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筊〓国仔”实干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47
颗粒名称: “筊〓国仔”实干精神
其他题名: 张亚挞为龙径村治旱挖穷根的事迹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14-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亚挞同志在担任华安县长期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采用救急与治本相结合的抗旱措施,带领党团员、干部群众投入抗旱救苗斗争,并从根本上排除了易旱易涝的威胁。他还引导农民开山种蔗、养鱼增加收入,使一个历史上的“缺粮村”变成“余粮社”。他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好传统深受群众赞扬。
关键词: 华安县 抗旱救苗 调查研究

内容

张亚挞,1930年3月在漳州参加由王占春领导的闽南游击队(后发展为红三团),在第一支队当战士,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冬至1943年,在我地下党执行“分散隐蔽,保存实力,等待时机”阶段,化名曾国,在漳州的浦南、华安的碧溪、玉兰、龙径等地以做篾工“补筊〓”作掩护,进行地下活动,故这一带群众称他“筊〓国”。1942年至1949间,曾任中共靖和浦中心点工委宣传部长。
  1952年12月,张亚挞在华安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被选为县长,后任县委副书记。张亚挞担任县长后,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深入农村,察民情,抓生产、办实事,深得群众爱戴。1953年,县委让我跟随张县长工作,我们走遍了华安全县各区乡村。1953—1954年,我们到达丰山乡龙径村蹲点,一进村,这里的老人们都亲热地叫他“筊筋国仔”,拉他到家喝茶叙家常。
  龙径俗称“拉坪”,是个“三日无雨田地干,一场暴雨成洪难”的贫瘠地区。张到村后,在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的同时,深入各户,串家访问,叙家常、议生产,深入田头,调查研究,谋求根治干旱策略。张亚挞同志和村支部书记林水木、副支书林协耳,青年林杉木、林红缎,老农宋容等交上“知心朋友”,从他们中间,不断地听到群众的内心话和对改变生产条件的建议,坚定了他在龙径“治旱治穷根”的意志。当年9月,正是晚稻生长茁旺节气,龙径却遭受严重干旱,作物笈笈枯危,人们焦急异常,张亚挞与村干部、老农座谈磋商后,在抗旱上果断地采用救急与治本相结合,在生产上贯彻抓粮食与发展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措施,参加劳动,带领党团员、干部群众,投入抗旱救苗斗争,並由副支书林协耳带领197个劳力,从九龙江畔开出一条一里多长的沟渠,组织十九层戽桶,十八架水车,日夜苦干,引水抗旱,经过十几个日夜奋战,抗旱救苗314亩。在基本排除干旱威胁基础上,以团支书林杉木,林四正,妇女主任林水仙,林红缎为主,组织青年和妇女突击队共116人,挖井、开圹、架橺间、开渠,蓄水灌田,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挖田头井48眼,开圹十一口,挖渠三条,筑河堤4公里,从根本上排除了易旱易涝的威胁。全村860多亩水田,成为旱涝保收田。第二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6万多斤,增产1.3倍,使这个村历史上的“缺粮村”变成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20多万斤的“余粮社”。在粮食生产打上去后,张县长又一手抓扩大耕地面积,引导开山种蔗150多亩;一手抓六口蓄水圹里养鱼。第一年放养鲤、3、草鱼6340条,翌年捕鱼12560多斤。全村实现增产增收,农民年均收入增长了3成多。群众编歌赞扬说:
  “筊〓国仔”好作风 当了县长还带动
  联系群众永不忘 调查研究好传统
  带领群众治旱洪 办法实在气势壮
  “人定胜天”放光芒 旱涝保收钱粮丰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本书分奉献在华安、华安贤俊录、桑梓情、科技园地、经济开拓、民国人物等栏目,收录了汤氏艺术家兄弟、三十三年坚持不懈的园丁、黄景川、亲老云望乡思深——记邹文谦先生故乡行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淳良
责任者
王占春
相关人物
张亚挞
相关人物
林水木
相关人物
林协耳
相关人物
林杉木
相关人物
林红缎
相关人物
宋容
相关人物
林四正
相关人物
林水仙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