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崶旧闻琐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35
颗粒名称: 华崶旧闻琐录
分类号: K258.2
页数: 4
页码: 96-99
摘要: 本文记录了华安县在解放前的一些历史事件,包括民团之争、讨伐北洋军阀张毅师以及华安建县始末。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华安县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
关键词: 华安县 历史事件 民团之争

内容

现在的华崶交通发达,经济繁荣,高楼大厦,平地拔起,湖光山色,掩映其间,真是一座园林式的现代新兴城镇,也是北溪流域一颗灿烂的明珠。然而解放前的华崶,号为华安县治所在地,县城无垣,圩场如斗,而且战乱频仍,市况萧条,实非今日居民所可想象而知的。今昔相比,则知来者胜今,亦犹今之胜昔。兹录旧闻三则,以飨读者。
  一、民团之争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华崶有两派民团组织:(一)林松山派(林属北洋军阀派,仙都人),(二)李玉如派(李属所谓“民主革命派”,华崶人)。两派各拥有武装,互相摩擦。民国十二年春,李、林为瓜分华勤二十五都税收,聚在华崶商会(今公安局旧办公楼)进行协议。结果会谈破裂,林遂遄反仙都,纠集团众,准备进攻华崶,并扬言要对李姓大开杀戒。李亦赶往下坂李姓大宗祠堂召开氏族大会(俗称“开始祖门”),计划迎击。
  是年秋,林松山分四路袭击华崶,主力取道良村突进,其余一路由麻寮、一路由石门坑,一路由罗溪、赤溪分途夹攻。李玉如将主力布置在老虎寿坑、风吹仑和石牌隔之间,分派民团连长李亦林守麻寮、石门坑一带,连长李和尚守罗溪、赤溪一带,犄角对峙。那天清晨,良村隔枪声大作,林部开始进攻。上午八时许,李部以低击高,日光刺眼,交锋失利。林部攻至风吹仑,报李前锋失利,李急命后备队詹方珍率领二十余人上山增援。詹以太阳刺眼,待一小时后,以迂回战术绕道后山岭、石牌隔、到旗头从侧面进攻,击杀林部一人。林部突被伏击,恐被包围,仓皇舆尸向良村撤退,逃至半山,遇后援部队,又误认是李部前来堵截,混战一场,打伤三人。待互相了解后才合队退回仙都。其他三路也因主力失败各不战自退。李部追击至良村隔亦退保华崶,休整以待。旧社会民团之争暂告平息。这次战役俗称“林仔总打华崶。”
  二、讨伐北洋军阀张毅师
  民国十四年(1925年)夏,漳州地盘尚为北洋军阀张毅所占据。这年是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誓师北伐的前一年。那时反对北洋军阀,进行南北统一,已成为南方蓬勃发展的革命风气,有些地方民团也乘时而动。华崶李玉如民团联合林少颖民团由民主革命人士林资铿节制,集合一千多人从浦南方面出兵,向驻漳州北洋军阀张毅师进攻。不料民团系乌合之众,缺乏战斗意志,又不谙号令,一触即溃,相率逃回华崶二十五都境内山谼内。张毅令旅长李凤岐派一营兵力尾追,在店仔圩、谼内有小股民团再与追兵交火。民团败走,总指挥林资铿被俘。是年8月24日毙于和尚山后岭格三棵树下。。追兵进入华崶后,焚毁李玉如住宅(现大同路104号),计三座店房;李部连长李和尚亲属住宅(现大同路121号)亦被焚毁,漫烧左右邻,计焚九座店房。下街协顺铺东李长被焚三座店房(现竹器厂东侧),草坂磐安楼亦付之一炬;兴洋坂古厝一座并被殃及。地方士绅李水潼、李长、李培枝等三人被害。这一事件俗称“华崶火烧店”。
  后来李玉如投奔闽西民主革命队伍许崇智部李凤祥师,于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陆军四十九师,任预备旅少将旅长,随军北伐。北洋军阀驻漳部队张毅师遂被消灭。
  三、华安建县始末
  华安在建县之前并无此名。大部分土地属龙溪县之二十五都。明代曾在漳州设县丞衙门,主管二十五都政事。清初台湾郑军围漳,县丞衙门拆毁。乾隆年间改在华野设县丞衙门(址在城隍庙旁,今实小食堂),管理华崶二十五都共十一个保事宜,称为“龙溪分县”。民国时期,地方经济逐渐发展,土特产进出频繁,华勤成为岩、平、宁(宁洋县)等县进出口转运基地。同时地方封建势力割据,兵匪频仍,分县力量太小,无法统治,李玉如在北伐胜利后,认为华勤有建立县治的必要,遂向二十五都各氏族长辈游说,主张申请建县,但遭到各姓族长保守派和华侨的反对,认为建县会使群众负担过重。李玉如坚执已见,请四十九师师长张贞代报福建省政府转报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正式建县,命名“华安”。
  附注:本文据王成华、李景颀、李建、汤居东、邹宗哲、李永固、李克初诸老同志提供资料,益以曩时所闻写成,时隔多年,如有出入,敬希读者教正。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本辑分为华安贤俊录、建国后史料、科教与文卫、海峡两岸情、民国史料考、历史人物传、古迹新探索、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手银
责任者
林松山
相关人物
李玉如
相关人物
张毅
相关人物
林少颖
相关人物
林资铿
相关人物
李凤岐
相关人物
李和尚
相关人物
许崇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