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信心,深化改革,振兴华安茶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83
颗粒名称: 树立信心,深化改革,振兴华安茶业
分类号: TS272
页数: 6
页码: 57-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华安县茶叶生产的回顾与现状,包括乌龙茶的制茶工艺、历史沿革、对外贸易情况以及茶叶的品质特征。同时,还介绍了华安县茶叶生产的增长情况,包括不同时期茶叶种植面积、总产量、收购量等数据,并分析了茶叶生产的发展趋势。最后,文章强调了茶叶生产对华安县经济和出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华安县 茶叶生产 制茶工艺

内容

(一)茶叶生产的回顾与现状
  乌龙茶又称青茶。是我国六大茶类(红茶、绿茶、白茶、青茶、黑茶、黄茶)之一。为我国特种名茶。乌龙茶制茶工艺是我省安溪县茶农创造的。其法,采摘乌龙茶树的嫩梢二三叶为原料,鲜叶经过萎雕、摇青、炒揉和干燥等工序并综合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工艺特点,制成为半发酵的茶。成茶的品质特征:外形,条状紧结卷曲,呈青蒂绿腹红镶边,色泽油润,香气浓郁隽永,滋味醇厚回甘,叶底有红点显现。其成茶花色有铁观音(观音品种系由单采单制而成),色种〔用本山、毛蟹、黄棪(读若淡。现通用黄旦)、水仙、梅占、奇兰等品种制成〕、乌龙(用乌龙品种与当地菜茶制成,等级在色种之下)。其中铁观音为极品名茶。我县生产与加工的茶叶属于闽南乌龙茶类。
  我县的茶叶生产与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据《龙溪县志、土产篇》(稿本,未发表)记载,清乾隆癸酉十八年(公元1753年),珍山大坪人林启张在珍山(现湖林乡)、华丰设坊采制乌龙茶,由水路运至厦门及广东潮州转口出洋,运销苏门答腊、爪哇等地,故华丰得名“茶坊”。但因茶叶经营方式落后,生产技术长期停滞,茶叶质量大受影响;加上中国商人盘剥,封建政府税收、厘金苛重,茶叶生产失去世界市场竞争力,清光绪中叶茶叶出洋逐渐萎缩衰落。但五口通商后,直到光绪末年,40多年间茶叶外贸又回升,因而大大刺激了茶叶的生产,华安的茶庄也发展多家。珍山、华丰、义昭(现仙都乡)等地农民愈来愈多地开垦茶园,从事茶叶生产。茶叶采摘后,或就近卖给商贩,或运至县城卖给茶坊。
  建国后,茶叶生产稳步发展,增长较快。1957年全县唯有仙都一个乡有茶园302亩,年产茶1.4吨。六十年代茶叶种植面积从1108亩发展到3611亩,茶叶总产量从8.55吨增加到36.7吨。其中仙都乡总产27.9吨,占全县总产76.02%。七十年代的前8年(1971~1978)年茶叶种植面积从3587亩发展到6745亩,茶叶总产从38.3吨增加到152.49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一系列新的政策,更加快了发展速度。华安县革委会于1980年10月曾经批转(80)第251号文件《关于加速我县茶叶生产发展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从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给予茶业大力扶持,充分发挥山区种茶的自然优势。因此,到1989年底止,全县茶叶面积达11274亩,茶叶产量达197.72吨,茶叶收购量达78吨,分别比建国初期(1957年)增长了37.3倍、79.7倍和77倍(其中1988年比1978年茶叶面积增加5962亩,茶叶产量增加124.5吨,茶叶收购量增加9.1吨),分别增长88.4%、81.6%和9.3%。十年平均递增8.8%、8.2%和0.9%,茶园面积、总产与收购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总之,十年改革,我县茶叶生产从1980年以来,连续十年丰收,产量逐年增长,购销两旺,市场繁荣,出口增加,出现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好势头,开创了茶叶全面发展的新局面。茶叶生产为繁荣我县经济和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县各地呈现了“茶园遍各地,茶香飘千里”的新景象。
  茶叶是我县山区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我县的传统特产和重要出口拳头商品之一。目前茶叶生产遍及十个乡(镇)的75个村与6个国营农林场;其中村办茶场75个,其茶园面积占全县总数的53.5%,是目前我县茶叶生产的主产地。全县建有初制厂98座,配备初级机械490台(架)。年产茶叶二百吨左右(平均亩产20.2公斤),可为茶农增加近160万元的收入。茶叶主产区的仙都乡(共5700户,25400人),1989年茶园面积达4393亩(其中投产茶园4019亩)茶叶总产量达85.8吨(平均亩产22.4公斤),其面积与总产分别占全县总数的38.9%与78.8%,达到户均茶园0.77亩,人均产茶3.38公斤(收入27.04元)。目前全县年产100——676担茶叶的茶场共有13个(其中村场9个、国营农林场3个)即汰口农场(676担),仙都村(210担)、中圳村(206担)、先锋林(200担)、市后村(200担)、大地村(180担)、上苑村(160担)、云山村(140担)、送坑村(120担)、草坂村(110担)、金山林场(110担)、下林村(100担)、西陂林场(100担)。这13茶场的茶园总面积4192亩、总产量125.6吨,其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县总数的37.2%与63.5%,是目前我县茶叶生产的骨干基地。
  我县茶叶生产的发展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新茶园的发展与低产茶园改造同时进行。全县大力扩种茶园是1980~1893年的四年期间,共发展新标准茶园6532亩,比1979年(7668亩)增长85.2%,平均年递增率达21.3%;;同时改造低产茶园二千亩,从过去广种薄收转向讲究质量提高效益,注意发挥区域优势,使我县茶园布局和结构渐趋合理。茶园素质有显著提高,国营汰口农场1989年投产茶园405亩,总产达33.8吨,平均亩产83.45公斤,茶叶单产跃居全县前茅。
  2、茶叶加工已由过去手工作坊发展为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包括动力摇青机、动力炒青机,机动揉茶机、自动烘干机等)。
  3、积极推广扩大本山、黄旦、毛蟹、铁观音等高档良种茶树的种植面积,逐步缩小梅占等低档品种的种植面积。
  (二)发展我县茶叶的优势与潜力
  我县山地面积多,劳力资源丰富,宜茶区域广阔,而且闽南乌龙茶是我国出口东南亚的传统特种名茶的拳头商品。只有改进制茶加工技术,努力提高茶质,增加高档(级位)茶叶的比重,其成茶在国际销售市场广阔,竞争力强。这是很大的优势与潜力,必须充分利用,发掘。
  不过,我县茶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交通不便,文化技术比较落后,生产水平较低。1989年底我县投产茶园的平均亩产仅20.19公斤,大大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茶树品种较混杂,良种繁育推广缓慢,在新旧体制交替变化中,因缺乏配套措施,出现了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加上生产资料上涨,茶叶成本上升,导致茶园后劲不足,而有茶叶质量欠佳,茶价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等现象发生,近年来茶园改种果树或抛荒委诸榛莽亦数见不鲜,茶园面积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全县茶园种植面积,已由1983年的14200亩降为1989年底的11274亩,近六年期间共减少茶园2926亩,下降20.6%。对这现象的发生,不可轻视不顾。
  (三)发展华安茶叶生产的必要措施
  1、合理布局,进一步调整茶园结构,提高茶素质。茶园是茶叶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必须首先加强茶园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先开发、扩大以本山、黄旦、毛蟹、铁观音等良种为主的山区、半山区的宜茶丘陵荒地。因地制宜,连片集中,进一步突出茶叶区域优势。开发利用山区资源,要与养护治理相结合,坚持开荒、建园和管理并重,山、水、林、茶、路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以建成生态茶园和生态茶区为目标。坚持以“四改”(改树、改园、改土、改采管)为中心的改造低产(旧)茶园,对土地条件差,零星分散,产低质差的茶园,要坚决退耕还林(果)或还牧。对现有茶园,要在改进传统技术的同时扩大现代化技术,因地制宜,认真总结各地适用的单项技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合理综合,分别发展高产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建立高产优质茶园的综合技术规范。在加强茶园建设中,要立足治本,扭转茶园不施肥或少施肥和忽视有机肥的倾向。应广辟肥源,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使用技术,提倡茶园合理间种覆荫树、豆类、绿肥等,以保持水土,增加地力,不断扩大高产优质茶园的比重,以获得更长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加快良种发展步伐,逐步实现茶树良种区域化。茶树良种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物质基础。要重点繁殖、推广以本山、黄旦、铁观音为主的良种。良种繁育要以扦插育苗的无性繁殖为主。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实行良种良价、优等优价和对良种基地必要的经济扶持,以加速茶树良种化的进程。
  3、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先进机器和技术推行初制、精制联合加工和深加工,努力提高茶叶品质和产值。根据国内外茶叶产销发展趋势和我省闽南乌龙茶被列为国家出口商品的要求,合理安排茶叶生产和加工布局。大力开发和发展国际市场,有竞争的名、特、优茶产品,分别制定技术规范,组织批量生产,形成拳头出口商品。要研制开发简便、快速、卫生、有益健康的乌龙茶小包装等,搞好深加工。同时制定茶叶产品的加工技术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对样评茶,按质论价”,建立严格验收制度和出厂检验制度。研究改进茶叶分级、包装、贮藏,保质等技术,以实现加工增值,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作者 李澄清系华安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农艺师。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本资料分为经济概况、科技园地、文教撷英、人物春秋、游踪摘记、旧事稽补、古迹新探、政协之音、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澄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