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定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36
颗粒名称: 陈天定传略
分类号: K825
页数: 7
页码: 100-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天定是明朝末年的官员和诗人,出生于漳州龙溪县。他聪颖好学,善于诗文,并怀有远大的志向。在明末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并因不愿附和奸党而放弃任官机会,选择归隐。在归隐期间,他啸傲林泉,优游闾里,并与友人读书论经史。尽管身在山林,但他仍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防御海寇和救济灾民的活动。在政治清明后,他受到重用,历任行人、吏部主事、太常寺少卿等职。
关键词: 华安县 陈天定 传略

内容

陈天定字祝皇,又字慧生,①号欢喜道人②世称慧山先生。漳州龙溪县人。少聪颖,好韬略,善诗文,慷慨有大志。生于明末,每感内忧外患,国事蜩螗,愤奋不能自己。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成举人,次年,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会试中式成进士。
  天定和大学士林釬③为中表兄弟,并有师生之谊。天定的道德、学问、文章多受林釬的影响。他的忠悫耿介,嫉恶如仇的个性也和林釬很相似。原来林釬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参加殿试,得第三名,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任国子司业,当时太监魏忠贤专权,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残害忠良,甚至迫勒后妃,贵人流产、饿死或贬斥,天下侧目,莫敢谁何。而无耻之徒,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上书颂功德者多至四十万人。上自督抚大臣,下至武夫、贾竖诸无赖都奔走门庭,逢迎巴结,以至相率为忠贤建立生祠,沸沸扬扬,恬不为怪。大河南北,通都大邑都建有所谓“普德祠”、“普惠祠”、“德馨祠”,④这类丑恶祠庙,几遍天下。祠内供奉逆珰雕像,给人们瞻仰尊崇,俨若神明。虽封疆大吏也入祠必拜跪。顺天巡抚刘韶见忠贤像即行五拜三叩头礼,而遵化道耿如杞入祠不拜,半揖而退,蓟州道胡士容不请建祠,都下狱论死。⑤值得称道的是:正气独在福建,除了晋江张瑞图以善书奉旨为西湖忠贤生祠碑记书丹外,福建绝未有请建魏珰生祠的。⑥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监生陆万龄竟把忠贤比孔子,胡说“孔子作《春秋》而忠贤作《要典》(忠贤不识字),孔子诛少正卯而忠贤诛东林。”请建魏忠贤祠于国学之傍,并拿出募捐簿强迫林釬当倡议人,林釬大怒,执笔涂抹一通,当晚弃官回里。林釬的坚强不屈,给天定很大的激发。当时天定已入京,照例可经吏部选任翰林院庶吉士,因不愿附和奸党,也即放弃任官机会,愤然归隐。
  归后啸傲林泉,优游闾里,筑室于九龙江畔的岐山,号曰“慧眼山房”。林釬也筑室曰“介石云窠,”相与读书其中。⑦经常和友人陈常夏、洪思、门生方进等人相过从,读论经史。天定虽身在山林,并不忘怀家国。是时倭祸虽平,而构成倭祸的诸多丑类,如海盗、奸民、凶徒、逸囚、罢吏、黠僧、不第书生以及不逞之人,⑧尚多横行海上,骚扰沿海城乡,加以天启六年,闽中大饥,无食之民也多走投海寇,⑨特别是明末政治极其腐败,武备松驰,所设机兵、弓兵都是滥竽充数之人,全不可用,而且聚屯兵额也非常之少,如浦头汛仅有外委一员,兵三十九名。所用战舰、衣甲、腐朽残破,以至民间有“战舰如草棚,衣甲如破被”之谣。所以海寇一来,军民争道走避,实为一大怪事⑩。
  天启七年丁卯正月,郑芝龙盘踞铜山(今东山县),进驻漳浦的旧镇。部下有芝虎、芝豹、芝鹤等所谓“十八芝”兄弟,⑪又有刘三老、刘香、周四老、袁八老、杨六、杨七等“二十四将”,⑫窥伺漳州,形势危迫。郡守施邦曜知天定有将略,邀请共商捍卫办法。
  先是施邦曜为防海匪侵袭,早在岐山建万松关。⑬天定应邀后遂组织乡民为兵,进行操练,守卫城门以东阵地,并筑土堡于镇门两岸,⑭和万松关成犄角之势,藉以巩固郡垣。二十四将曾乘夜从月港以轻舟潜入浦头,事被隙兵侦知,天定急率兵堵截,拦住退路。二十四将突被前后夹攻,仓皇应战,勉强摸黑逃出,从此不敢内犯。
  是年,龙溪、漳浦、海澄、南靖、长泰大饥,斗米四百钱,饿殍遍地。天定挺身而出,到处捐资劝赈,活民无数。民为立祠勒石记其事。
  8月,熹宗崩,信王朱由检即皇帝位。十一月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忠贤自缢死。崇祯元年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曾任兵部尚书)尸,随后尽除魏党,或伏法,或削籍,或下狱。以前蒙冤受害的都在元年前后迅速平反,有的复封号、复爵、复官,有的释放、免赃,一时政,治清明,天下称快。⑮天定受官行人,历迁吏部主事、反对逆珰的黄道周也于崇祯二年起复,进升右中允,屡次上疏纠正时失,每与崇祯帝当朝争论,至为激烈。道周直言敢谏,为由检所不喜,屡受谴责。当时内忧外患,国势险危,正如八年十月罪已诏所说的:“不期倚任非人,边乃三入,寇则七年,师徒暴露,黎庶颠连,国帑匮诎而征调未已,间阄调敝而加派难停,”⑯崇祯帝所属望的是杨嗣昌,以为可临大事,遂破格用之。9年10月起宁制杨嗣昌为兵部尚书。黄道周以杨守制依例不宜任职,竭力反对。被贬之秩为江西按察司照磨。后来江西巡抚解学龙又推荐道周为不世之才,却被大学士拟旨责为滥荐。道周、学龙被削籍,逮捕下狱,帝责以党邪乱政,并杖八十,查究党与。词连编修黄文焕、吏部主事陈天定、工部司务董养河、中书舍人文震亨,一齐下狱。户部主事叶廷秀、监生涂仲吉疏救,也被逮入狱。尚书李觉斯定道周刑嫌轻,受严旨切责,再拟谪戍烟瘴地,帝犹以为失出,除觉斯名,把案移镇抚司,道周受严刑拷打。此案引起轩然大波,株连多人。崇祯十四年杨嗣昌剿张献忠,兵败绝食死。⑰黄道周才由戍所被召还、⑱陈天定亦得释,复吏部主事职。累迁至太常寺少卿。
  崇祯十四至十六年,周延儒任大学士,招权纳贿,渎职冒功,考试科道,尽收门下,⑲天定目睹朝纲日紊,内有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外有建州兵的大举入侵,京师告警,知事无可为,遂辞官南归。沿途兵燹,阻梗不通,遂逾大山而下。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入北京,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明亡。天定遂遁迹于龙溪之花山(现属华安县新圩乡华山村)。同时洪思亦遁迹于苦竹(现属华安高安乡),明朝的孤臣孽子,洁身自好,耻事异族者,大抵类此。
  天定在花山授徒讲学,入门弟子方进最有名。后天定于朝天岩出家,著僧衣,戴昆卢帽,往来花山、良村间,终于贫困而死。葬鹤鸣铺,墓道有碑,纪御寇救灾功德,李宓撰文。
  天定著文《慧山诗文全集》、《陈氏说书》或名《慧眼山房说书》、《太极图说参证》、《松石轩读史》、《慧眼山房书抄》等十七种。多散佚,现存诗若干首,《慧眼山房说书》一部。
  《陈氏说书》思想颇新颖可喜,少有迂腐之谈。其《叶公问孔子章》说:“吴无障曰:‘不知老’句不是‘矻矻穷年’之谓。圣说只(这)句极有意思。凡人知老将至,百凡事件便都放下。圣人越至老,越精神,越鼓舞,则无老无少,无始无终,竟无个住头,全要想想他(它)‘纯亦不已’的意思”。
  这一说法,体现了圣人一生中始终一贯,积极乐观的精神,所谓“何忧何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不以自己的利害安危休戚为虑,便是“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所在。
  其《任人有问》章说:“顾泾阳曰:‘礼与食色无有二也,食者礼之著于养人者也,色者礼之著于生人者也,歧而二之皆非也。礼无所不重,食色而附于礼,则食色亦重,否则轻’”。
  陈氏把食色与礼统一起来,认为分而为二是错误的。而食色必合于礼才好。这种说法实是对宋儒“存天理,灭人欲”一派的教条主义的批判,已开清儒尊重人性的先河。戴震说:“君子使欲出于正,不出于邪,不必无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性隐曲之感。”⑳两人的意见几乎一致。可见天定的思想比宋儒更开放,更进步。
  对《食不厌精》章,他说:“或云‘厌’即饫也,谓不至于厌饫。”这是对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善意和合理的解释。意谓饭菜虽好不要吃得过饱。今人把厌作嫌恶解释,显系故意诬蔑。
  《陈氏说书》非专为科举而作。它的大行于世,说明陈天定的学术思想对当时知识界很有影响。
  慧眼山房遗迹常为文人墨士登临恁吊之所。其地原有天定遣像,山麓有贤人泉。陈常夏有诗云:“……来吊先生无恸哭,喜于遗像见衣冠。人尊标格思元礼,我爱风期诵幼安……,”出语沉痛,并以李膺、管宁比天定,品评甚高。
  现空山寂寂,山房早圮,而坟墓亦荡然无存,惟《漳州府志》、《龙溪县志》各有传,可垂不朽。

附注

注: ①《慧眼山房说书》署“闽漳陈天定慧生甫著。” ②陈鉴修编《龙溪新志》载:“陈天定,别号‘欢喜道人’” ③林釬,同安人,谥文穆,《明史》卷二五一有传,附《徐光启》。 ④见《明史纪事本末魏忠贤乱政》篇。 ⑤见《明史·魏忠贤传》。 ⑥《明史纪事本末·魏忠贤乱政》载:“福建则绝未有请,江西亦最后。” ⑦见《龙溪县志·山川》岐山条。 ⑧参阅《倭变事略》、《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⑨见《明史纪事本末·郑芝龙受抚》篇。 ⑩见《龙溪县志·军制》。 ⑪见《台湾外记》卷之一。 ⑫见《潭州府志·海防记》。 ⑬万松关,在岐山,距郡东三十里,山势险峻,渡江必由之所。明崇祯间知府施邦曜筑关于以。见《漳州府志》卷二十二《兵纪一》。 ⑭镇门南北二城,南在十一都,北在二十七都,隔江对峙,明吏部陈天定筑土垣防海寇。见《漳州府志·兵纪一》。 ⑮见《明文·庄烈帝纪》。 ⑯见《明史纪事本末·崇祯治乱》。 ⑰见《明史·黄道周传》。 ⑱山东武德道兵备佥事雷演祚语。见《明史纪事本末、崇祯治乱》。 ⑲魏晋间翻译佛经常以僧人为“道人。” ⑳见戴农《孟子字义疏证·权篇》。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本辑分为华安贤俊录、建国后史料、科教与文卫、海峡两岸情、民国史料考、历史人物传、古迹新探索、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超云
责任者
陈天定
相关人物
郑芝龙
相关人物
施邦曜
相关人物
魏忠贤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杨嗣昌
相关人物
李觉斯
相关人物
涂仲吉
相关人物
叶廷秀
相关人物
董养河
相关人物
文震亨
相关人物
张献忠
相关人物
李自成
相关人物
林釬
相关人物
张瑞图
相关人物
胡士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