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的邮电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54
颗粒名称: 华安县的邮电事业
分类号: TN91;F6
页数: 6
页码: 55-6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华安县邮电事业的发展历程。在建国前,华安的交通不便,邮电机构简陋,邮路不畅,邮件传递时间长,电讯设施落后。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华安的邮电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邮政方面,设立了多个邮政代办所和邮票代售所,方便了城乡居民的邮件往来。电讯方面,进行了“三换”工作,改善了电话传输性能,增辟了多条电话线路。1958年后,华安的邮电事业继续发展,增辟了华安至金山的邮路,开放了国内外电报业务,并架设了多条电话线路。华安县邮电事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邮电服务。
关键词: 华安县 邮电事业 电信事业

内容

福建山岭重叠,旧时交通不便,素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说。华安地处山区,虽有九龙江北溪舟楫之利,大部是羊肠小径,行旅往来,还须靠双腿走路。唐代陈元光开漳之后,传递公文信息,只能依靠驿运,至今华安境内尚存古驿道一段。
  一、简陋的创始
  大辂始于椎轮。华安邮政机构创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五月三十一日。当时华安尚未建县(1928年才建县),属龙溪县二十五都地,山高林密,路途阻塞,只在华崶设立分县,置县丞一人,就近佐治县务。而邮政机构仅是漳州府大清邮政的一个代办所。直到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35年)7月21日才升为三等邮局。新圩、仙都设有邮政代办所。当时往漳州邮期为农历三、七日,由漳州来华安为一、六日;往漳平邮期为三、六日,由漳平来华安为四、七日。邮件往来均靠肩挑。漳州来往邮件,快者七、八天,慢者两星期。县内邮路只有华崶——新圩,华崶——仙都,华崶——归德(今高安)。邮期均为多日班或不定班。农民寄信往往靠赶圩集期递送。县内邮件也得十天八天才能到达收件人手中。
  华安电讯机构始建于1935年,初为县内电话。至1938年5月9日开始办理电报与长途电话业务,成立电讯局。初期,县内电话仅限于华封镇内,只有4、5都电话机。七七抗战后,福建沿海形势紧张,省电政管理局从福州迁到临时省会永安,新增漳州——华安——漳平——宁洋——永安报线电路两条。电报用话传递电码,再译成文字,并利用沿途电线互通长途电话。至1940年,县内电话,以华崶为中心,辟有华崶——新圩、华崶——仙都、华崶——高安、华崶——漳州等线路。全长不过100杆程公里左右。那时路线极为粗陋,总机是交换报机,沿途线杆短小,甚至以树棵当电杆,装钉鼓形闸电子即成。由于电讯器材低劣,线路传输性能甚差,漏电严重,杂音又多,且常有事故发生。直至1949年解放时,全县只不过15部话机和165杆程公里的线路罢了。而因业务清淡,电讯营业处于1947年便已降为代办所了。
  建国前,邮、电两个机构分设,租用今华崶镇大同路216号附近民房办公,面积近40平方米。通讯设备极为简陋,只有一部电话机,几条破桌、椅,总价值人民币约100元而已,邮电两局人员总共4人。邮政代办所还有新圩、仙都、沙建三个(均建于1909年7月21日),后来再设归德、上坪、草坂三所。函件,包件由漳州邮局派员押送,每星期来华安两次。从漳州肩挑到浦南住一夜,翌日乘船到新圩再住一夜,第三天邮件由工人挑到华安,全年邮运最高达384袋,信件21,200件,包裹1020件。城区内由营业所、代办所职工兼任投送,乡、村邮件由各代办所每逢圩日(五日一圩),来县带回分发。电报全年最高达1,500份左右,长途电话近4,200张,电报、电话合用一条线路,只能以铃声的长、短来呼叫各局,进行通往工作。因为华安物质条件差,经济不发达,邮电事业发展同样极其缓慢。
  一、勃兴与发展
  1949年11月18日,解放大军以破竹之势,不血刃而和平解放了华安。通过军事、政治双管齐下的政策,肃清了罪恶势力,安定了地方秩序,社会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兴旺发达,水陆两路交通逐步开辟畅通,邮电事业蓬勃开展为前所未有。
  邮政方面,沙建设立邮政代办所一处,丰山、高安、新圩设立邮票代售所三处,便利城乡居民邮件往来;电讯方面,通过整顿、巩固、维修和建设,进行“三换”工作,即把树棵当杆换上专用电杆,把劣线换上优线,把鼓形闸电子换上弯钩闸电子或直脚闸电子,改造了电话不灵的落后面貌。
  1953年邮电合一,县成立邮电局,列为三等邮电局。人员由原来4人增至10人,经办邮政电讯,汇总业务。除原来邮路外,另建仙都——湖林邮路,当时邮期隔日班次,随着华安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特别九龙江下游水运的繁荣,汽船、帆船来往不绝,邮路已解放了肩挑步履,邮期也改隔日班为逐日班,来往邮件两三天即能到达。1954年邮发合一,增办报刊杂志发行业务,1955年5月于沙建设立邮电支局,新圩设立邮电所,并在大杞、西坡、罗溪、仙溪、利水、鹅山等地设立邮政服务站,为鹰厦铁路的施建工程服务,保证邮件通畅。1956年3月,仙都、高安设立邮电所,实现了区区有邮电机构。1957年再设立湖林——大坪——高安——福田、新圩——天宫、绵治,新圩——玉山邮路,均为隔日班次。同年4月10日,鹰厦铁路通车,漳州至华安邮件开始由火车邮厢运送,大大缩短了邮运时限,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
  1958年增辟华安——金山邮路一条。在这一年,国内外电报开放到新圩、沙建、高安、仙都、西陂等地、新辟了华安——仙都中继线路15.85杆程公里;仙都——大岛18.89杆程公里、绵良、云山、岭埔、石井、上樟、下樟、玉山等地架设68.52杆程公里和192.28条公里路线。这时全县线路达556条公里和310杆程公里,话机65部,实现了乡乡通电话。邮电机构人员达65人。
  1960年改革运动中,邮电机械操作走向载波化。华安——漳州已有三线电话,并新辟了华安——漳平——永安电话,形成了长途电话四通八达,保证与各省、县声波联系畅通无阻。
  1958年4月,华安城第一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面积400平方米的邮电楼在解放路(现火车站)附近竣工,轰动了全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十年是邮电事业最兴旺的时期,初步形成了可以随时同国内外通邮通电的通讯网络。在这期间,又建了一座五层邮电大楼,面积4500平方。今年(1988年)11月16日开通了投资近百万元的步进制自动电话1000门,进一步为我县改革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缓和了县内电话紧张局面。
  华安邮电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惊人的,以1987年的情况同解放前的最好年份相比较如下:
  (一)固定资产增长了10,000倍;房屋面积增长4,000倍。全局109人,为解放前的27倍,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14人,占全局总数12.8%。邮件总包39317袋;信函因数量庞大,未能统计;包裹12,425件;电报2.22万份;长话4.24万张,比解放前成倍地增长。
  (二)邮政设施方面:乡设邮电所,共有12个;村有邮政代办所1个,邮票代售处54个;邮路17条,计495公里/日;汽车1辆,摩托车2辆,自行车16辆,大大提高了邮件运送能力。
  (三)电信设施方面:设有电报电路4对,长途电话8对。农村电话解放前是空白、现在是乡镇有总机,村村有电话,随时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用邮用电的需要。
  三、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华安邮电局行政管理机构现设:局长室7人,劳工2人;财务3人;业务室3人;工会2人;总务2人;供应仓库2人;食堂1人;传达室1人。生产班组有:电报组、话务组、载波室、机线组、营发组、封发组、乡邮组;此外仙都、新圩、汰内、沙建、丰山、高安、西陂、良村、金山、马坑共设十个邮电所;高车设代办所一个。
  四、现实与希望
  首先,改革开放的十年,我县邮电部门紧紧围绕通讯工作为中心,加速通讯建设。一靠党的好政策;二靠技术进步和当地政府及社会各方面鼎力支持;三靠全局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奋勇拼搏,由此取得了巨大成绩,其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均居全龙溪之最,是十分令人鼓舞的。然而,由于我县原通讯基础差,经济不发达,财力紧张,人员素质较低,技术力量单薄,邮电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广大乡村,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邮用电的需求,给邮电部门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个别职工以邮电谋私、短报缺刊,服务差错较多而大大影响邮电信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局风建设,加强组织纪律性和职业道德教育,经常把大规模地开展岗位练功活动,加强企业管理和以局长为中心的经济承包责任制,造就一批“四有”职工来适应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其次,提高邮电透明度,搞好公共关系,积极向全社会做好宣传工作,采用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提高通讯能力,来满足广大乡村使用邮电的需要。
  再次,调整邮政资费。邮政资费四十年一贯制,已经不能适应价值规律,只有理顺邮资与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进一步调动邮电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内在的活力。
  总之,邮电部门坚持“人民邮电为人民”这一根本宗旨,它的服务方针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在“四化”建设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李绍璜县邮电局退休干部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辑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华安县和平解放四十周年专栏,分前进中的华安、 人物春秋、土产小纪、史料丛锦、信息反馈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绍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