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老艺人林清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67
颗粒名称: 唢呐老艺人林清溪
分类号: J632.14
页数: 2
页码: 139-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林清溪是一位出生于1927年的华安县龙径村的唢呐艺人,至今已有61岁。他自小喜欢乐器,7岁开始学习二胡,13岁师从蔡建学习唢呐,专注于唢呐艺术已达48年之久。不同于蔡建只能吹奏一管唢呐,林清溪推陈出新,练就了口鼻同时并奏四管唢呐的罕见技艺。1986年在漳州市举行的建郡一千三百周年庆典上,他的三管唢呐口鼻并奏的绝技表演获得了国内外来宾的热烈赞扬,福建电视台也进行了实况转播。此外,他对于唢呐的吹奏技艺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传承方式,认为后生可畏,并善于传授技艺给年轻人。
关键词: 华安县 林清溪 传承方式

内容

林清溪,华安县龙径村人,入赘于玉兰村下班山。公元1927年生,至今已经六十一岁了,自小好弄乐器,七岁学二胡,十三岁从师蔡建学唢呐,由是专工唢呐,已有四十八年艺龄。
  蔡建是闽南北溪两岸有名艺人,只能吹奏一管唢呐,而林清溪则推陈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练成奇技,口鼻同时并奏四管唢呐,真是世上罕见的畸人。
  一九八六年,漳州市举行建郡一千三百周年庆典,在文艺晚会上,他的三管唢呐口鼻并奏的绝技表演,博得了到会的国内外来宾的热烈赞扬,福建电视台也特地给予实况转播,观众都很惊奇赞赏。
  据考,唢呐原不是我国固有乐器,明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唢呐始自金、元。……源于波斯、阿拉伯。”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中提到了“唢呐”。戚继光《武备志》载:“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王圻所著的《三才图会》称:“唢奈(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查《金史》、《元史》、《明史》的《乐志》都不见唢呐,惟载于《清文献通考》、《清史稿》。可见唢呐很迟才在宫廷、宗庙正式使用。但唢呐却是中国一种重要的民间乐器,许多剧科,如京剧、汉剧、楚剧、芗剧都使用它。至于象林清溪的口鼻多管并奏的离奇技艺,在历史记载上实是少有的。
  据他白述:学唢呐应练嘴劲,先采取重嘴吹奏,即用芦竹制成不经加工的唢呐练习,直练到腮硬唇紧才换用轻嘴(即加工削薄),这和练飞毛腿绑沙袋一个道理。练成之后,吞气也自然了,任何曲谱都能一口气吹到底。他又说,口鼻多管唢呐同奏成功与否,不在一人的技艺,而全在和助手的配合是否默契。一管不响,则四管齐喑。不但如此,同奏的几个唢嘴必须加工到轻重厚薄一致,否则输气不一,腮帮着力失去平衡,造成泄气状态,也是吹不响的。
  唢呐,音色洪亮,而林清溪一人吹四管,其音量则更加雄浑。
  林清溪怀有绝技,并善于传人。他认为后生可畏,青年学生必定比老师更有出色,他们年富力强,(下转145页)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辑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华安县和平解放四十周年专栏,分前进中的华安、 人物春秋、土产小纪、史料丛锦、信息反馈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焘
责任者
林清溪
相关人物
戚继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