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乡镇企业四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77
颗粒名称: 华安县乡镇企业四十年
分类号: F276.3
页数: 9
页码: 15-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以我县的乡镇企业为例,阐述了其创业历程和贡献,包括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步伐、扶助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力、支援大工业生产、加快农村工业化、活跃城乡经济等。文章最后指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取得了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有益于广大农村、城市以至于国家。
关键词: 华安县 工业生产 城乡经济

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处在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农村改革不但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得到出乎预料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真是异军突起。”
  这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县的乡镇企业也在这形势下应运而兴了。
  一、创业历程,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我县地处山区,旧时代,生产落后,广大农村群众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商品市场很不发达。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把农村中一些能工巧匠和具有专业特长的农民组织起来,兴办了碾米、榨油、制糖、制茶、香末、铁业、竹木藤棕草编织、土纸和水上运输等生产合作社和小组。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大办农机修造厂,开发“万宝山”,把农村手工业社划归人民公社管理,成为社队企业的骨干。这年全县社队企业计291个,总收入70.97万元,从业人员3269人,上交税金1.06万元,实现利润4万元。尽管这些手工业数量很少,基础薄弱,但它毕竟是我县乡镇企业的雏形,具有茁壮生长的潜力。
  (2)曲折阶段
  我县乡镇企业在1958—1971年,整整二十年是在困难中度过的。其间经历了三年暂时困难和十年动乱两个时期。我县乡镇企业零星分散发展缓慢。1977年全县社队企业210个,总收入223.48万元,从业人员3481人,上交税金385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二十年间,总收入才增长214.89%,上交税金增长253.21%,利润增长200%,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只有6.29%。
  (3)起步发展,开拓前进阶段
  1978—1988年是我县乡镇企业起步发展,开拓前进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给乡镇企业带来了生机旺盛的春天。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乡镇企业,把它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至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676万元,比1977年的54.9万元,翻5.61番,流动资金541万元,比1977年的447万元翻了3.6番;企业数增长343.64%,总收入增长4.51番;年平均递增36.7%;上交税金增长5.69番;实现利润增长3.72番。1978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上百万元的只有仙都乡,到1988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超千万元的有丰山、沙建两乡;五百万元以上的有华崶镇、仙都乡;百万元以上的村有草坂、中圳,年产值上四百万元的企业有丰山食品厂,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沙建养鳗场、沙建轧钢厂、丰山草酸厂和丰山果蔬脱水厂。
  二、贡献突出,效应广大
  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但取得了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有益于广大农村、城市以至于国家。现就我县的情况来作具体说明:
  (1)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步伐
  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4226万元,占社会总产值30.54%,分别比1958年和1977年的比重增长28.31%和27.66%;乡镇企业总收入5087万元,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1977年的17.1%上升到1988年的37.6%,比1977年增长19.9%。从发展速度看,1978年至198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4.1%,农业产值平均递增8.4%,而乡镇企业产值则年平均递增40.4%,足见乡镇企业产值增长速度之大。
  (2)扶助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
  1978年至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从利润中拨出403.98万元,用于农田基本建设,购置农机具等;乡镇企业生产的中小农机具,1958年只有1.2万件,1977年为1.8万件,1988年则达5.3万件,比1958年、1977年分别翻2.14番和1.58番。
  (3)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力,增加经济效益
  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1339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77年的7.15%上升到20.95%,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开辟一条新路。
  (4)支援大工业生产,加快农村工业化
  1988年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2108.24万元,占县属工业总产值的45.14%。乡镇企业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占全县同行业的比重是:小水电发电量2234万度,占48.49度%。还生产黄皮板179吨、电石580吨、耐火材料制品25吨,改制钢材626吨、钨矿石66吨、铁矿石300吨、草酸78吨等许多产品,填补了我县工业空白,为县内外工业生产提供原辅材料和能源。
  (5)供应社会大量商品,活跃城乡经济
  乡镇企业每年生产大批农副产品供应市场。仅1988年就加工水果317吨、大米28716吨、红糖185吨、面粉1554吨、植物油6吨、精制茶30吨、罐头食品580吨、水产品20吨、竹藤棕草制品16.5万件,大批猪、禽、蛋、奶等农副产品,丰富了市场商品供应和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
  (6)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经济状况
  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2.7元,其中乡镇企业纯收入76.95元,占15.01%,比1977年的3.58元增加了73.07元。
  (7)推动农村科技进步,树立科技致富新观念
  乡镇企业生产香菇、木耳采用袋栽新技术,改变了过去伐木种菇、种木耳的传统方法,避免浪费林木,水土流失。仅1988年全县约生产香菇、木耳50吨,就节约了近一千立方米的木材。
  (8)开辟新财源,增加国家税收
  1978年以来,我县乡镇企业上缴国家的税金逐年增加,仅1988年,上缴税金200.94万元,比1958年翻7.56番,比1977年翻5.69番,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财源。
  (9)外向型经济新突破,为国家争创外汇
  1987年以来,我县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从零突破,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仅1988年出口交货总值达373万元,占全县的61.11%,成为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10)促进新型农村和精神文明建设
  1978年以来,全县乡镇企业从实现的利润中用于小集镇和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201.9万元,兴建了工厂、学校、商店、医疗单位和影剧院等文娱场所以及架设电网、修建公路、桥梁、自来水等公共设施,以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改革之路,稳步前进三中全会以来,我县乡镇企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乡镇企业的道路。
  (一)改革自然经济模式,拓展乡镇企业领域
  (1)独具特色,创新创优
  根据我县资源条件和市场需要,努力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特、优、稀、新”优良产品,藉以提高竞争能力。例如丰山乡1987年创建了全省第一家由乡镇企业兴办的潭口铁路转运站;兴办了全省规模最大、设备先进、年生产能力可达1300吨、质量达国际的草酸厂;华崶镇、沙建乡和仙都乡于1985年相继建成投产的电石厂、轧钢厂和耐火纤维制品厂,都是全市乡镇独一无二的企业,产品畅销省内外。湖林乡于1988年新办的胶合板厂,也是全市乡办胶合板的独家企业;良村乡于1989年春创办了全市第一家生产出口木漆碗的华安工艺厂,年产能力可达15000打。
  (2)利用山地资源,发展种植业
  截至1988年全县乡(镇)、村办林场,面积15.06万亩,蓄材量达22万立方米,年生长量7.5万立方米,年提供木材量5.5万立方米;果场面积4129亩,年产量317吨;茶场面积7856亩,年产197吨。创农业总产值677万元。
  (3)利用水力资源,发展小水电
  截至1988年,全县已建成乡(镇)、村小水电站83处,装机99台,容量9440瓩,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提供充裕的能源。
  (4)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温水养鳗和淡水养鱼等养殖业
  沙建乡1987年建立了全市面积最大养鳗出口创汇基地;丰山乡和华崶镇已建成淡水鱼基地近800亩,年产淡水鱼20吨。
  (5)利用农产品资源,发展食品、饲料工业
  全县有食品加工、饲料、榨糖、碾米、榨油等企业50个,年产值达486万元。
  (6)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木材加工业
  全县有木材加工企业15家,进行木材综合利用,提高多层次增值。年产值169万元。
  (7)利用劳力资源,发展劳力密集型企业
  仙都乡人多地少,乡民利用邻近地区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先后办起了8个瓷器厂,生产日用陶瓷和工业陶瓷,年收入16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每年人均增收12.41元。
  (8)利用矿产资源,发展钨、石墨、砂石等矿产品和建材工业
  全县这类企业有27个,年产值162万元。
  (9)利用城郊和工矿所在地,发展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等三产业
  全县这类企业有704个,对支援工农业生产,方便群众生活起了很大作用。年收入1646万元。
  以上利用当地各种条件,发展乡镇企业,都遵循邓小平同志“摸石子走路”的指示,健康地稳步前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改革单一的经济结构,实行多种形式办企业
  我县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抓好巩固发展乡、村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动农民集资办联户和个体企业,形成乡(镇)办、村办、联户、个体四种形式。至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291个,其中乡(镇)办79个、村办244个、联户45个、个体923个。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全县1988年总收入5087万元中,乡(镇)、村办2591万元,占50.93%,联户、个体2496万元,占49.07%,基本上平分秋色,并驾齐驱。
  (三)改革旧体制,实行“一包三改”
  我县根据中共中央(1983)一号文件精神,省府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搞好农村经济的十条规定》,实行“一包三改”。“一包”即生产经营实行承包;“三改”即a)改“官办”为“民办”,厂长(经理)改委派制为聘任制;b)改“企业吃乡、村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为企业上交乡、村利润,职工劳动工资实行联产计酬、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等办法;c)改固定工为招聘合同工。至1988年底,全县乡、村企业323个都实行了“一包三改”。
  承包责任制、企业利润分配、企业人员个人劳动报酬,都有多种形式,在中央和省府文件规定下,按照当时当地实际情况由各方协调订成,不烦缕述。
  乡镇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使懂业务、善经营的“明白人”有了用武之地;而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则可以克服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弊病。这种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做到国家、集体、企业、个人都有利。
  (四)改革封闭式经济,积极开展外引内联
  我县乡镇企业存在资金短少、技术落后、人才缺乏,信息不灵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必先改变封闭式的小农经济,打破区域、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利用外部的力量,改善内部条件,以便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1)引导企业从内向型转为外向型。1987年我县基本上还没有一家出口创汇的乡镇企业。1988年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实现零的突破,出口交货总值达373万元。至1989年上半年,出口创汇企业6家,出口交货总值又增加390.1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16.8万元增长234%。沙建乡养鳗场自1987年建成投产后,已出口成品鳗约120吨,交货总值达500万元;丰山乡以杨进财等人联合创办的,被省外贸确定为脱水蔬菜出口定点厂,产品行销美国、日木、西德等国际市场。
  (2)对内联营,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界限的纵向、横向联合,促进联营各方的资金、技术、设备、资源、人才、劳力、土地等生产因素的结合。至1988年,全县已有20多家实体建立了横向联合。仅经济联合一项,就引进外地资金近400万元。丰山乡1988年新上的草酸厂和机砖厂,采取与省、市国营企业、乡、村集体企业和农民集资形式,进行企业间参股、以劳带资和预收货款等办法,吸取资金100多万元,沙建养鳗场与厦门丸三水产有限公司搞经济联合,由对方提供鳗鱼苗和饲料,替代解决了流动资金200万元;良村乡的华安县工艺厂与仙游县联合创办生产出口木漆碗,填补了我市产品空白;湖林乡新办的胶合板厂与鹰潭木材防腐厂等三家企业联营,引进外地资金14万元。
  (五)改革落后的生产手段,注重依靠科技进步
  我县乡镇企业还引进外地管理、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几年来,全县共引进近50名管理、技术人员和20多个技术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还与国营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经济、技术横向联合,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全县已有20多家企业建立了这种关系。丰山乡食品厂与省亚热带果花技术开发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由公司提供糖水龙眼、荔枝、波罗和盐水蘑菇、清水笋等罐头加工技术,产品达到国际规定标准,曾获得全市乡镇企业产品质量评比第三名。该厂在1988年的产值达400多万元。
  (六)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人才,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
  我县为发展乡镇企业,采取多形式、多渠道来搞好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其主要形式有四:
  ①推荐、选送100多名管理人员和职工到大专院校和中央、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深造;
  ②县主管局与县委党校、县经委、科委、科协、财政局和城关职业中学等部门联办各类培训班和企业管理专业班,培养300多名乡镇企业骨千;
  ③各乡(镇)经委配合成人教育办和企业自己办学,对各类管理、技术人员以及职工上岗前培训达500多人。
  ④做好乡镇企业会计合格考试、考核、审批工作。全县已有114名乡镇企业财务人员取得会计合格证书。
  四、发展前景,大有可为
  我县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尤以林、电、水、矿为最。其中宜林山地有146万亩,待开发利用的荒山达32.8万亩;水能资源蕴藏量36.85万瓩,可建电站156处;目前发现的钨、铁、锡、高岭土、石墨、稀土等40处;可利用发展的地热资源7处;亚热带名优水果多种,有列入世界名柚的坪山柚和文旦柚,以及久负盛名的芦柑等。乡镇企业已初具规模,拥有固定资产2676万元;劳动大军1.31万人,为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上述种种优势都是我县发展乡镇企业的有利条件。
  今后,我县乡镇企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精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认真搞好“整、治、改”,把我县乡镇企业推向新的阶段。
  1989年9月28日
  因篇幅关系,本刊对原稿有删节。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本资料分为经济概况、科技园地、文教撷英、人物春秋、游踪摘记、旧事稽补、古迹新探、政协之音、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