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印刷厂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86
颗粒名称: 华安县印刷厂简史
分类号: TQ422.1
页数: 6
页码: 65-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华安县印刷厂从私营小厂逐步发展成为邻近省市信任的印刷厂,以及在“文革”期间同舟共济渡过难关的经历。文章还提到了印刷厂在管理改革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企业管理和扩大再生产等。最后,文章总结了印刷厂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华安县 印刷业 管理改革

内容

一、辛勤创业
  在新兴山城华安县的近郊,虎头山的对面人工湖畔,登上一个无名的小丘陵,有两座三层大楼峙立在眼前。它们是华安县印刷厂的建筑物。一座是办公大楼和编排、机印、装订车间、一座是职工宿舍和顾客招待所。此外,背后还有一座家属宿舍,原来这厂的经营项目有零件、簿籍、书刊、年鉴、胶印、图版、商标等种,经营地域除了漳州九县一区外,还有厦门、泉州、龙岩、漳平、明溪等县、市,远至广东的汕头,可说是山窝里飞出了凤凰,名闻遐迩了。
  一个山县的印刷厂能够得到邻省和其他县市的信任是很不容易的。它的前身是一间小小的私营印刷业。
  华安县原是个山城,解放前直至解放后的1953年,仅有一间私营印刷业,由蔡文杰和蔡添欣兄弟两人经营。里面只有一台三号圆盘机和一副石版印,为学生和机关印装簿籍。1956年8月因公私合营,折价500元,建办了公私合营华安印刷厂。县工业科拨款10000元,添置了一台四开机、铅字、字架、字盘及办公用品,利用公房四间的楼房,面积80多平方米办了厂,首任厂长邢璧璠。全厂3个干部,8个工人,3个家属工。真是勤俭办厂,艰辛创业,却也有点简陋寒酸了。
  二、同舟共济度“文革”
  1958年9月,华安印刷厂和华安报社合并,改称“华安报社印刷厂,书记由报社总编辑袁绍孔兼任,厂长仍是邢璧璠,职工32人。主要业务是印零件和《华安报》,后改为《华安日报》。1959—1960年年产值由1958年的2.46万元增至8.42万元和6.4万元。1960年9月报社停办,印刷厂改名为“地方国营华安县印刷厂”。1962年3月调任吴茂真为厂长、副厂长陈清忠。在这期间,增加资金,添置一些设备,如切纸机,印刷机,圆盘机之类,扩大了生产能力,业务大有发展,1961—1967年,年产值最高达10.4万元。无何“文革”来临了,编制压缩,职工仅剩21人。厂里秩序不正常,生产情绪有所下降,是年年产值为8.1万元,亏损3.6千元。所幸波折不大,一蹶即起,1969—1970年逐渐回升,职工增至29人,年产值为12.67万元和15.15万元,年盈利2.1千元和3.7千元。1971年11月林明星任书记兼厂长,1976年8月增加副厂长李金山、副书记王碧霞。职工增至48人,1971—1980年产值直线上升,最高年产值达68万元,年盈1980利最高1980年达5.56万元。1979年还被省评为“大庆式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由1968年的0.24万元增至1980年的10.48万元,上缴利润1980年达4.5万元,产品由簿籍稿纸发展到书刊、年鉴、商标。
  华安县印刷厂以毫不惹眼的小厂,经历了全国经济频临崩溃,风急浪高的“文革”,却能安然渡过,并且大有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件奇迹。这一奇迹无疑是靠全厂职工和衷共济,力挽狂澜得来的。
  三、抓管理改革
  华安县印刷厂原在华安火车站西北侧,地点相当僻远。经过三十多年的惨淡经营,积累了一些资金,为求进一步发展,觉得非蜕换旧皮,不足以适应蓬勃的生机。于是筹划建厂迁厂。迁厂的事是1978年由县委副书记、分管工交的黄福周(嗣后任县政协第一、二、三届主席)拍板的,首先将旧厂拍卖给县建筑公司,得价3.2万元,全厂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人人争贡献,用厂节约的连年大修理、更改基金并向县建设银行贷款5.5万元,合计23.05万元,投资建厂。当年8月动工,1980年首季就落成了。同年4月试产,5月正式投产,先后投资共43.94万元。1983年3月厂长是王碧霞,书记、副厂长、工会主席仍是林明星、李金山、陈石头。职工75人。1981—1983年产值上升到64万元、65万元、65万元。年盈利6万元、3.87万元、6.1万元,上交利润1.62万元、3.4万元、1.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由15万元增至30.9万元。在企业无多的华安山县里,可算是铁中铮铮的了。
  1984年6月林王龙任厂长,7月洪碧琴、李金山任副厂长其他人事不变。
  为了进行改革,发展生产,厂里采取一些加强企业管理的措施:党员向党支部订《保证书》,职工向班组、车间、厂部订《岗位责任协约书》,把产值、利税、产品合格率等经济效益指标,以至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下达到每个职工,全面实行班组、工人承包责任制,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千斤重担众人挑。”
  在这一年里,努力扩大再生产,贷款4万元,自筹2.5千元,筹建凹印车间,购置401型卧飞印刷机和4式凹印机。年产值69万元,盈利7万元,上缴税利6.4万元。
  四、经营与竞争
  1985年12月洪碧琴任厂长,李金山、杨伟声任副厂长、欧阳宗任厂长助理、陈石头任副书记,职工100人。在这期间,厂里一手抓改革生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一手抓两个文明建设和“四有”教育。作法是:①整顿劳动组织,把生产业务、办公室及七个班组改为生产技术股、经销股、办公室和14个生产承包组的三级管理制,实行人员、任务、质量、消耗四定,出勤由95.3%提高到98.5%。②注意社会效益,坚持薄利多销;③实行承包,搞活企业;④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四有”教育。这年产值85万元,盈利8.3万元,资产净值32.9万元。被县评为“文明工厂。”1987年,市场上出现三个个体印刷厂的竞争局面,纸张提价,而广东销路堵塞,减销10万元,这些对华安县印刷厂都是沉重的压力。厂里积极采取措施,研究市场形势的变化;主要是:①讲究质量,降低物耗,捕捉信息,巩固老用户,扩大县外业务。②完善承包责任制,实行承包和岗位责任制,使定额计件工资报酬更平衡,合理和完善。③重视科技引进,选用了四开胶印机,并订购电脑排印系统,加快排版速度及数量。
  五、投标承包
  1988年7月26日,县举行华安县印刷厂首次投标承包大会,县委、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25人组成考评会,参加开会领导和职工一百多人,三个投标组进行竞争,杨伟声等三人中标,当场宣布杨伟声为厂长,后经党支部选举任书记,承包期一包四年。自1989年元月起至1992年12月止,产值年递增10%,基数为132万元。实现利润年递增10%,分别为10.5万元、11.5万元、14万元,上交利润每年4万元,资产增值额由44.44万元增至51.5万元,年递增5%,四年还技改贷款19万元。1988年8月林王龙、陈宝治任副厂长。厂部设生产经营部,三个车间设十个班组:电版、年鉴、铸字、铅印、装订、书刊、开版、图版、方箱、后勤等。工会副主席陈宝治兼,职工97人。技改项目:J4103四开胶印机,投资6万元;CTS电脑照排机,投资7万元。年产值115万元,税利20.0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7.8万元,到1989年止,全厂占地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厂房1700平方米,仓库125平方米,宿舍2400平方米,其他7.75平方米。
  六、发扬先进
  华安县印刷厂自1956年办厂以来,讫今三十四年,全体职工,兢兢业业,从事工作,著有成绩,无论集体和个人,屡屡得到省、市、县级有关机关的奖励,指不胜屈。俱有档案可查,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罗列。其中尤为突出的:1979年5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大庆式企业单位”,12月被地委宣传部评为“精湛的工艺及时的支持单位”;1980年9月被省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10月被县税务局评为“财政部税务总局《通知》工作先进单位”。11月厂印《统计资料·轻纺企业概况》被省轻工厅、省印刷协会评为优产品;1982年2月被地区轻工局评为“1981年度先进生产单位”;1987年8月,厂印《红军攻克漳州》、《龙溪地区年鉴》被地区轻工局及印刷技协会评为优产品及优质品,12月厂印《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被省印刷协会评为优质品。
  华安县印刷厂单位的得奖是多方面的,有“爱国卫生”、有“协助精神”、“职工教育先进”等等,不胜枚举。
  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今年该厂首次投标承包,全体职工劲头大起,订下了《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计划,有回顾,也有前瞻。对这计划,本人不拟作出预估。但不论何种企业,在获得初步成就以后,必须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热情招徕顾客,有时还要帮助顾客解决业务上的问题;同时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尽量减少印刷上的错误,更字改排,不厌其烦,力求正确美观·尤必须取法乎上,所出产品,可以和省内外同行的优质产品相媲美。凡是有心办好企业的人必须有此勇气。
  文中资料弓自《华安县印刷厂的工作报告》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本资料分为经济概况、科技园地、文教撷英、人物春秋、游踪摘记、旧事稽补、古迹新探、政协之音、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伟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