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我县卫生事业在改革中阔步前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27
颗粒名称:
我县卫生事业在改革中阔步前进
分类号:
G307.72
页数:
8
页码:
55-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华安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从民国时期的初步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文章阐述了卫生事业在改革中的阔步前进,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巩固发展,以及卫生队伍素质的明显提高等方面。
关键词:
华安县
卫生事业
改革
内容
1938年(民国27年)华安县成立第一所公办卫生机构一一县卫生院,据记述,该机构是以原救济院戒烟所改组而成,“因人财两缺,暂立空架”,实际上没有开展诊疗业务,一年后,卫生院建设並未取得多大进展,仍因“财政困难,无法扩充”,被省列为丙二级,准设人员八名,未设病床,只能开展一般门诊和简单的预防工作。1949年,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县政府训令卫生院只留院长兼医师和会计二人,其余全部遣散回家。至此,卫生院已名存实亡。
由于严重缺医少药,解放前的华安“地多岚障”,瘟神肆虐,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血丝虫、疟疾、麻风等烈性传染病和地方病给群众造成灭顶之灾,山区人民长期过着贫病交加的困苦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华安卫生事业从零起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在大力加强卫生机构、队伍和设备建设的同时,充分发动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移风
易俗,与不卫生的恶习惯作斗争。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较快地改善了山区医疗条件和环境卫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振兴,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县、乡政府,把卫生工作纳入任期目标规划,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卫生改革,采取多种有力措施,调动卫技人员积极性,增强卫生机构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卫生事业全面、持续发展。
三级医疗卫生网巩固发展
七十年代,我县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各公社卫生院的建设全面加强,技术力量,房屋设备都得到充实和更新;各大队普遍培训“赤脚医生”,建立合作医疗站。县、社、队的医疗卫生网络开始形成。尽管还很不完善,但已初步改变了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
继续搞好三级医疗卫生网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最必需的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技术服务。仍然是卫生工作的重点。近十年来,各级政府树立了卫生意识,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卫生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卫技人才和多种办医形式,使我县三级医疗卫生网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与1978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县、乡卫生机构迅速扩大,医疗网点遍布城
乡。
县级原为综合医院和卫生防疫站各一所,在1985年全国振兴中医的高潮中,又增加中医院一所。病床从60张增至160张。县医院十年基建投资金额和基建面积分别为前30年的3倍和2倍。县防疫站1982年搬回原址后,国家先后投资31.80万元,新建办公实验大楼和职工宿舍等2290m2,使站内股、室布局合理排开,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县中医院正在加紧扩建,一座由省、市、县联合投资,造价87万元,建筑面积2400m2的门诊病房综合大楼即将竣工。
全县九个乡卫生院房屋虽系七十年代新建,但因规模太小,适应不了业务发展需要,八十年代开始全面规划,逐年安排扩建项目,总投资68.06万元,相当于前30年的2倍多,新建面积4291m2,使仙都、沙建、高安三个中心卫生院和其他六个卫生院逐步实现房屋、设备和技术“三配套”。病床总数达151张。
村卫生组织也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多种办医形式,原有的大队合作医疗站,经过整顿,在85年实行一所多室制,由乡村医生联办或个人承包的卫生所(室)增加近一倍,总数达166个。加上卫生院派出设点和个体开业医,全县各类诊所总共209个,形成星罗棋布的城乡医疗网点,给群众就医提供极大的方便。
(二)卫生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1979年以前,县乡卫生队伍虽拥有一定数量,但技术素质差,年龄老化问题突出,无学历,无职称的人员比重
大,在246名卫技人员中,没有一名中、高级人才。
八十年代以后,加速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提上卫生工作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我县每年都有计划地选送一批中青年卫技人员到上海或省、市大医院进修深造,加上大、中专学校复办后逐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各类毕业生输入我县,以及职称评定工作的恢复和改革,鼓励广大卫技人员业务进取,这些综合因素,促进我县卫生队伍的结构,素质发生快速变化。至1988年,我县经考核批准,获副主任医师职称7名,主治(管)医(药、护、技)师26名和一大批中、西医,药、护、检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师或士),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高、中、幼相配套,多学科、多专业的卫技队伍。使县直“二院一站”的主要科(股)室和中心卫生院都配有主治医师以上技术骨干,为我县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村卫生队伍的主体是七十年代初的“赤脚医生”,缺乏基础知识,业务水平低,1984年以后,经多次办班复训、轮训、和充实县职中按中专教材培养的一大批“乡医班”毕业生,技术队伍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至88年,181名村卫生人员中,经县、市考核取得了“乡村医生”合格证书78人,“卫生员证”85人,绝大多数达到办理行医许可证资格。
(三)医疗设备不断更新
解放后,县、乡卫生单位的大件医疗设备,主要依靠省、市卫生主管部门拨放。地方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我县与沿海县份比较相形见拙。卫生设施,医疗装备差距较大,至七十年代末,我县卫生系统基础设备仍然较落后。
近十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增加支持和卫生单位经济效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医疗设备得到有计划的补充和更新,除房屋和办公设施外,全县医疗装备总值增长三倍多,新增长的交通救护工具、被服、家俱和图书等价值达七十多万元。县医院增加多件单价在几千元至数万元的现代医疗器械,其中主要有300毫安X光机、B型超声波仪、心脏除颤起搏器、心脏急救仪、高频电刀,电高压消毒器、激光针疗仪、双功纯洗胃机和配齐门诊急诊多项必备抢救器材;县中医院也增添心电图机、超声波仪,微波针疗仪和分光克度计等先进设备配合中医诊疗。县防疫站进一步充实检验冷链和交通设备,各基层卫生院的设备都不同程度地更新,特别是三个中心卫生院的X光、检验、手术等科室的基础设备日渐完善,还配备了心电图、超声波等贵重仪器。
卫生科技进步迅速
改革前30年,华安医疗卫生业务的中心是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高难复杂技术受到人员、设备等诸多条件制约,较少开展。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卫生改革逐步深化,我县各级卫生单位,随着设施的完善,人才的充实培养和科
学管理的加强,业务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某些项目还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许多技术长期空白。其主要标志为:
卫生科技成果瞩目。共写出有较大参考价值的医学论文,实践总结和临床病例报告66篇,其中《化脓性脊椎炎的X线诊断》等七篇在全国性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感染性休克24例临床小结》、《一起产妇酒铅中毒》等7项获县科技进步奖,《子宫破裂63例》等4篇在省、市专业会议上交流。
各科技术全面进展。县医院内儿科能有效地抢救和处理各种危急重病人和诊治疑难病例,基本实现病人就地治疗不转院,外科在熟练开展腹腔各种手术的基础上,能逐步开展胸、颅手术,1986年以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的协助指导下,现在已能正常开展骨与关节创伤,创伤后遗症,多种骨关节病和四肢脊柱畸形等高难度创伤骨科手术。妇产科除能抢救产前产后大出血,妊娠综合症,子痫发作等急重病人外,近几年来开展较多的新手术,如膀胱柱固定术、子宫腹壁固定加(十)前后壁修补,腹膜外剖腹产术,大阴唇肿瘤切除术等大中手术。五官科手术以前未能开展,八十年代以后,眼、鼻、咽喉等中小手术陆续开展,如白内障摘除,眶内小肿瘤摘除,眼球摘除,泪管缝合等多种内眼手术,以及食道镜检异物取出,鼻前庭囊肿摘除,甲状腺舌骨瘘手术,上领窦根治术,咽喉脓肿切开引流等五官手术。放射科、检验科、理疗、心电图、超声波、病理等科室,八十年代都随着临床医疗的发展,增加多种新项目,新技术,如结肠双道造影,泌尿系
造影,尿素氮、肌酐、肌酸、尿酸分析脂血症检测,三旦白检查,免疫学试验,磁疗,间动电疗,超声美容、心脏监护、B超检查、脱落细胞学涂片等。
防疫保健成效卓著
解放后,我县卫生工作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群众力量,结合防疫技术措施,防病无病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早在五十年代,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就已绝迹。但由于受预防医学和卫生保健技术总体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在“文革”中防疫机构被撤并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卫生防疫领域的许多工作未能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一些业务甚至长期不能进展。
八十年代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防疫保健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防疫专业队伍建设,为了切实把卫生防疫任务指标落实到基层,在卫生改革中防疫管理体制,实行一系列重大变革,县、乡、村层层推行任务与经济挂钩的岗位责任制,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三级医疗卫生网的保健效能,开展无偿和有偿服务,全面推进防病无病,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食品卫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县防疫站随着人员和设备的不断充实加强,业务范围日渐扩大,做到常年开展疫情、水质、空气、食物等环境因素的监督、监测和传染病、地方病、妇女病的防治以及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成为全县卫生防疫技术指导中心;加
上县政府对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常抓不懈,先进的技术措施与扎实的群众卫生运动相结合,促进我县卫生保健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其突出的成果有:
1983年6月,省委血防领导根据省、地、县防疫业务部门联合小组考核、验收确认批准我县为消灭血吸虫病县份:
1984年11月,经省、地、县业务部门联合考核验收认可,省卫生厅批准我县为基本消灭血丝虫病县份;
1989年10月,经省卫生厅组织考核验收,宣布我县基本消灭麻风病,成为我市第一个达到消灭麻风病标准的县份。1980年以后,我县多数传染病发病呈下降趋势,白喉已十年无病例、疟疾流行基本得到控制。
据88至90年统计资料证实,我县城乡卫生安全水普及率已达80%以上,食品卫生抽样检查合格率达80.3%,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在6 和35‰以下,儿童计划免疫12月龄内“四苗”(卡介苗、脊灰、百日咳、麻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达85以上。上述任务指标都已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温饱地区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最低限标准”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本辑分为华安贤俊录、建国后史料、科教与文卫、海峡两岸情、民国史料考、历史人物传、古迹新探索、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邓玉龙
责任者
陈向阳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华安县卫生院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1980年华安县计量...
相关事件
1985年6月郑益强...
相关事件
1987年张清水调回...
相关事件
1989年1月28日...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