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捐资办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95
颗粒名称: 代代捐资办学
分类号: G639.286.2
页数: 2
页码: 98-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海中学是一所由爱国爱乡侨胞林文图先生于1958年独资创办的学校,位于华安县仙都乡招坑埔。在创办初期,只设初中班,1970年开办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南海中学曾经历过“侨办公助”和“公办”两个阶段,但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了南海中学的校名,并重新成立校董会奖学基金。自1985年起,多位侨胞对南海中学进行了捐资,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和完善校园设施。现在的南海中学拥有两幢教学楼、三幢宿舍和办公楼、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体育室、电教室、广播室、图书室、会议室、礼堂和教师、学生膳厅等设施。自创办以来,南海中学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多届初高中毕业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个层次的人才。
关键词: 南海中学 华安县 教育发展

内容

南海中学于1958年9月由爱国爱乡侨胞林文图先生独资创办,校址在华安县仙都乡招坑埔。
  南海中学创办初期,只设初中班,有2个班100名学生。到1965年,增到6个班319名学生。1970年开办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1987年是学生数最多的一年,全校有28个班,学生1400多名,教职工99名。
  1958至1965年南海中学系“侨办公助”的中学,侨胞每年都寄款给学校作经费和教职工的部分工资。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侨汇冻结,改为公办中学。但在“文革”中学校遭受到干扰和破坏,曾两次更改校名为“仙都中学”,“华安四中”,挫伤了侨胞捐资办学的积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1979年9月恢复了“南海中学”校名,重新成立“南海中学校董会”,聘请爱国侨胞林金声、黄文生为名誉董事长,华安县侨联会主席张荣标为董事长,并成立“南海中学校董会奖学基金”。
  林文图先生于1960年8月间逝世。其女及婿继承父和岳父之遗志,从1963至1965年每年都寄款给南海中学作补助经费和购置教学设备之用。1985年林文图先生之侄林金声与良村乡侨胞黄文生赠送1套电化教学仪器(价值10万元港币),充实了南海中学的电化教学设备。林金声先生于1985年回国莅校参观后,曾向学校领导表示,要弘扬叔父捐资办学的精神,继续资助学校。1986至1687年林金声先生之子林英年,孙女林津玲都曾寄款给校董会作奖学金。1989年夏天,林金声牵动蒋永忠先生寄港币5万元给校董会作奖学金,爱国爱乡精神难能可贵。至此,对南海中学捐资办学,已形成代代相传和多位侨胞的捐资办学了。
  现在的南海中学拥有教学楼两幢24间教室,宿舍、办公楼三幢计44间,还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体育室、电教室、广播室、图书室、会议室、礼堂和教师、学生膳厅等。校舍成配套,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校园总面积26000平方米。
  南海中学创办至1989年止,为国家和社会输送24届初中毕业生,共3500多名,18届高中毕业生,共1400多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个层次的人才。
  建校以来,南海中学校董会致力于侨务工作,计集资30多万元,1986年荣获省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的奖匾。今年2月间,省人民政府授予侨胞捐资办学银质奖章。这对全体师生是极大的鼓舞。南海中学有代代相传和多位侨胞的捐资办学,将越办越好,前景灿烂。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本资料分为经济概况、科技园地、文教撷英、人物春秋、游踪摘记、旧事稽补、古迹新探、政协之音、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源宁
责任者
林瑞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