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炉香末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68
颗粒名称: 大坑炉香末记
分类号: C934
页数: 2
页码: 141-142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安溪县仙都乡大坑炉社的香末生产情况。大坑炉社是一个以生产香末为主的副业村落,居民建立了38个香车间,年产香末20余万公斤,收入约56,000元。文章详细介绍了香车间的设备、生产过程、原料采集、产品用途和定价方式。同时,还介绍了大坑炉社的工人们到其他地区传授制香技术的情况,以及香车间对当地建设的贡献。最后,文章指出香车间是乡村副业的一种生产方式,需要人们去寻求、发现和创办。
关键词: 华安县 决策效用 理论

内容

仙都乡仙都村西北有一个偏僻小社,名叫“大坑炉”。这里住有48户,250人,居民建立38个车间,以生产香末出名。每年可产香末20余万公斤,按目前价值计算,可收入56,000元左右,这是当地副业的主要收入。
  大坑炉香车间创始人林文兴,清朝乾隆时人,二百年前由龙峰迁来此间,传至现在的林全地,已经是第九代了。
  这里有条小溪,水源旺盛,地势便利,一经修造沟渠,就可安置水车水碓,建立香车间。
  香车间与米碓间、瓷上碓间规模和设备大体相同,只是香车间须封闭严密,舂杵用石制而已。香车间面积约12平方米,三面筑土墙,另一面墙用绿竹或菅榛杆编屏,涂上泥浆而成。天花板也用此法盖成,目的在于防止香末飞掉。车间内置两个石舂,其傍有门可出入添木片,筛香末。车间后置水车一个,轴心安装碓拨,水冲轮转,碓拨引动碓杵,碓杵就上下起落,日夜不停地舂砸碓臼里的木片,逐渐砸成粉末。这时全车间粉末弥漫,空气深浊高温,即使寒天,人一进到车间内,也会暖烘烘地闷出汗来,热天更无论了。每天早晚要添木片二次,每次约15公斤。3~5天后用80目筛斗筛粉一次。进到香车间筛粉,要戴防沙目镜和口罩,夏天赤身操作,冬天穿连衣裤,头包毛巾,只露两眼。这样劳动非常辛苦。
  香末原料采自山上的杂木,甚至腐朽的木头也可以用。有一种所谓“粘仔头”的,它是灌木类的树头,富有粘质。树皮粘质更佳,山野里长的不少。香车间主人每天早晚添两次木片,和给水车轴心滴点油,其余时间便到山上挖木头,晚上老少齐动手,把木头砍成片,白天在晒场上晒干备用。
  香末可制蚊香、卫生香、漆面(漆工用以弥合木板间隙的涂料);白末可制胶合板、胶木材、垫板、隔音板、收音机外壳、电灯头外壳等。香末可作药用,指甲发炎,取香末少许,合稀饭调成糊状,涂患处立效。
  中圳蚊香厂制造蚊香的原料由大坑炉供应;厦门蚊香厂、同安县蚊香厂均与大坑炉香车间主人有商务来往,或订包销合同,或委托原料加工,各得所宜。
  香末按质论价,验收时把香末放在掌心,和以口涎,调成浆糊,再用拇指和食指捏一小撮,两指张开,以抽出粘丝长短定价钱。
  大坑炉有些熟练工人,如林标木等人还到外地传授制香末的技术。新圩乡的中寨农场、新圩村的石坂路、良村乡的溪坂头,这些地方的香车间就部由大坑炉工人帮助建立起来的。林文兴这一族人还到漳平的溪南、上坂、象湖等地定居下来,进行香末生产,据说迁居到漳平的已传五六代人了。
  香车间舂香末一张水车一年可赚净利1200元,社里人争着沿溪流建香车间,年年得利,还可世袭不断,所以人们叫香车是“金龟车”。
  舂香业给大坑炉社人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他们乐意投资地方建设。1966年他们修建了一座拱桥,全部经费是23,000元,除县拨款2,000元,公社400元,大队1,500元,社员11,100外,其余8000元都由香车间负担。1982年车间主人们还出2,000元赞助修建一所小学。
  香车间是乡村副业的一种生产方式。其他副业正多着呢,需要人们去寻求、发现和创办。刘汉兴退休教师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辑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华安县和平解放四十周年专栏,分前进中的华安、 人物春秋、土产小纪、史料丛锦、信息反馈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汉兴
责任者
林文兴
相关人物
刘汉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