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杨骚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16
颗粒名称:
杨骚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骚的传略及生平事迹。
关键词:
杨骚
事迹
人物
内容
杨西北
杨骚,名古锡,字维铨,祖籍福建华安县丰山乡,出生在漳州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1957年因病逝世,留下了二十二本著作,还有大量散见报刊的各类文章。时光年复一年地流洗,许多世事在人们脑中渐渐淡漠。然而,该记住的,还是被记住了。1980年3月,周扬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讲话中说:“诗人柯仲平、殷夫、艾青、蒲风、、杨骚都有新的创造。”(注一)1900年1月19日,杨骚出生在漳州南市(现香港路),不满周岁就过给堂叔为子。养父是个私塾教师,清朝末年拔贡,上京朝考后被授广东新会县七品候补知县,未曾赴粤候补。杨骚自幼随养父读私塾,一直到七岁,才转入汀漳龙道师范附属小学读书,十三岁小学毕业,入汀漳龙道师范,次年,又转入省立第八中学。
杨骚性情深受养父影响,从少年起就爱好诗文,摹仿名士,不拘形迹,时常结伴寻游名胜,探访古迹,对风物传说尤感兴趣。他还善讲故事,好阐发思想,每有见地。在养父的支持下,他开始阅读中国小说,最初看的是《说唐》,接着又看了《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那
时在漳州,时常可以看到从台湾回来的可怜的同胞,人们也时常谈起台湾被割让给日本的惨痛历史,这些都在杨骚“幼小的脑筋刻下深深的印象……”(注二)由于环境的濡染,最初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在他心里播下了种子。1918年夏天,杨骚在省立第八中学毕业,东渡日本求学,开始了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历程。
杨骚在东京补习了两年的功课,这段时间,认识了李初梨,受到他的影响,开始注意起新文学。他几乎将屠格涅夫的作品全部读完,还阅读了许多日译本的世界名著。同时开始尝试习作新诗歌。习作寄回国内,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了。这个成功,无疑给他极大的鼓励。同一时候,杨骚接触了《新青年》,以很大的兴趣看了其中不少文章。到日本时,杨骚怀着一个充满正气而又夹着几分幼稚的想法,打算进海军学校,学成回国率领舰队打倒日本,收复台湾。后来看到进不了海军学校,便又想学矿业,以工业来拯救祖国。然而这些最终都破灭了,因为家庭经济窘迫,1921年,他考进了可领取官费的东京高等师范。他对正课学业全然不觉兴趣,一头沉溺在文学书籍中。安特列夫、海涅、王尔德、霍普特曼等都成了他喜爱的作家。他认识了一些喜欢文艺的留学生,倾心交谈,相见恨晚,结为莫逆之交。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国内知名的作家学者。
1924年10月,杨骚写出了诗剧《心曲》,这是他第一部作品。诗剧中的旅人,“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流连于现实和空想之间的知识分子的面影。”
“诗人有意吸取我国古典诗词、民歌的特点,然而又打破严谨的格律而趋于自由变化,笔调清新,和谐华美。”(注三)这部诗剧一直到1929年6月,才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924年冬天,杨骚辍学回国。不久,应邀到新加坡道南小学教书,课余仍然习作诗歌、戏剧。这一时期写的诗歌,后来收在他第一本抒情诗集《受难者的短曲》,1928年1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这些诗歌,“表现了追求光明的失败,”“充满了愤慨和激越,好象披发行吟的浪漫的骚客。”(注四)虽然在苦闷中徘徊,但是他“无时不在探求,探求,美在何处,美在何处……”(注五),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终于在1927年的冬天,杨骚结束了两年多的教书生活,启程回国,乘船抵达上海,开始了他生活中又一个重要的历程。
此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正在上海兴起,杨骚很自然地同这个运动合上了节拍。不久,他认识了鲁迅先生,直接得到鲁迅先生的教诲,在刚刚开始的文学生涯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28年6月,鲁迅先生创办并主编《奔流》杂志。《奔流》一共出了十五期,其中有十期刊载了杨骚的作品。1928年和1929年两年里,《鲁迅日记》中关于杨骚的记载有六十九次之多,这种关系,在当时的青年作者中是罕见的。这两年杨骚所写的诗,编成了他第二本抒情诗集《春的感伤》,1933年9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然而,同过去诀别是多么艰难,诗集中既有《把梦拂开》、《黎明之前》这种具有革命精神的诗,也有其它
回旋着个人凄切哀怨的诗。但是,他终究“突破了原来抒写个人生活的框子,表现出对现实斗争的关注,嗓音开始变得粗犷了,”“显示了诗人世界观、艺术观逐步走向转变。”(注六)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杨骚即加入左联。他积极参加左联的各种活动,如贴标语、发传单、演讲、示威游行等。同时,以旺盛的精力日以继夜地投入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苏联长篇小说《异样的恋》、《十月》、《铁流》、美国长篇小说《没钱的犹太人》,其中《铁流》、《十月》、《没钱的犹太人》均为我国第一个译本。(注七)杨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了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的战斗行列。他说:“一无胆量做土匪抢钱,二无婢颜奴膝的本能做官,三无狡猾的本能做商人,当然是要穷的,再无祖宗遗下什么大财产。最后留给我们的一条路,便是实际革命去。”(注八)
咆哮,冲锋,飞沫,大浪:
是雷,电,风的愤怒和云的骚动。
呼喊,乱冲,狼号,狗叫:
是这个天地最后的挣扎和无能的抵抗。
显然,新的天地在苦难的开辟中,
显然,这个天地在总的崩溃中。(注九)
这是杨骚1932年8月写的一节诗。诗,成了他手中犀利的武器。这一年9月,他与穆木天、任钧、蒲风等人发起,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提倡诗歌大众化,使诗歌普及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新诗的战斗作
用。杨骚积极实践这个主张,不断进行诗歌艺术的探索,同时将笔触伸入现实生活,努力反映时代的风貌。1936年4月,他写成了以南方乡村为背景的长篇叙事诗《乡曲》,先刊载在当年6月《文学界》创刊号,次年6月,编入国防诗歌丛书,由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这是杨骚第三本诗集。“长篇叙事诗《乡曲》,描写了在地主、兵匪、捐税、灾荒等天灾人祸煎熬下农民的痛苦不堪的生活,表现了他们要‘打碎这乌黑天地’的愿望和信心。”(注十)《乡曲》一扫杨骚早年曾有过的哀伤缠绵的诗风,以清新朴实,刚健高亢的面貌引人注目。“堪称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值得称赞的篇章。”(注十一)接着他又写了《福建三唱》,呼唤“泉漳的子弟”“鼓起厦门湾中的怒潮”,“淹没远东的帝国主义!”这首诗以同样的风格得到称颂。当时,文学界正就“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展开了一场规模颇大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他赞同“国防文学”这个口号,并撰写了文章阐述自己的看法。在上海十年,是杨骚文学生涯的盛期,他留下来的文学著译,大部分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他出版了剧本《迷雏》、诗剧集《记忆之都》、剧本集《他的天使》、散文集《急就篇》,翻译出版了日本长篇小说《痴人之爱》、剧本集《洗衣老板与诗人》、《世界革命妇女列传》、散文集《心》,苏联长篇小说《赤恋》、《异样的恋》等。
1937年6月底,杨骚应郁达夫的邀请,到福建省政府编译室工作。“七七”事变后,他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同郁达夫、许钦文等组织了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他们在《小民报》上辟了《救亡周刊》、《救亡文艺》。后来,救亡运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他辞去了编译室的工作,辗转经汉口、桂林、贵阳,于1938年底到达重庆。
到重庆后,杨骚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住在文协。他的诗歌又一首一首地在《抗战文艺》、《中苏文化》等刊物出现。1939年6月,杨骚参加了文协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这次访问,历经半年,行程数千里,足涉中条山、太行山一带战区。从前线回重庆,他住在南温泉,写了不少文章,大多数被禁止发表。他整理访问前线途中写成的诗,出版了第四本诗集《半年》。这段时间,他读了不少哲学著作和经典著作,还计划写一部长诗,拟名《前方和后方》,想再度到前线体验生活,但是这个计划被“皖南事变”打断了。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形势十分险恶,为了避免损失,在周恩来同志的主持下,陆续疏散了一批左翼文化界人士,杨骚拟去延安,后来党组织考虑海外工作需要人,由沙汀和以群找他转告了这个意见,他欣然接受。临行前,周恩来同志召见他,指示“到星洲后首先帮助陈嘉庚。”杨骚先到香港,由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同廖承志接上了关系。5月,转抵新加坡。
杨骚又一次离开祖国,重临故地。这回,他不是来谋生糊口的青年,而成为一个抗日的斗士了。不久,杨骚获得陈嘉庚的聘请,主编闽侨总会的机关刊物《民潮》,在这块阵地上,他积极展开了抗日宣传,同时揭露
“皖南事变”的真相。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民潮》被迫停刊,他同胡愈之、郁达夫、巴人(王任叔)等文化界各方人士组织了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他们一直坚持工作到新加坡陷落前夕,才于1942年2月9日乘船撤到苏门答腊。
此后,杨骚改名杨笃清,开始了沦陷岁月的艰苦生活。3月,他同巴人夫妇隐居在一座橡胶园里,这座橡胶园座落在亚里附近一个叫松岸孙比的地方。当时,郁达夫等人住在石叻班让沿海一个叫宋溪亚庇的小村庄,杨骚会讲闽南活,来往比较不引人注意,曾设法帮助郁达夫等人开了一个小杂物摊掩人耳目。7月,杨骚和巴人夫妇先后离开松岸孙比,杨骚同张楚琨夫妇一起定居在楠榜直落勿洞,以肥皂小工业掩护度日。那时懂得日语是很方便的,但杨骚不讲一句日本话,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民族气节。他喜欢音乐,《松花江上》成了他爱哼唱的曲子,歌里寄托着他无限乡思。
抗日胜利后,杨骚才复出新加坡,在东岭中学教书,协同洪丝丝等人编辑《大战与南侨》一书。1947年冬天,杨骚因严重的胃病,先后到巨港、雅加达几个地方治疗,一直拖到1950年2月,才做了胃切除手术。4月,他到雅加达《生活报》工作,这是一家华侨民主报纸。杨骚重新握起笔,那股欣喜是难以形容的,他将全部精力都投了进去,每天早晨带着饭盒到报馆,午饭就在报馆吃。他先是编副刊“笔谈”,1951年初任总编辑兼副社长。在报社工作期间,池写了大量的社论、评论、杂谈,多署名“北
溪”和“丰山”,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怀念。1952年9月底,杨骚举家回国。
掸清异乡的泥土,扑入母亲怀抱,杨骚兴奋激动,他觉得从来没有能够象今天这样自由地呼吸。1952年底,杨骚由北京南归,决定在广州工作。1953年1月,他被选为广州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常务理,2月下旬,他回福建侨乡体验生活,准备创作电影剧本。在两个多月的乡下奔走,他过度劳累,回到广州后就病倒了。不久,得了半身不遂症,从此,病魔一直缠着他不放。1954年,杨骚曾去北京治疗过一段,1955年搬到广州郊区白鹤洞养病。其间,他先后被选为广东省第一属人大代表,全国第二届文代会代表。
杨骚没有向疾病低头,除了积极治病,还坚持写作,同冼东合作写了童话故事《苹果姑娘》、儿童独幕剧《弟弟的百宝箱》。他还打算为华侨青年编一套“五四”到1949年的中国文学读物,想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长篇小说,想以自己的家族变迁为蓝本写系列长篇,在病榻上,他积极地开始做准备工作。“他是面临了死亡之门而还想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注十二)遗憾的是,这些计划没有能够实现。1957年1月15日,杨骚在广东省中医实验医院患脑血管栓塞,抢救无效,不幸逝世。17日,在广州别有天殡仪馆举行公祭大会,同日,安葬在广州银河公墓。
“杨骚过完了他平凡人的一生了。然而平凡人却有他的正直和伟大。”(注十三)
注一:周扬《继承和发扬左翼文化运动的革命传统》,载80年4月2日《人民日报》。
注二:《我与文学》,收入散文集《急就篇》37年3月上海引擎出版社出版。
注三:柯文溥《试论杨骚的诗》,载82年第1期《福建论坛》。
注四: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53年版。
注五:日记《十日糊记》载《语丝》第4卷第13、14期。
注六:见注三。
注七:《异样的恋》在《现代文学》第1卷3、4、6期连载,其余三部均由南强书局出版。
注八:书信集《昨夜》杨骚之部第88封信,33年8月上海南强书局出版。
注九:《小兄弟的歌》,载《文学月报》第1卷第4期,32年11月15日。
注十:《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册,唐弢主编,79年11月。
注十一:卓如《杨骚和他的(乡由〉》,载《闽中现代作家作品选评》,82年8月。
注十二:《记杨骚》,见巴人《遵命集》,80年10月。
注十三:见注十二。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本辑分为华安贤俊录、建国后史料、科教与文卫、海峡两岸情、民国史料考、历史人物传、古迹新探索、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西北
责任者
杨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