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实小的科技活动阵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90
颗粒名称: 华安实小的科技活动阵地
分类号: P41
页数: 6
页码: 80-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为什么要创建科技活动阵地,以及几个具体的科技活动阵地的建立对于启发孩子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培养其道德品质的重大作用。通过建立红领巾气象哨、太阳灶、简易天象室等科技活动阵地,学生们可以亲手操作、实践,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关键词: 华安县 科技活动阵地 气象观测

内容

(一)为什么要创建科技活动阵地
  小学自然是一门启蒙科学。要教好、学好这门科学,不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必须建立科技活动阵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收效较大。它的好处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直接观察,诱发学生进行科学试验,躬行实践,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样教师便于教,学生便于学,师生共同研究,手脑并用,理解较透沏,印象较深刻。
  经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创建科技活动阵地,对启发孩子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及培养其道德品质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几个科技活动阵地
  我们建立了下列科技活动阵地。
  ①红领巾气象哨
  我校在县气象站的支持和帮助下,于1983年建起红领巾气象哨。内有百叶箱、方向标、雨量筒、蒸发器、温度计等气象设备。还有自制的教具:日照仪、毛发湿度表、晴雨表、简易气压表等有关气象观测器材。在上《气象站参观记》、《我们的红领巾气象站》等自然科教材时,我们把学生带来这里讲解。非常直观,课堂所不易解释的问题,见了这些器具,一经操作和说明,便迎刃而解了。我们还组织气象兴趣小组、天天让学生观测、记录,学生不仅学会有关气象的知识,而且把观测记录适时公布,加深了对华安气象的了解,特别是加深了对温度、降水、风力等现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了解,学生们由此可以懂得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②一台大型教具——太阳灶
  在县科委、科协的支助和郑益强、杨庆森两位同志的帮助下,我校师生于1982年自制成功了一台2.4平方米的钢筋水泥结构的聚光式太阳灶。这是应用太阳能源的示范模式,具有实用价值。在晴天气温18℃—20℃的情况下,半小时就可以煮开两公斤水。老师在教《太阳与太阳能》、《光》等课文时,常带领学生围在太阳灶旁上课,并做蒸、煮、炒、煎示范。哈!烹饪不用煤,不用柴,不用电,而利用太阳能源就可以把东西煮熟烹透。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太阳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大火球,不断向四周辐射“火焰”,威力无穷。太阳灶就是利用大面积凹面镜把太阳光会聚在支于凹面镜焦点处锅底上的原理而制成的。学生领悟到太阳是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用途广,费用省,不用运输,不会污染,值得研究和利用。
  ③简易天象室
  观察星象是人们自古以来极感兴趣的活动。它既是自然教学的课题,又是教学中的难点。1984年间,在县教育局的重视下,在团县委、县科协的大力支持下,筹集一些资金、创建起“简易天象室”。里面设有天球仪、天象仪、穹顶天幕、幻灯机和望远镜。
  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这天象仪近似球形,是用铝片制成的,按照天文图所绘的星座和星等,把铝片凿成大小不同的孔眼,里装小电珠便成了天象。穹顶天幕是用6号钢筋搭成直径为3.5米的半球形钢架,把设计好的白布缝制成弧形,拱在钢架上,然后系结在教室的木梁下,就成了一个穹顶天幕了。这一措施荣获1983——1986年度县科学技术迸步奖二等奖,也获团市委创造杯奖。
  模拟星空简易天象室,是青少年们认识星座,观测天象的场所。1985年,我们结合“哈雷彗星每76年才回归地球一次”的知识宣传,开展了以讲求科学,破除迷信为内容的科学讲座50多场。我还到九县一市的各重点小学去开讲座,宣传有关天文、天象知识,同时,还编印《活动星图》三万多张,一万多套,和五千多张哈雷彗星的知识材料,供全县、市以及部分外地小朋友共同学习,互相交流之用。譬如上海市天山冲、湖南省株州市湘江氮肥厂子弟学校,辽宁沈阳551信箱东机四中、天津市大港油田团油洼基地六中,以及本省的建阳师范、晋江养正中学等五十多个学校师生纷纷来信要材料。1985年6月间,龙溪地区九县一市的实验小学,重点小学的自然教师、科技辅导员,在地区教育局初教科科长林如成和地区小学教育研究会的理事长卢国章的带领下,组成一支几十名的骨干教师队伍,在县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参观我校天文小组的“简易天象室”,并学习天文知识。还有省、地、县仪器站互检的负责同志,本县各学区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和自然科培训的教师都来参观指导。
  在1985年11月间,依照报上所指示天空位置,我们天文兴趣小组观测到鸭蛋大稍拖扫帚尾巴的哈雷彗星。1986年10月间,我们把对猎户星座“流星群的观测”材料送省,获得了团省委、省教委等机关的“最佳杯”奖。
  1987年4月份,省电教馆也来我校拍摄自然科技开展活动的情况,播放全省各地。
  ④兴建天文台
  我校是省科协青少年部天文布点之一,省科协青少年部对我校开展红领巾天文观测活动非常重视,赠送了一架价值三千多元日本产的SP型天文望远镜。王复兴县长对我校的自然科技教学活动也十分关心,从教育基金费拨款一万元支持我们兴建天文台(后来又划拨一千元添置自然仪器),安置这台天文望远镜。1987年在县科委的郑益强、杨庆森等同志的帮助下,在我校五层楼的阳台上建起高3.5米,直径2.24米,面积3.5平方米,圆筒型,穹顶伞盖式,钢筋、铝、镀锌板结构的天文台。
  这座天文台主要用于教学和广大青少年天文爱好者实地观测日、月、恒星以及卫星、行星、流星、彗星等等。我们根据每年出没的行星、星云、恒星、星团等星体变化进行观测。1987年9月23日,我校天文兴趣小组对日环食进行观测并拍摄日食甚情况。1988年获省科协青少部和省天文学会三等奖。我校天文兴趣小组对天文观测活跃,在1987年也荣获省天文摄影、小论文比赛群众活动优胜奖。
  ⑤学农实验基地
  我校地处山区小城镇,开发荒山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已垦复的山地上种上了茶、香蕉、枇杷等植物,建立了学农实验基地。学生在园地里劳动,学习种茶、采茶、嫁接果木,由此锻练了体力,培养耐劳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的劳动观点,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乐趣。我校师生还种上30棵坪山柚和文旦柚。进行品种纯优和品种系列分类提纯、良种培育等实验,并且进行有性繁殖果树实生苗“阉割”中根(主根)和无性繁殖、扦插、嫁接等品系提纯和类别等对比实验。
  ⑥科技制作实验室
  在这科技制作实验室里,我们教育学生从事电器制作实验。我们的宗旨是密切配合自然教材学习的理论,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外科技兴趣小组,进行制作学习,使原有的知识得以发挥、延伸和加深。着重以教学为主的五小活动: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小发明、小创造等。电器类主要学习项目是:电路的安装,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实验,电烙铁的使用,焊锡,以及制作电话耳机模型、简单的收音机的装配及操作。
  (三)一切为自然科技教学改革
  阵地建设是为自然科教学改革和开展科技活动服务的。自从1981年起,我校设专职自然教师,由我担任并进行自然科教学改革实验。并且在1985年2月间与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签订了议定书,由该所拨经费支持我们搞科学实验。课题是:“紧扣自然教材,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我围绕这课题进行教改实验已历程十多年了,获得党给我的许多荣誉:1982年和1987年两次获得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光荣称号;获得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体委等五个单位联合表彰。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省优秀教师”,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等等荣誉。
  在教改实验历程中,我们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教训,整理成五十多篇文章。其中我撰写的10篇教改论文在省、市教学研究会上交流,获奖论文有6篇。还有35篇文章在《天文爱好者》、《福建教育》、《福建电教》、《省青少年科技辅导材料汇篇》、《市小学教育研究通讯》等全国、省、市刊物上发表。此外还辅导学生撰写的小论文。“葵花为何向阳开”刊登在河南教育小学生学习报上,“有趣的自然课”刊登在89年7月《小学生周报》。并且编写四册八万多字。绘图的《配合自然教学动手做》和一册《嫁接新技术》,作为自然科技教学活动的实习参考资料。
  (四)自然教学改革成果一例
  我校所进行的自然教学改革,对教师、对学生都产生了不少成果,现在只举一例:1990年4月3日至8日,省教委、省普教教研室、省电教馆、福建教育出版社,省生供办等六个单位联合举办“省小学自然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交流会”。我校青年教师黄兰英,在省十一个学校参加省自然优秀课观摩中获得二等奖。这次初捷,说明了我校的自然教学改革已像小荷露出尖尖角了。这是可喜的起点。我们的自然教学改革还在有目的地摸索前进,凭着党的教导“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我们的改革将会在小学自然教学中结出许多硕果来的。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本资料分为经济概况、科技园地、文教撷英、人物春秋、游踪摘记、旧事稽补、古迹新探、政协之音、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礼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