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办实事,艰苦创业结硕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58
颗粒名称: 坚持改革办实事,艰苦创业结硕果
其他题名: 华安县良种场发展史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5
页码: 77-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安县良种繁育场建于1974年,是直接为粮食生产服务的单位,主要进行水稻良种的示范和繁育工作。经过十五年的艰辛发展,特别是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方针后,良种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场粮食面积600亩,年粮食总产35多万公斤,良种繁育面积400多亩,提供原良种数量年23.5万公斤。文章介绍了良种场的历史沿革、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并总结了其成功经验。
关键词: 华安县 农业科技 农场管理

内容

地处我县南部,离漳州市34公里的华安县良种繁育场,建于1974年元月,现有总户数88户,总人口502,其中职工242人,干部及管理人员12人。全场分为四个作业单位(其中三个农业队,一个果树队)。土地总面积6350亩,其中水田650亩,柑桔210亩,柚子150亩,茶圃104亩,杉、松、桉等林1300亩,尚有山地面积3000多亩。县良种场是直接为粮食生产服务的,以引进外地水稻良种为主,进行示范和繁育良种工作,是全县繁殖、生产、推广水稻良种、良法、示范栽培的基地,是我县推广良种,繁育良种的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又是我县开发山地柑桔柚子生产的经济实体。全场现有固定资产57.4万元(不含山地价值)。
  发扬南泥湾精神,披荆斩棘建基地
  县良种场的前身是汰口农场西坑作业区,隶属于龙溪地区农垦局管辖,以后下放给县管辖,直到1974年元月才与汰口农场分割出来,成立了“华安县良种繁育场”,简称“华安县良种场”。历年来场领导的变化如下:
  1974~1976:书记兼场长:王淳良,副场长:连炳福
  1976~1980:书记:王淳良,场长:杨加锡
  1980~1981:书记:唐金元,场长:杨加锡,副场长:郑山木
  1981~1982:书记兼场长:杨加锡,副场长:郑山木、赵国藩
  1982~1984:书记:杨加锡,场长:邹耀熟
  1984~1986:书记兼场长:陈万富,副场长:郑山木、肖阳岱
  1986~1988:书记:赵铜水,场长:郑山木,副场长:肖阳岱
  1988~:书记:赵铜水,场长:郑山木
  1974年初,良种场刚从汰口农场分出来,单独办场,全场只有二千多元自有资金,不但解决不了肥料、农药、种籽的困难,连每月工人工资五千多元也兑现不了,群众说:“汰口农场的猪肥又嫩,良种场的猪皮厚嘴尖瘦如柴”,一语道出了良种场的艰苦处境。然而,在该场党政领导下,全场职工精神奋发,意志坚定,豪迈地说:“我们要从零开始,从今天开始,辛勤劳动,艰苦创业、积极推广和繁育良种,在为全县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同时,提高效益、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在短短的三年中,建设了规格化种子田180多亩,修复了十多条水利设施,实现了田间道路车子化、水稻良种普及化,添置了一部汽车、三辆拖拉机,职工劳动工值从0.70元提高到2.40元多。从而架设了高压电,办起了粮食加工厂和良种猪场,职工家用饮水自来水化,以及医疗福利设施等。并由郑山木同志带队到海南岛培育与繁殖杂交水稻良种,为我市推广杂交水稻良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我县繁殖与示范良种生产基地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依靠科学育良种,开辟制种新篇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科学的春天。自此以后,多年来,以副场长肖阳岱同志为首,组织和带领职工繁育良种共135多万公斤,其中:繁育常规品种,早季有7944,78130,79106,711,713,8303,8401等品种,晚季有青兰32,钢白矮,广进原种计90多万公斤,杂交水稻种子有威优红田谷、汕优红田谷计5万公斤左右,杂优折常规品种40万公斤。该场还于1981年选育“献幅4号”水稻良种,这是迟熟良种,产量列区试冠军,为水稻良种推广奠定基础。1982年进行了全区晚稻良种区域化试验,获得好评。该品种(献幅4号)在该场1981年晚季示范120亩,平均亩产350斤左右,后期青枝腊杆,结实率高达85%,1982年作为推广良种。1987年全场制种214亩,威优红田谷创全市制种历史最高记录,也是省同类组合单产、产值的最高记录。他们总结低温结实率低的教训,对制种栽培技术进行大胆革新,获得种子纯度达99%,深受各地农民群众欢迎。因而,场长郑山木(农艺师)先后三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1988年获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副场长肖阳岱(农艺师)1987年被评为漳州市农业系统杂交水稻制种先进工作者、漳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1987年元月上旬,在县科协的支持、帮助下,该场组织了七人前往厦门大学农场参观、考察,同时引进“711”和“713”水稻良种各5公斤,并与厦门大学生物系、海洋系的专家、学者进行探讨、交流,还引进“927”生长剂技术。
  经过十五年的艰辛历程,特别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方针、路线、政策以来,在县农业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该场十年改革,硕果累累。现在,全场粮食面积600亩,年粮食总产35多万公斤,良种繁育面积400多亩,提供原良种数量年23.5万公斤(其中:常规良种7.5万公斤,制种200多亩,总收种子2万公斤),完成了市下达的生产良种任务,实现出良种、增高产、多收入的愿望。
  艰苦创业见效益昔日荒山变果园
  县良种场之所以在1987年粮食总产达35.5万公斤,1985年比去年增长28.5%,提供原良种23.5万公斤,职工生活能得到很大改善,主要经验就是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三靠投入,才能达到了“以工补农”,“以副养农”的目的。
  向山进军,开山造果园,开发山地柑桔、柚子生产。1982年该场向国务院农牧渔业部借贷15万周转金,专门发展山地芦柑及柚子生产。以场长郑山木为首,组织并亲自带领职工住在山上、吃在山上,劳动战斗在山上,种植了一片又一片名优水果。几经寒暑,现已垦殖果园360亩。其中:柑桔210亩,柚子150亩,种上五个品种,总计1.7万株。1986年柑桔总产4.9万公斤,创汇3.1万元;1987年柑桔总产7万公斤,柚子初产3000粒,1988年柑桔总产约10万公斤,柚子5106粒,比87年增长17%,产值达12.1万元,向国家贷款15万元周转金也已于1988年内全部还清。
  该场还于1983年在打铁坑山地定植2班号芦柑园7亩,总株数392株,四年后经验收鉴定,总产3616公斤,平均亩产516.57公斤,其中最高单株产量32.5公斤,果形大,色美,味酸甜适口,果汁多,病虫害少,被评为县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1983年、1987年该场被评为全省良种场先进单位;1987年被评为漳州市水果先进单位。
  在县科协的支持下,该场还组织果园骨干人员前往长泰、南靖等果园参观、学习,大开了眼界,克服了自满情绪,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并由县科协牵头,举办了两期全县性的柚子、柑桔山地栽培技术培训班,受训人员100多人。教材由场长、农艺师郑山木同志编写,由县科协、团县委、民政局共同出资出版2000本供各乡镇果农培训使用。该场同时接待了省、市、县及兄弟县同行等计500多人次到场参观、学习山地种果技术。1988年11月上旬,全省良种场柑桔丰产经验交流会在该场召开,介绍了该场果树生产方面,闯出了一条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开发生产的道路。1982——1987年该场果园共投资31.3万元,1990年就可盈利5万元,1991年可盈利10万元以上。因此,郑山木同志于1987年度被省科协评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先进工作者。
  必须指出,县良种场建场1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管理水平、职工素质等有待提高的问题,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项承包责任制,加强配套设施,向生产广度、深度发展,调动职工积极因素。
  总之,县良种场是以推广水稻良种生产为宗旨,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自身活动为目标,坚持改革,加强管理,既搞好水稻良种生产,又发展果树生产,更好地提高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王淳良、杨加锡、郑山木、肖阳岱等同志的帮助和支持,深表谢意。)
  建国40周年写于华安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辑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华安县和平解放四十周年专栏,分前进中的华安、 人物春秋、土产小纪、史料丛锦、信息反馈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饶汝麟
责任者
王淳良
相关人物
炳福
相关人物
杨加锡
相关人物
唐金元
相关人物
郑山木
相关人物
赵国藩
相关人物
邹耀
相关人物
陈万富
相关人物
肖阳岱
相关人物
赵铜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