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彝新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301
颗粒名称: 唐朝彝新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110-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朝彝是漳浦县镇海卫(今东山县)人,他因其出身贫寒但奋发向上的经历而闻名。他爱读书,聪颖过人,虽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在康熙十九年(1680)取得了举人资格,并在第二年成为进士。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曾在多个职位上任职,包括御史、通政使司参议等。他的事迹对于了解清朝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唐朝彝 人物传略 华安县

内容

唐朝彝(一六四〇至一六九八)字偕藻,漳浦县镇海卫(今东山县)人。①父名按弦②,出生农家,为龙溪县生员。故老相传,母吴氏,南靖县金山乡③人。其父母屡生女儿,都溺死,及生此女,送与龙溪县打铁坑村(今属华安县)一户农家为童养媳。后长大嫁按弦。唐氏祭祖时,妇怀孕私往窥望,突为大铳声所震惊,回家就诞生朝彝。生时满室红光,邻里甚为奇异。朝彝爱哭,啼声震地,扰动邻居。
  家极穷,三岁时,其父背着他经太平岭逾天宝大山往龙溪谋生。住漳州登芳桥母舅家,夫妇卖豆干过活。朝彝儿时好读书,聪颖过人,家主人和一补鞋匠时常给予赒济,让他膏火无缺。
  家曾迁海澄,终定居于铜山,朝彝也自认是铜山人④。不久,其父去世,朝彝既孤且穷。
  康熙五年丙午(一六六六年),朝彝应福建省治福州考试及格(乡试中式),取得举人资格,第二年康熙六年丁未(一六六七年)又在北京会试中式成贡士,再参加殿试,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时年二十八。依例授内弘文院庶吉士。
  依照规定,庶吉士多由新进士担任,他们没有从政经历,须先入馆学习满、汉文书,三年期满,通过考试,分别留散。康熙六年,朝廷派工部尚书陈元龙总领学习事。那时朝彝专修满文,散馆后,时在康熙九年庚戍(一六七〇年),实授广西道御史。隶都察院。各道御史的职责在于“弹举官邪,敷陈治道,各核本省刑名”,还负责“祭祀监礼,侍班纠仪”。官虽小而权颇重。
  朝彝为官清正,巡北城,⑤斥去一切供给陋规,很有政声,任历山东、陕西、京畿诸道御史,后来调任河南道御史。河南道御史职主管“照刷⑥部院诸司卷宗,稽察吏部、詹事府、步军统领五城”。他仍然坚持清操,对于馈赠供应惯例,全部严辞拒绝。河南道御史本系肥缺,通常半年就调动,朝彝却因清廉久留其位,舆论对他很表尊重。
  朝彝仕宦既久,以少时家贫丧父,未免礼薄,遂上疏乞回里改葬。葬事完毕后,补了广东道御史缺,不久被擢升为通政使司参议(正五品),辅佑通政使“掌受各省题本,校阅送阁,稽劾程限,违式者劾之,洪疑大狱偕部院豫议⑦”。因是有列席三司会审之权。
  康熙十九年庚申三月二十八日,清帝玄烨亲临乾清门,听部院各衙官员面奏政事,当时到达有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所谓九卿,唐朝彝以通政使司参议也得列席其间。这次会推江西按察使之缺,左通政张可前、大理寺少卿张永祺合辞保举福建副使张仲举⑧,兵部尚书宋德宜保举湖广副使杨大鲲、山东佥事叶方恒。众议遂以仲拟正,方恒拟陪。当具稿画题(签押)时,唐朝彝当场提出异议,他说:“我是福建人,对福建副使张仲举最了解。仲举平常人,并无大才干,不应保举他躐升”。就此引起争执,至午不决。德宜说:“会推大典,如此哄争,太不成话。不如仍照俸给品秩开列名单,依次递补,连我所保二人也不算帐。”第二天,都察院堂官、六科给当事中,各道御史合疏公参说:“可前、永祺之举为是,则朝彝之驳为非;朝彝之驳为是,则可前,永祺之举为非”。对于德宜初举二人,后复中止,也在合疏中附带弹劾。又因为副都御史李仙根、吏科掌印给事中李宗孔公参疏内这些人未经列名,另再具疏补参,一时声势汹汹,真欲置朝彝于死地而后己。朝彝提出抗辩,上疏说:“仲举前为知府,有兵丁鼓噪一事,无才可知。且保举者皆其同姓,恐有私弊,故臣不敢画题。”宗孔的疏奏还牵涉到魏象枢(刑部尚书),说象枢必欲众人从己,恐成随声附和的先兆。仙根也随即具奏申辩。康熙帝把这桩公案交给吏部察议。德宜回奏说:“臣原保举杨大鲲、叶方恒二人,因唐朝彝不推举张仲举,科尔坤要参朝彝,所以臣认为如此争执,则保举可罢,实非前后参差。”象枢回奏说:“公疏会参,原非强人从己,且立身本末,宗孔无由而知”。说话模棱两可,既不以公参为非,也不以倡议人宗孔为是。这两个回奏也交给吏部察议,弄成轩然大波不可收拾。最后吏部提出意见;“象枢无庸议,朝彝应革职,宋德宜、李仙根、李宗孔俱降五级调用”。这一意见由尚书郝惟讷、待郎折尔肯面奏。康熙帝说:“照我看来,唐朝彝似属无罪”。侍郎折尔肯奏说:“唐朝彝当九卿会推时,并无一言,画题时,乃言仲举居官平常,不应擢举。及问仲举有何不职,又不明指其过。朝彝身为言官,殊负职掌。臣等故议革职”。康熙帝说:“廷推事关重大,或举或否,原许各摅所见。倘众口附和,而无一人争执,岂能无党同之弊?今若将朝彝议处,将来推举之人,或有徇私请托者,谁肯直言指摘呢?”由于康熙的鼓励群臣直言,朝彝幸免被革职处分。可是余波未平,三十日已未早,康熙帝上乾清宫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部院员出,大学士、学士随奉折本面奏请旨:为吏部察议兵部尚书宋德宜,副部御吏李仙根等降级调用事。帝问:“尔等有何意见?”大学士索额图奏称:“凡会推会议,原该各抒所见,不必合同。”李蔚奏说:“吏部所议似属太过。”学士徐元文奏说:“不但太过,且从无此例。”杜立德奏说:“雷同附和非人臣之义。既系公议,自应各陈所见,可则行之,不可则止。岂有一言不合众议,即行纠参之理?”帝说:“我听到会推时,众议纷然,魏象枢等会参是其职掌,原无不是。宋德宜等既皆无过,宜着宽免”⑨。这样一场牵涉多人的政治风潮,官场排挤的大案,终因康熙帝采取息事宁人,避免矛盾激化的措施,得以平息,而朝彝独能直言不畏,却赢得康熙帝的信任。翌年,康熙二十年辛酉(一六八一年),朝彝代替了张永祺调任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其职掌是辅佐大理寺卿平反重辟。原来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称三法司。凡审录刑部定疑谳,都察院纠核,狱成归寺平决。如果不成合议,可以上奏取裁。大理寺少卿还可以参预朝廷大政。这年吴三桂叛乱事件己告弭平,清廷分派官员前往各地致祭历代帝王陵寝,表示庆功。朝彝奉命祭女娲,成汤。他便赍着上颁的册文、香帛和黄伞一根,御仗、龙旗各二根前往赵城、荣河致祭⑩。他一仍旧贯,不通后门,不受馈赠,不藉皇权谋私。由于清正刚直,他被清廷赏识,调任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均正三品),成为部一级的主管官员。不久转任宗人府府丞(正三品)。
  宗人府所管的是皇族的生死、嫁娶、俸禄、封荫等有关事宜。朝彝所担任的府丞,掌校汉文册籍,原不必处理满文簿书案件,当时满人当主管都优游终日,乐得自在,一切府中事务全归朝彝掌管。清代满尊汉卑,民族歧视甚大。朝彝身为汉人,不免受满族官吏嫉忌。他们以为朝彝不懂满文,有个笔帖式故意呈上一堆满文草本,叫他负责画押稿尾。不料朝彝翻阅后分别批驳,事事中肯,毫不含胡,使众满官相顾惊骇,再也不敢捣鬼。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朝彝因病辞职回乡,三十七年戊寅(1698年),卒于家中。年未六十。墓在南靖程溪〓。
  朝彝待人和蔼,清淡寡欲,能与群僚和衷共事,但大义所在,也凛然不及侵犯。所以历居台谏之职,能够力禁陋规,不受贿赂,不以权谋私,大非当时久于仕宦者所为。他居官三十年,不能盖一室,只在郊外有座敝庐聊蔽风雨而己,甚至居官时,穷得连衣服、玩器、杯斝等物都押给人家。有人嫌他獃气,落得活受穷,他也不以为意。
  他禀性正直,不避权势,但亦不沽名钓誉,哗众取宠,以讦为直。他曾回答对他不满的人说:“常人都喜欢盛气凌人,树立自己的威信,让人们不敢反抗,才从中取利。我就不愿标榜清高,故意攻讦他人”。
  朝彝工诗文,著有《易学说编》、《西台疏草》、《汇青堂诗集》等书,惜多散佚。他的零星诗文,刊于地方志乘的有《陈北溪故里》诗、《提督许公重修陂闸碑记》、《大都督詹公重建铜城功德碑记》、《大都督黄公镐兴庙惠民功德碑》等文,卓然有大家气象。朝彝的流风余烈,遗闻轶事,广泛留存于漳属各县民间,龙溪、漳浦、东山、诏安、华安都引为乡贤。所憾清史缺载,口传多歧,其有关惩办盖阖龙、黄芳太等故事,脍炙人口,但于史无征,仅足供谈佐,不烦载述。除阻张仲举外,《龙溪县志·名臣传》复提唐朝彝阻卢崇兴,纠贵抚马世济及请杜官吏侵渔害民之弊,称其侃侃有直气”,但遗作缺失,不能详也。

附注

注: ①《漳州府志·人物》。②《诏安县志·人物》。③在南靖县东北。④见唐朝彝撰《大都督黄公镐兴庙惠民功德碑》及《大都督詹公重建铜城功德碑》二文。⑤《清史稿·职官二》载:“(康熙九年)……置五城汉军理事官,是为巡城之始”。足见唐朝彝巡城当在是年。⑥照刷:查阅文书或复审案件,元代由肃政廉访使稽查所属各衙门处理狱讼案件,不使拖延枉曲;明代监察御史及各道按察司每年八月出巡,审理狱讼。清代沿袭明制。⑦《清史稿·职官二》⑧张仲举晋陵(今江苏武进)人,曾任翰林学士承旨。⑨参阅《康熙起居注》十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及三十日两条记载。⑩《清史稿·礼志二》。11《漳州府志·古迹》。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本资料分为经济概况、科技园地、文教撷英、人物春秋、游踪摘记、旧事稽补、古迹新探、政协之音、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超云
责任者
唐朝彝
相关人物
陈元龙
相关人物
陈治道
相关人物
张永祺
相关人物
宋德宜
相关人物
杨大鲲
相关人物
叶方恒
相关人物
李仙根
相关人物
李宗孔
相关人物
索额图
相关人物
徐元文
相关人物
杜立德
相关人物
陈所见
相关人物
吴三桂
相关人物
卢崇兴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都察院
相关机构
部院诸司
相关机构
稽察吏部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