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林、电、路建设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75
颗粒名称: 华安林、电、路建设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13
页码: 1-13
摘要: 该文主要讲述了华安县在经济发展上的历程和现状,以及针对该县的特殊情况提出的经济发展决策。华安县在解放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方,农业结构不合理,林业发展缓慢。在解放后,虽然经济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安县开始大力发展林业,并辅之果茶竹等山地经济作物,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 华安县 经济发展 农业结构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象化雨春风,融开了多年以来经济工作的封冻局面,开创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万象更新,百业待兴,千头万绪,路在何方?几年来,我县历届党委和政府根据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本县县情出发,立足现状,把握优势,克服薄弱环节,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华安县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决策
  华安地处闽南三角开放区与内地接壤的边缘地带,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小县。全县辖九乡一镇七场九十一村,面积1315平方公里,总人口15.27万人,人口密度为116人/平方公里。华安1928年始置县治,解放前,这里穷乡僻壤,匪患不断,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到194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仅384万元,人均69.81元,工农业总产值866万元,人均157.45元,其中工业产值仅5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2%,农业经济只靠畸形的粮食总产20536.6吨,人均0.37吨。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华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穷致富,经济和社会面貌有了改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自然因素的制约,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经济发展仍很缓慢,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窘境。1978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034万元,人均217.7元,工农业总产值4481万元,人均321.58元,其中农业产值1784万元,工农业产值比重为39.8∶60.2,粮食总产量为51831.3吨,由于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粮食仍为0.37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5元。
  自1949——1978年的三十年间,经济格局难以拓开,工业发展缓慢,农业徘徊不前,究其原因是不能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主要是:
  一、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抑制了林业潜在优势的发挥,致使农业走不出畸形发展的死胡同。华安属南亚热带气候,自古有“夏来不知暑至,常年坐看花生”的美誉,夏无醋暑,冬无霜雪,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左右,无霜期357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境内群山连绵,重峦迭嶂,九龙江一水中流,全县四大高山,三大谷盆地,两条濒江带和一个潭外丘陵台地,使地貌随九龙江流势呈梯级状态,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典型的丘陵河谷地带,使山垅土地肥沃,理化性质好,加上温和的气候,充足的日照,充沛的雨量,为林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土地面积197万亩,其中山地就有175.33万亩,占89%,人均拥有山地12.9亩。然而,这一优势却一直没有得到发挥。解放前,华安农业的结构基本上以种植粮食为主体,种植业的产值在农业产值中占85.26%,其他四业仅占14.74%,而作为潜在优势的林业,仅占农业产值的0.2%。解放后,虽然农业结构逐年进行了调整,但林牧副渔特别是林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一直不能显示出其重要地位来,到1978年,种植业产值177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而林业产值只有138万元,占农业产值5.1%,三十年间才提高了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16个百分点。农业搞单打一的经营,光抓一分田,丢了九分山,从解放初期到1973年,全县造林72万亩(含机播),保存面积仅17万亩,成活率占23.6%,且原始森林砍伐过量,特别遭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折腾,许多宜林山地变成了“秃头山”、“臭头山”,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使农田旱涝频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只有从县情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大念“山”字经,开发荒山,发展山地经济,才能改变山区贫穷的困境。群众从切身的体会中得出“华安要脱贫,发展茶果林”。因此,大力发展林业,辅之果茶竹等山地经济作物,是发展农业经济,又是德荫子孙后代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电力资源开发缓慢,扼制了工业生产的发展,致使脆弱的工业基础得不到增强。解放前,华安的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建国前唯有一家水力带动的碾米厂。解放后虽然有所发展,但基础差,起步晚,交通阻隔,人才匮乏,财政收入有限,工业建设只限于小打小闹,无法进行规模建设。至1978年,全县工业产值178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9.8%,在工业产值中,轻重比重为67.7∶32.3,民集体的比重为78.5∶21.5,全县人均工业产值仅128元。作为华安优势的水能电力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全县虽已建成92个小水电站,但装机仅4408瓩,且布点分散,难于联网,只能供照明和代替农村一些胼手胝足的体力劳动,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除了其他的制约因素外,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华安境内水力资源丰富,九龙江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河道弯曲异常,河床宽狭深浅不一,滩多水急,落差大,水量丰富。此外有十七条中小溪流,其中流程20公里以上的有七条。全县水系总长324.5公里,集雨面积1732平方公里,可利用的天然落差2524米,江河川溪年径流量74.4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85万瓩,可开发水能资源156处,装机容量13.36万瓩,占理论蕴藏量的36.3%,相应年发电量可达6.57亿瓩时。充分利用优势的水力资源,发展农村小水电,既可解决广大农户的照明用电,又能促进工业的发展,首先可以解决当前工业生产中能源不足的燃眉之急;其次,相对低廉的水电电价可以弥补工业生产中诸如交通远距等不利因素,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再次,富余的电能可以促进新上一些高耗能、高效益的化工、冶铸等工业项目,把丰富的水能资源附载于产品上卖出去;此外,分散的电源点有利于分散的乡村企业的发展。所以,要改变工业基础落后的面貌,必须先抓电力资源的开发,以电力为“先行官”,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
  三、落后的交通状况,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贫穷的山区经济无法腾飞。华安是一个山区小邑,处漳州、泉州、龙岩三个地市的结合部,地域偏远,群山阻隔,解放前,交通十分不便,境内没有一条通往乡村的大路,有的只是羊肠小径,崎岖难行。运输工具也极为简陋,水路溪船上滩还要拉纤,陆路唯有山轿供客代步。九龙江畔尚可假舟楫之便,内地山区只能肩挑手提翻山越岭。解放后,于1955年才建设了从城关经新圩到仙都乡的第一条断头公路。1956年12月鹰厦铁路全线通车,该线由北而南贯穿县境,长89公里,沿线设六个站二个停靠点,这使华安的交通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公路交通依然很不通畅,先后修建的简陋公路多为断头路,绝大多数的行政村不能通车。至1978年,县内公路里程仅有318公里,载重汽车仅48辆/110吨位,内河航运92公里,木帆船137艘/1411吨位,且公路均为等外路和乡村便道,坡陡弯急,路面狭窄,特别一遇雨季,溜方塌方严重,常常交通梗阻,极大地妨碍了工农业生产,限制了全县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首先要解决,公路交通作为经济建设发展的动脉,亟待改善,要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方向发展,要使货畅其流,除了充分利用铁路运输的优势外,还必须着手改善公路交通设施,才能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
  遵照党的实事求是的路线,我们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了解华安的过去,充分认识华安的现状,从具体的县情出发,认真总结华安三十年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构思——华安要致富,抓好林、电、路。
  实施与效果
  根据发展林、电、路的经济发展战略,十年来,历届的党委和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认真组织实施。我们以林业为“龙头”,大力开发山地资源;以电力为“先行官”,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以交通为“动脉”,促进商品经济的流通。在实施的过程中,战略思想日趋明确,实施措施日臻完善。在林、电、路发展的基础上,全县的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加强。
  林——为了加快林业生产发展的步伐,我们采取了“以国营林场为核心,办好基地搞示范,以“乡村群众为基础,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大规模向山进军。首先,我们利用国营林场在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抓好国营林场的示范作用。我县有四个国营林场,大都创办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林业生产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林业经济效益比较显著。例如国营金山林场,该场建于1958年,全场现有经营面积5.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5.4万亩,有林地4.7万亩,人工林3.4万亩,天然林1.03万亩,木材年生长量3.72万m3。三十一年来,国家对该场投资累计512.67万元。目前该场拥有森林蓄积量42.9万立方米,折合林价总值1691.56万元,是国家投资的3.3倍,按现行价折算,现有活立木总价值为1.4亿元,是国家投资的27倍。我们以国营林场为示范,抓典型带路,四个国营林场沿“一江”(九龙江)“两线”(漳州——华安,华安——安溪公路沿线)办起了林业基地,其中以杉木为主,万亩以上的用材林18片,以油茶、水果为主,三千亩以上的经济林5片。国营林场的示范作用带动了乡村两级集体林业的发展。我们在乡村林场健全完善了生产责任制,例如实行“专业管理,四定一奖”,“定额计工,工值累进”,“统种分管,收益分成”等办法,使责、权、利紧密结合。同时还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如分阶段实施扶持,育苗阶段实行“钱粮挂钩,按质论价,分等补贴,苗木包销”,整地阶段实行“按面积、质量发放补助款”,之后又实行造林补助改为贷款贴息的办法,调动了各级造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乡村把发展林场作为巩固集体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巩固旧有林地,抚育中幼林,扩大营林面积,加强山林管理”,促进林业发展。与此同时,为调动千家万户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我们进一步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限期绿化,实行“户种户管,利益分成”,颁发林权证,确保谁种谁管谁受益。近年来,出现了家家造林,户户植树的群众性造林热潮,涌现了268个造林联合体和17个造林千亩以上的包山大户,全县范围内出现了国营、乡、村、联合体、个体五个轮子一齐转动的好势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间,全县共营造人工林50万亩,是建国以来前30年造林保留面积的一倍多。目前,全县四个国营林场经营22.3万亩的林地;乡、村集体林场98个,经营林地85.77万亩,基本实现了乡乡村村有林果场;联合体和个体造林面积15.68万亩。至1989年底,全县林业用地154万亩,占土地面积77.4%,有林地123.8万亩,占林业用地80.41%,其中人工林67.67万亩,天然林46.9万亩,灌木林及疏林地9.2万亩。森林覆盖率62.9%,林木蓄积量275万m3,年生长量20万m3,木材生长率8.3%。随着一些林木相继进入主伐期和间伐期,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实践证明,凡是林业生产搞得好的乡村,其集体经济实力就增强,农村政权就比较巩固,各项工作就开展得比较顺利,集体福利事业就比较发达。几年来,各乡村以林办电、以林建校、以林养路、以林办各种公益事业的典型事例层出不穷。林业生产还带动了各种开发性的生产的发展。至1989年底,我们发展了饮誉中外的坪山柚、文旦柚和芦柑5万余亩,香蕉、橄榄、桃、李等水果也大面积种植,发展了毛竹、绿竹、麻竹5万亩;发展了以铁观音、黄旦等优质品种为主的茶叶1.3万亩,山区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逐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果、茶等经济作物上山,又保证了粮食种植面积。如今,华安人民把林业称为“绿色银行”、“绿色宝藏”、“致富的源泉”,事实雄辩地证明,发展林业生产是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电——近十年来,我们以“开发水力资源,解决能源问题,促进工业生产”为目标,组织县、乡、村、村民小组四级大办农村小水电,取得显著的效果。十年中共新建水电站46座(报废1978年前建的小水电站49座),至1988年底,全县共有电站90座(含华安水力发电厂),发电机113台,总装机容量74730千瓦,其中华安水力发电厂装机4台,容量6万千瓦,乡、村小水电109台,装机容量14730千瓦,全县装机容量比1978年增强70322千瓦,其巾乡村小水电增加10322千瓦;发电量达43517万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加42346万千瓦小时,其中乡村小水电发电量4606万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加3435万千瓦小时。目前,华安水力发电厂已成为闽西南主要骨干电站,电源全部输送漳州、厦门等地,该厂投资8300万元,自1979年发电投产以来,累计发电34.9亿千瓦小时,产值1.77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4亿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1.7倍。星罗棋布的乡村小水电,所发电量供本县用电已略有盈余,全县九乡一镇九十一个行政村已全部通电,乡村通电率100%,通电户数32750户,占全县户数的99.3%,人均用电量达299.4千瓦小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173千瓦小时,用比较低廉的电价保证了乡村的生产、生活用电,改变了乡村的面貌。在优惠保证城乡居民用电的前提下,1988年,小水电电力企业产值276.5万元,利润92.5万元,税金26.6万元,提供“以电养电”资金20万元。近年来,在电力开发期间,水电收入全部用于“以电养电”,便于供电设施的改善和电站的更新改造,并积攒资金进行新电站的开发。
  电为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先行官”,电力的开发,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华安的工业生产从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起步。至1988年,全县共有冶金、电力、机械、化工、森工、建材、食品、造纸、印刷、家具等工业企业67个,近几年新增工业产值5000万元。鉴于华安工业基础差,技术力量薄弱、发展“高、精、尖”的工业生产目前还有困难,但电力的优势,给我们提供了向“稀、优、偏”方向发展的可能,近年来我们开发一些高耗能、高效益的产品,新上硅铁、生铁、铸钢、轧钢等冶铸项目和电石、草酸、仲钨酸铵、蓝钨等化工项目,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效益明显提高。国家、集体、个人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投工投劳建立起来的分布全县各地的电站,不仅保证了广大农村的生活用电,而且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乡村农民集资办工厂,发展乡镇企业,搞加工,加速了农副产品就地转化,促进了种养业的发展。至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1291个,近年新增产值4742万元,从业人员1.2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5%。电力的开发,促进了乡村企业的发展,乡村企业对用电的需求,又促进了对电力的开发。电力的开发,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家用电器已相当普遍地进入了山村,近年来,我县新建三座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和24座电视差转台,使电视的复盖面遍及全县,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路——道路是生产发展的动脉,交通是经济腾飞的翅膀。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交通事业日渐显示出其重要地位来。一些地区的落后和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地域远僻,交通阻塞,资源得不到开发造成的。交通能使地域距离缩短,信息传递畅达、商品流通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华安被列为对外开放县份之后,我们把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作为发展经济、振兴华安的重要工作来抓。尽管地方财力有限,我们采取走群众路线的办法,把群众作为乡村道路建设的投资主体,各乡村按照民办公助,多方集资,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则,开拓乡村道路,改变交通现状。十年间,全县筹集资金1200多万元,新修公路18条,128公里,简易公路30条216公里,修建桥梁55座,总长3752公尺,全县91个行政村已有83个村通车,通车率达88%。此外还在崇山峻岭之中修建了许多乡村便道,连接零散的村落。如今,海拔千米以上的行政村和远僻的畲村也结束了过去肩挑手提,跋涉崇岭的历史。内河航运也有了新的改善,九龙江河道航运浚通75公里,目前,公路交通可以由东、由南两个方向通往漳州、厦门、泉州,内河航运亦可沿九龙江通漳州、石码等地。在努力发展公路、水路交通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鹰厦铁路在本县设立六个车站的作用,并同漳州汽车运输公司联营在潭口火车站建成铁路货运中转站,不但把本县的公路水路交通同铁路交通连接起来,同时还吸引广东潮汕地区的货物在这里中转。
  随着去年长途自动电话的开通,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现在,交通工具也与日俱增,到1988年,载重汽车为303辆/1605吨位,比1978年增加255辆/1495吨位,机动船133艘,此外,尚有各种运输车辆180多辆,小汽车106部,各种拖拉机672部,三轮摩托57部,两轮摩托772部,山区交通落后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面貌的变化,交通状况的改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山区资源的经济效益。丰山乡虽与漳州市区毗连,但九龙江天然阻隔,出入必须远道绕行或涉江过渡。1985年集资200万元(其中村民集资50万元)修建了一座长412米,宽9米的公路大桥,并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修通了全乡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使其地理优势得到发挥。该乡近年兴办了年产2000吨的草酸厂、年产500吨的罐头厂、日产4万块的机砖厂及蔬菜脱水厂等,年增工业产值千万元。特别是同漳州汽乍运输公司联办了全省第一家铁路货运中转站后,不但解决了工业原料的运输问题,还解决了农副产品的外调困难,每年运出本乡生产的香蕉、柑桔、柚子、西瓜、荔枝等农副产品6000多吨,产品远销东北三省,新疆、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许多水果运输专业户。现在全乡的农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湖林乡地处北部山区,人口稀少,村落分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十年来,各级集资,华侨捐资,筹集近百万元,群众投工投劳6万工日,共修道路108公里,改变了交通貌,解决了山区村民的跋涉之苦,村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又如沙建乡的沙溪尾村,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极不方便,其人均耕地2亩多,林竹资源丰富的优势一直得不到发挥,群众集资投劳,民办公助,修了12公里的乡村大道之后资源得到开发,资源效益和农副产品效益显著提高。在林业资源开发中,他们以林养路、以林建校(投资10万元建了钢筋混凝土的校舍)、以林养电(投资24万元兴建了装机120瓩的水电站),林、电、路的发展,使该村群众生活日益富裕,近年来该村户均卖余粮6000斤以上,户均卖柑桔等水果千斤以上,绝大多数农户开山造林种果,家庭实现了“电器化”。为了搞好以林养林,最近该村又与国营林场联营兴办3000亩的林场。有了典型引路,全县各乡村修桥造路的积极性方兴未艾。人们已经尝到甜头,认识到只有道路的开通,才能使人的思想开放,使地方经济发达。
  十年来,我们克服了“领导变动,规划重弄”的倾向,上承下继,群策群力,按照发展林、电、路的构思,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取得了应有的成效。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倍多,国民收入增长2倍多,工农业产值增长近2倍,粮食产量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倍多。放眼未来,林、电、路建设的效益将更趋明显。
  前景
  林——十年的努力,华安已成为我省的林业县之一,金山、潭口、西陂、葛山四个国营林场已成为九龙江用材林基地。乡、村林场已成为各乡、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根据目前的林业现状,我们认真加强林政管现,采取伐种管三结合的措施,除了国营林场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外,对乡、村林场严格计划采伐制度,继续实行“以林养林”的政策,规定了每砍伐一立方米木材必须新种一亩林木(亦可修防火路100米或抚育中幼林10亩),同时收取的更改基金、育林基金又全部支持乡、村、林农发展林业生产,使营林面积不断扩大,各级造林的积极性一直保持比较好的势头。去年省三明林业工作会议以后,根据形势的要求,我们决定利用现有的林业基础,用三年的时间绿化32.8万亩荒山和改造8万亩疏林地,完成全部荒山的绿化任务。今年,我们以“苦干三年,绿化华安,造林种果,脱贫致富”的口号号召全县人民,继续采取国营林场、乡、村、联合体、个人五个轮子一起转,加快绿化步伐。特别利用国营林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实行场、村联营的办法,发展工程造林,提高林业效益。根据区域位置,抓国营林场的幅射,实行“划定任务,领导承包”的办法,完成造林种果10万亩的任务(林7万亩,果2万亩,竹1万亩),大大加快了绿化荒山的进程。三年之后,当我们全面绿化了荒山,早期营造的林地先后进入主伐期和间伐期,预计每年可主伐间伐2—3万亩,年可伐16—24万立方米的木材,年收入可达4000万元以上,仅林业一项全县人均可达300多元,同时,木材深加工也将得到发展,木材加工的附功值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按户均2亩水果计算,全县7万亩水果相继投产,其经济效益也是极其可观的。届时,林果的经济地位将是举足轻重的,事实证明,发展林果,开发山地的正确途径应当持之以恒走下去。
  电——目前,我县电力发展正朝着农村初级电气化县的方向前进。以农村初级电气化县的标准和我县的状况对照,通电户率已超9.3%;人均用电量超99.4瓩小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超23瓩小时;综合网损率差4.7%;电站及电网设备完好率差9%.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计划:(1)以形成35千伏骨干网架为主,实现全县电力联网;(2)根据负荷预测,在充分发挥现有电站发电能力的同时,再筹建有调节能力及在开网运行时能起调频作用的骨干电站;(3)至1995年保持电量自我平衡有余(不包含华安水电厂)。根据这一规划,五年内计划新建电站3座及旧电站配套机组6处,计新增装机10750,其中有调节能力的为9400瓩,占87.4%,使全县装机达到8.55万瓩。电网规划建设35千伏线路138公里。电气化县的电源开发和电网联网的前期测设工作已由水电设计院进行前期测设,部分已付之实施。到1995年,全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因电力资源的开发得到进…步的发展。
  路——为了进一步改善硬环境,发展本县的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近年内,我们将继续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发动村民投资投工,改善现有道路的状况,做到村村通车,同时抓好全县六个火车站同公路、水路的连结,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以交通促流通,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华安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我们下决心准备抓好几条断头路的续接工作,打通同外县、外地区的几个通道,积极争取向北接通漳平永安的通道,向西接通南靖龙岩的通道,向南通往漳州29公里公路的改建,总投资1780万元,已经省计委立项,三通一平的前期工作已于去年动工,改建后,可使华安至漳州厦门的公路里程缩短,路况得到根本改善,促进我县同厦漳泉三角地区特别是厦门经济特区的经济联系。鹰厦铁路的改建工程已向华安推进,华安火车站货场扩建工程已开始测设,扩建之后,必将对华安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过去,交通条件一直是发展外向型企业的桎梏,华安有旅居海外的侨胞、港澳同胞2万多人,他们回乡投资建设的满腔热情往往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望山却步,爱国爱乡之志难酬,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通讯设施的改造,特别是长途自动电话的开通为海外赤子返乡探亲,投资建设提供了方便。相信随着闽南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华安海外三胞的拳拳之心当可如愿以偿。总而言之,交通面貌的改观,必将使华安的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十年辛苦不寻常,实践证明: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华安的县情实际制订的“华安要致富,抓好林电路”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尽管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曲折,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失误,但它的确使华安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紧紧地依靠群众,按照科学的决策,努力加以实施,承前启后,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其成效一定会日益显示出来。(作者原华安县政府县长现任华安县委书记)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本资料分为经济概况、科技园地、文教撷英、人物春秋、游踪摘记、旧事稽补、古迹新探、政协之音、补白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复兴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水力发电厂
相关机构
华安水力发电厂
相关机构
华安县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