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茶叶生产琐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85
颗粒名称: 华安茶叶生产琐记
分类号: TS271
页数: 2
页码: 63-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唐朝至清初华丰、仙都、湖林等地区茶叶的生产、销售情况,以及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促进茶叶生产所采取的措施。重点介绍了本县茶叶公司的技术指导和税务部门的配合,以及种茶面积、年产、制茶工具的使用等情况。最后指出本县茶叶质量良好,为喜茶者所称,使用机械化制茶,提高了生产效率。
关键词: 华安县 茶叶生产 制茶工具

内容

唐朝至清初,本县华丰、仙都、湖林等地区盛产茶叶,远销南洋群岛,由于当时茶叶畅销,投机商人将“暗淡叶”(方言,系一种山树叶,形似茶叶)或其他杂叶搅拌茶叶出口。南洋群众习惯用茶,一为食用,二为洗身去污。已羼杂质的茶叶香气全无,苦涩难咽,而且用茶水洗澡,反而发痒生疹,因此在咸丰年间外商就不购华丰仙都等地茶叶了。茶叶滞销,茶园就随着荒芜下来。民国时,废弃的茶丘触目皆是。旧时茶馆亦悄然绝迹。
  建国后人民政府发动山区人民,开荒造林种茶果,以增加收入。1957年仙都税务所陈玉泉等二位干部为培植税源,在市后、大地、上苑等乡村配合当地区工作组、村干部就旧有茶园二十多亩,宣传发动整修,协助茶农培植茶苗,扩种乡茶面积。1958年杨坤太还将仙都茶苗带到漳州地区财政局举办的“发展多种经济展览”会上推荐。
  1962年,县人民政府以仙都突击种茶重点区,推动全县各村种植。几年来由于旧茶园整修扩种,茶叶生产的收入在生产队经济比重亦逐渐提高,1965年全县扩种面积大大提高,有的地区缺苗现象比较普遍,必须向外地购苗,例如半岭大队缺苗,高安税务所干部黄金对与当地大队干部邹成意到安溪县龙涓调苗枝20多斤,沙建税务所杨坤太配合沙建公社社办场干部郭甲木到仙都市后大队购进10万株茶苗解决官古社办场和上樟大队种茶用苗问题。
  由于干部与积极分子互相交流中确认种茶是多种经济开发中的一个好门路,很多大队形成了开荒种茶热潮,推动了沙建、下樟、上坪及日新、汰内、官古等大队。税务部门积极协助解决茶苗。1972年冬高安税务所抽出干部杨坤太配合专业人员邱志明、邹成意到安溪县西坪公社茶场定购15万株茶苗,1973年春调回种植。1976、1977年杨坤太又配合坪水大队钟伯如、半岭大队干部邹旺根前后二次往安溪县官桥,龙涓等公社茶场购进60万株茶苗,提供高安公社的坪水、西洋、高安、半岭、马坑等大队150亩茶园用苗。
  为了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本县茶叶公司聘请安溪县茶叶生产技木能手林清安、王坚守等六人分头到本县六个乡三个林场进行技木指导,茶叶公司又供应肥料、茶袋(生产用布)及购置制茶工具,每年茶叶公司还召开茶叶生产专业会议一次,商定收购计划任务,解决有关肥料分配、生产用具、技术交流和生产措施,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问题。
  1972年仙都地区首先应用半机械化制茶工具,次年各乡亦先后使用半机械制茶工具。
  本县的茶叶生产是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自育培苗艰苦奋斗中发展的,但也离不开茶叶公司的直接辅导和税务部门的宣传发动与调苗的配合才有今天。截至1985年,本县种茶面积有6745亩,年产4365担,按现市价值160余万元。除完成漳州中茶公司收购年任务1700担出口外,还有3605担供给内销本县用茶。
  本县种茶面积最宽者是梅占,其次是乌龙茶,名茶有观音与黄旦,茶叶质量良好,为喜茶者所称。
  本县制茶使用机械化,主要机械有电动杀青机、电力炒茶机、电力揉捻机。现仙都、中圳、先锋、大地、上苑、市后、招山、下林、高安等村及西陂、金山、利水三个林场制茶都使用上列机械。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本资料分为经济概况、科技园地、文教撷英、人物春秋、游踪摘记、旧事稽补、古迹新探、政协之音、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