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扶贫扶优工作有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88
颗粒名称: 华安县扶贫扶优工作有发展
分类号: F752
页数: 6
页码: 74-7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华安县民政局在扶优工作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他们从单纯发放救济款转向治本的经济开发,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自1984年成立“双扶领导小组”以来,全县已筹集“双扶”资金69.45万元,建立起村一级“救灾救贫基金会”13个,形成了众擎易举的场面。
关键词: 华安县 经济开发 扶优工作

内容

扶贫扶优(简称“双扶”)工作,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新项目,是从根本上治穷的重大措施之一。本县“双扶”工作重点放在山高水冷的深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1984年,县成立起“扶贫扶优工作领导小组”。副县长王碧霞兼任组长,政府办公室主任李文棕兼任副组长,以主持全县“双扶”工作的开展。1985年漳州市确定本县重点扶贫乡有:湖林、马坑、高安等三个乡。贫困村有华山、和春、草仔山、福田、坪水等五个村。有贫困户3700户。当时这三个乡,每乡安排资金2.5万元,扶持这些乡发展种植业和饲养业。解放后直至前几年,本县仅就民政部门就发放了救济款计483.17万元,平均每年发放13.59万元,少者8.02万元;多则41.39万元。但本县贫困户多达3700多户,这种单纯的“输血”办法,仅能解决极贫困户一时的温饱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贫穷面貌,反而产生一些人依赖周济思想,坐食山空,准备随时伸手。
  几年来华安县民政局一直在摸索民政救济工作的新门路,由以往单纯发放救济款而转向治本的经济开发,把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纳入稳定的商品生产的轨道。从1984年成立“华安县双扶领导小组”以来至1988年,全县累计已筹集“双扶”资金69.45万元,建立起村一级“救灾救贫基金会”13个。村乡(镇)形成网络,除了民政的扶贫之外,还发动财政、交通、电力、科技、商业、教育等部门共同协助,形成了众擎易举的场面。
  1988年,县派出三人住马坑乡扶贫一年,当年市派来扶贫工作队六人,住马坑乡扶贫二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资金的筹集
  县农业银行设立扶贫办公室,牵头组织制订扶贫计划,落实扶贫措施,调1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全县3700户贫困户开发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同时建立扶贫责任制,调减基层社缴交存款准备金此例,把调减后筹集的资金大部分作为扶持生产资金,对贫困户贷款单利科目,优先照顾,适当降下自筹资金比例和贷款利率,尽可能低息贴息,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二)生产项目的实施
  1985年,民政局拨款2.5万元,1985年又拨出1.5万元,支持马坑乡建立食用菌厂一个,生产食用菌。并提供贷款13.8万元,扶持贫困户种香菇二万袋,种春烟750亩,建立马咬竹林场造林1360亩,种竹553亩,种菜420亩,户均2.2亩,全乡当年就收入30万元,全乡人均增收50元。后又拨出1.4万元扶持华山种柑。拨出5万元支持少数民族村坪水种柑。民政局拨付0.5万元,扶持和春饲养獭兔,饲养户由17户剧增至60户,存栏数690只,繁殖母兔196只,出售仔兔678只,当年就收入3万多元,后再从外省引进美国獭兔53只。
  (三)科技知识的辅导
  县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贫困乡和畲村,宣传农果、渔、畜牧技术,帮助这些地区做好各种实用技术的培训。县科委及供销社联办食用菌试验场,生产各种食用菌原种、栽培种和菌丝筒以及食用菌袋,并开办技术训练班。邀请本县银和村二名食用菌生产能手进行示范栽培技术指导。举办流动技术市场①将31项实用技术和科技、商品信息制成大幅图片并附带有技术资料和实物下乡展出展销。②举办柑桔栽培技术培训班,为农村培养技术人才53名。③研制出五种具有多种营养元素配合而成的禽畜饲料添加剂向全县推广。邀请三明真菌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黄连来等到县开三场有关食用菌生产技术讲座,并到食用菌试验场及香菇种植户进行现场观察指导。免费印发《香菇银耳栽培技术资料》,组织观看有关科技录象片,传布科技知识,从古田县参观引进木屑代替段木,袋栽高产、优质、成本省,产量高的香菇栽培技术,并从该县请来技术指导员,召开现场会。向全县普遍推广袋载香菇100万袋。帮助山高水冷的马坑乡改革耕作制度,从“一稻”耕作制,改为“稻烟”轮作制,结果取得稻烟双丰收,为脱贫致富闯出一条新路子。
  (四)能源交通的开发
  有些边远山区小村,长期没有电,没有公路,这是他们贫穷的根源。如坪水和东安西村没有电,加工大米靠人工。县民政局拨款5万元支持坪水,2千元支持东安村架设供电线路,困难迎刃而解。又拨款5千元支持和春开通一条10公里的板车路;还拨款扶持官畲建设四级公路一条,使这些村农产品运出,化肥运入可用车辆运载,免除了肩挑劳动,解放了生产力。此外,开通了福田村九股水圳,解放了该村八百多人口的饮水难题。还发动群众兴办香末加工厂,挖石墨矿粉以增加收入。1986年马坑乡还发展魔芋生产作为脱贫致富新门路,自留芋科4000斤,外地调进9000多斤,有150户,搞这项种植。
  (五)文化教育的兴办
  贫困的乡和村,往往文化教育也很落后。1987年来以群众集资,政府拨款相结合方式分别于贫困乡的和春、马坑两贫困村,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教育楼二座,总面积1221平方米,总投资11万元,在解决“一无二有”方面,除按县府规定的拨款外,再给贫困村以特殊补助,共拨付五个贫困村3.35万元,用于维修和建校舍。另拨1300元给坪水制作30套新课桌椅,不再向贫困村的学校收缴15~20%的学杂费,所有金额自行安排。加强贫困村的师资力量,按编制的比例适当增加教师配备;贫困村的小学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按最低录取线降两个分数段录取。1986年中师招生、湖林、马坑、新圩三个贫困地区不受分数限制,保证招生数不低于三名,确定马坑乡的福田村为教育部门扶贫的挂钩点。
  (六)财粮政策的优惠
  对官畲、坪水两个少数民族贫困村给于减免粮食定购、农业税、国库券负担。县对华山、和春、草仔山、福田、坪水等五个贫困村政策上采取四条优惠措施;①征收农业税及生猪屠宰税所得款项,一律返还给村再生产。②向经商征收工商管理费时,按国家规定最低起点征收。③国营、集体向贫困村收购农、副、牧、水产品税时按七折优惠。④改变过去贷款“贷富不贷贫”的现象,对贫困村发展生产急需的贷款,优先解决,并在还款期限和利率方面给一定照顾。减免双扶户的义务工以及各种公益事业的费用。招收合同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双扶户”。据统计,这种利用经济手段和经济组织搞扶贫,已使全县扶贫户3119户,脱贫2441户,扶优485户,脱贫127户,脱贫率达扶贫75.1%,扶优26.2%。创办各种经济实体联合体22个,安置闲散劳力约200~300多人,年创产值及利润分别达百万元,贷出的资金已收回1.034万元,今后可逐年收回一部分,收回又贷出去,办成一项事业又开拓另一项事业,促进“双扶”资金的良性循环。目前报贫困户到县城讨救济的人大为减少,1988年仅发放救济款7.3万元,而到局里要求扶持发展生产人数却大增,改变昔日民政单纯的“救济部”为今日群众知心的后勤部,生产经营部和咨询服务部。
  在这里让我们介绍一些典型事例,藉以说明增强造血功能的双扶方针的正确:(1)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的扶贫经济实体。马坑乡下垅村陈金土于1986获得扶持款400元,购买黄母牛一头,经精心饲养,现发展繁殖8头,价值4000多元,可谓一本万利。近来又养了菜猪;又办起了一个碾米加工粉碎饲料厂,由原来的贫困户迈进了富裕户。良村乡扶优户黄万昌于1985年获得扶持款300元,发展花卉培育,他种上了名贵的五色茶花和其他花种,一年收入7500元,就此脱了贫。(2)是发展劳动密集型,永久型的种植业。马坑乡草仔山村山高水冷,因地制宜地连片种植烤烟,种香菇,效果显著。又如高安乡坪水村和新圩官畲村这两个畲族村利用双扶资金发展种植业:种柑桔18375棵、柚子2243棵、李子4840棵、龙眼500棵、橄榄60棵;荔枝1500棵、菠萝15000株、香蕉2500株、造杉松竹4550亩、1988年共收柑桔3.5万斤,数年之后则能大见成效。
  华安县改变扶贫资金的使用办法,使过去单纯发放救济款变为有偿使用双扶资金,进行经济开发,改变了年年救济,年年贫穷的现象,使死钱变活钱。群众富得快,国家民政事业也得到发展,党和人民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也得到了提高。本文为华安县民政局民政编写组所写的《民政志》第十章摘要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本资料分为经济概况、科技园地、文教撷英、人物春秋、游踪摘记、旧事稽补、古迹新探、政协之音、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万发
责任者
李清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