(其中连作早稻9.2万亩,亩产325.4公斤,总产2990万公斤:连作晚稻9.68万亩,亩产259.5公斤,总产2520万公斤:单季稻1.85万亩,亩产268公斤,总产490万公斤)。与八十年前相比,面积减少1.6万亩,占总面积12.9%,但亩产却提高177.7公斤,增长49.7%,总产增加1340万公斤,即增长30.3%。近年来,我县水稻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的趋向是连作晚稻低于单季稻,单季稻低于连作早稻。同时,晚季水稻的亩产仍是低而不稳的。
  我县种植再生稻,是在本世纪的80年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实践证明,培植“中稻再生稻”是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粮食,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县人民政府已将其列入“粮食工程”的主体开发项目之一,作为山区晚季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在几十年前,我县曾经对再生稻栽培技术进行过试种。1989年由省农业厅立项开发,牵头组织53个山区县农技站对再生稻开展协作攻关,广泛开展试验示范,当年我县有沙建、马坑、湖林等5个乡,成功地培植再生稻767亩。第二年(1990年)我县又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有8个乡24个村种植2016亩),並组织对再生稻进行品种筛选和高产栽培试验,经过几年试验示范结果,显示了较高的增产保收潜力,全县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同时,经过多次组织生产鉴定结果认为汕优63(特优63)具有高产、优质、耐寒,适应性和再生能力较强的特性,是当前比较理想的品种组合。1991年全县“中稻再生稻”成功面积3322亩,其中出现了7片(计745亩)二季平均亩产跨《双纲》注(一),如海拔500公尺的湖林乡湖林村200亩示范片,以县乡村三级组织验收年亩产达938.7公斤(头季稻704.2公斤再生稻234.7公斤)注(三),并涌现年亩产超千公斤的高产田(计6片9.33亩)注(一)与(二),如湖林村陈炳炎年亩产1094公斤(其中再生稻340公斤):海拔420公尺的高安乡邦都村邹桂林年亩产1075公斤(其中再生稻280.5公斤):海拔480公尺的新圩乡官畲村蓝金田年亩产1001公斤(其中再生稻321.5公斤)等,均胜过同片的双季连作稻田的产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增产显著:1991年全县“中稻再生稻”的头季稻3774亩成功面积的再生稻亩产一百公斤以上有3322亩,成功率占96.4%,全年二季的总产达213.6万公斤,亩产年均588.1公斤(头季稻401.9公斤,再生稻183.3公斤),比全县同年度夏季稻平均亩产增加240.1公斤,(头季稻56.9公斤,再生稻183.2公斤)。全县“中稻再生稻”二季增加总产达81.88万公斤。注(四)
  降低农业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具有省工、省本、省力的再生稻与双季连作稻相比,节省了后季育秧和插秧用工,一般每亩可节省8个工日;节省秧田0.1亩,可增收稻谷40公斤,节省插秧8公斤,节省秧田中的肥药管理费用,与中耕除草用工:同时,摔掉了后季大伏天插秧农活,深受农民欢迎。
  经济效益高:与单季稻比较,用种一季收两熟,除了增加收与脱粒,每亩多用二个工,加上头季稻收刈要求而多用工1个,合计多用3个工,但稻谷产量增加,收益明显提高,总的农业成本还是较低的。据1991年统计全县“中稻再生稻”增加总产,以市场价每吨七百元计算,共可增加产值57.32万元,亩均增收168.07元,户均增收281.13元。再生稻每亩净收入173.571元,以每亩用工七天计算每天工值24.8元。
  二、“中稻再生稻”的栽培技术与措施
  再生稻的特性是利用稻桩上休眠芽萌发长成的,在正常情况下,除倒一节外,倒2—5节休眠芽均能生活,但各节的生产力不同,低节位的再生穗较大,但结实率低,高节的再生穗虽小,而结实率高。产量比重倒二、三节约占70%。故在头季稻齐穗后约15天腋芽开始穗分化。芽伸长始于下节位。继而上节位,穗发育则始于上节位继而下节位。上节位芽分化早而整齐。一般63组合从播种至再生稻成熟,全生育期需210天,活动积温4800℃。其中从播种至再生稻齐穗需180天,活动积温4050℃:留桩至再生苗齐穗30天左右,活动积温735—910℃。但头季稻完熟期前茎内的激素和营养物质还没有充分向休眠芽转移。因此,收刈过早不仅影响头季稻产量,还由于腋芽生长弱,抗逆力低,导致出苗率低。就需用催芽肥供给其充足养分,可促进休眠芽在头季稻成熟前开始伸长,提高再生稻的出苗势和出苗率。因为再生稻的根系只是头季稻的延续和分枝。除低节位芽萌发后,其长出的根系能没入土中外,较高芽位所需养分基本上靠母茎老根提供。
  “再生稻”增产配套技术,首先要注意推广,地域要适宜。4“中稻再生稻”从头季稻收刈到再生稻安全出穗的气温须≥23℃,历期要有25—30天的地区才能培育。具体是掌握“三个可种”(有水源的适宜地域的单季稻田,年亩产五百公斤以下的双季稻田及连作晚稻老葱区可以推广种植),“二个不宜”(望天田和高寒地段不宣种植)。必须优选头季产量高,二季再生力强的杂交稻组合。以选用“63”系列(汕优63、特优63、D优63)等杂交稻组合,是实现立足头季,拿足二季多收,以种好头季稻打基础,拿足头季争二季。务必卡死播种期育壮秧,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汕优63再生稻安全栽培的热量条件是:≥12℃初日至≥22℃终日持续时间≥180天。再生稻是一种二收的稻作制度,栽培措施得从头季抓起。再生稻对头季稻的依赖性很强,头季早,再生稻也早,有利第二季(再生稻)避过“秋寒”影响,从而安全齐穗保稳产高产。我县主栽品种(组合)汕优63是一迟熟中籼籼类型的优质稻,生育期长,头季需150天左右,二季需60天左右,两季需210天左右。在我县单双混作区的“中稻再生稻”与双季连作稻,在生产季节上的主要农活安排方面可以互相错开,基本没有冲突矛盾。因此卡死三月中旬播种头季稻,采用塑料薄膜保温育壮秧,以延长生长期,达到双季丰收。
  “再生稻”应适时施足催芽肥,酌情补施仕苗肥。再生稻苗期的壮弱是影响穗大较多的关键,适时施足氮肥作催芽肥,可以促进齐苗壮苗。根据观察结果,头季收刈后留在母茎茎秆上的再生芽,陆续出苗,约在收刈后7—10天结束,出苗已定。因此,要在头季稻收刈前7—10天(即齐穗后20天左右)施足催芽肥,每亩用量:一般田施尿素12—15公斤(三百公斤以上的高产田须20—25公斤)与氯化钾5公斤,有利于潜伏芽出苗和幼穗分化,有利于增加再生稻的每穗粒数和粒重。同时,在头季稻收刈后三日内,稻苗若有脱肥现象,应酌情补施适当氮肥(尿素)为壮苗肥,以提高植株含氮量,减少颖花退化量,促进抽穗整齐,提高再生稻产量。
  “再生稻”要合理管水养根。头季稻收刈前7—10天,于催芽肥施后须结合排水露水通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以达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养叶,以叶保产”的目的。在头季稻收刈时保持田间潮湿不荫脚如果土壤太干,要及时灌上“跑马水”待腋芽齐苗后再复灌满水层。这样更有利于增强稻根活力,促使腋芽萌发生长。另一方面要适期收获和适当高留稻桩。头季稻提倡于稻株完熟期进行收获,这时中、上节位活芽的平均长度达三厘米左右,芽子宽厚,芽尖如露淡绿色,部份芽已破节而出,收时边收边发,或收后次日就发,即为蓄留头季稻适时期的壮芽标准。头季稻收获过早,不仅青粒多,干粒重,产量降低,而且还恶化了再生苗的营养供给,致使腋芽纤弱,导致发苗迟缓,严重的腋芽死亡,发苗少或根本发不出。收获过迟。头季落粒严重,再生稻推迟抽穗,增大遭受“秋寒”低温危害的可能性,同时收刈头季稻对倒二位芽损伤严重。因此,适时于完熟期收获是夺取两熟高产的重要环节。
  再生稻最高成穗节位为地上部倒二位芽位,离地面平均高度为25—50厘米,适宜的留桩高度是在倒二芽上方5—10厘米处进行收刈,即留桩高33—40厘米,也可以根据头季稻的株高定留桩高度,一般刈去株高2/3,保留稻桩高1/3,可以基本保住倒二节位芽或穗。留桩过短,刈去上部腋芽,减少再生穗数。留桩过长,则妨碍上部腋芽生长,也不便头季稻收刈脱粒。总之,适当进行留住稻桩,保住倒二芽,是实现再生稻多穗高产的重要保证。再一方面再生稻要普遍推广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磷酸二氢钾。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延缓稻叶衰老,刺激芽子生长,促进芽子早长快出等作用。磷肥直接参与糖和淀粉的合成,达到物质转迂和积累功能。钾是酶的活化剂。可于头季稻收刈三天内及再生稻始穗期各喷一次20ppm“九二〇”或三两磷酸二氢钾,或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些均收到一致的良好效果,是再生稻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三、再生稻培植的前景
  我县地处漳州北端,北纬24.38′—25.12′。几年来每年水稻培植的耕地面积11.3万亩(双季连作稻9.5万亩,单季稻1.8万亩),是一个以粮食为主的山区县份。
  近年来,为开发山区粮食增产途径,我县于1989年开始引进,试验了“中稻再生稻”767亩,以后逐年扩大示范,推广面积在1991年全县有8个乡的24个行政村推广培植面积达3774亩。通过推广显示了较高的增产增收潜力,是一条费用省效益大而适用于山区粮食生产的一项突破性增产措施。现在全县稻田中,有近三万亩处在海拔4—6百公尺之间,其中属单双混作区的稻田有2.2万亩,这类稻田种植连作晚稻常受稻瘿蚊(稻出葱)和“秋寒”危害,严重影响单产的提高。对于再生稻生育特性,不论光温条件,生产季节,这些稻田均适宜开发再生稻生产。为此,再生稻的开发仍是今后粮食增产的关键措施,要狠抓扩大面积,提高成功率,提高单产,提高效益,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1992年全县已落实“中稻再生稻”8380亩(对比1991年扩大4606亩,增长1.02倍),按目前发展趋势,我们预计到1995年可扩大到2—2.5万亩,每年可增产粮食400万斤(每亩以增产200公斤计算》,可增加产值240万元(每100公斤以市场价60元计算)。
  我县积极发展“中稻再生稻”生产,其理由有四条(1)光温条件优越:根据县气象局资料记载,海拔五百公尺左右的半山区3月上旬末气温达12℃,9月中旬末平均气温达23℃,同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2)生长季节适宜,半山区稻田种植“中稻再生稻”(或早稻再生稻),一般于3月10日前后播种,4月15日插秧,8月中旬头季稻收刈,9月中旬再生稻齐穗10月中旬再生稻收刈,对比单季稻与连作晚稻提早20—30天收刈,有利于秋种,有利于全年高产。(3)培植品种(组合)具备:根据我县多点品种筛选比较,“63”系列(包括汕优63,特优63)等杂交稻组合适宜培植,均可应用当家品种。(4)积累配套栽培技术经验,经过多年试验示范与推广,对再生稻特性和配套技术已经基本了解与掌握,而且大量资料表明,再生稻在华安培植,今后可能成为一种高产、高效、优质的新型稻田种植制度,深受山区农民欢迎,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八五”期间(1991年一1995年),我县再生稻的示范推广工作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抓好“一个扩大,二个突破,三个提高,四个同步”。即“一个扩大”。再生稻面积每年要有所扩大。“二个突破”要抓好再生稻推广,促进耕作制度改革的突破,带动杂交水稻发展的突破。“三个提高”:要围绕提高成功率、提高单产、提高效益,认真抓好工作措施和栽培技术的落实。“四个同步”:头季稻增产与再生稻高产同步,推广与接班品种(组合)的筛选同步,点面同步,技术配套同步。

附注

附注(一)华安县农业局于1991年再生稻高产田统计表的数字记载。(二)县农业局1991年再生稻示范片高产的产量验收汇总表(1)(三)县农业局1991年再生稻示范片产量验收表(四)县统计局于1991年1月再生稻面积产量核实表的数字记载。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本书分奉献在华安、华安贤俊录、桑梓情、科技园地、经济开拓、民国人物等栏目,收录了汤氏艺术家兄弟、三十三年坚持不懈的园丁、黄景川、亲老云望乡思深——记邹文谦先生故乡行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澄清
责任者
陈炳炎
相关人物
邹桂林
相关人物
蓝金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华安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福建省农业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