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交通事业四十年来的发展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53
颗粒名称: 华安交通事业四十年来的发展史略
分类号: F503
页数: 7
页码: 48-5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华安县北溪航道的开发和维护成效以及华安交通的变化。北溪航道的开发历经多年,通过炸礁、抛石坝、铺设纤道等多种方式改善了航道条件,目前设有专业航道维护组进行维护。同时,随着运输市场的繁荣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华安县交通行业管理不断完善,征收的养路费和交通运输管理费不断增加,下设多个交管站和拥有多个运输公司,交通事业发展迅猛。华安县交通的便利已经成为省内外闻名的事实。
关键词: 水路运输 交通管理 华安县

内容

一、旧华安交通史暗淡无光的一页
  华安属闽南山县,群峰环绕,一水萦回,解放前仅有北溪一条不到五十公里的航道可通小汽船。境内道路崎岖,行车困难。往来徒步,运输专靠肩挑背负,非常辛艰。1923年林资铿曾在罗溪设立疏河公司,计划疏浚九龙江,以一年多时间在九龙江中河,罗溪至新圩的河道上炸开几处礁石,又从罗溪到倒底修起一条七、八公里的轻便车道。那时从龙岩、漳平出口的纸、笋干由木船运到罗溪起货,再由轻便车运到倒底下船,至店仔圩卸货,再从店仔圩用帆船运往浦南。轻便车是用人推着走的,路程短,装卸麻烦,解决不了交通困难问题。到1921年停办。
  1928年,驻龙岩、漳平两县的省防军独立第二团团长陈国辉拟在华安筹建华浦公路,委李大庵为工程主办。全段路线由华封下街到后岭,沿云水溪桥经西埔至黄枣而达浦口。工程时断时续进行了一年多,仅开新圩至黄枣一段路基,遂即停办。所筹捐税三万银元,化为乌有。民国三十七年(1948)六月,黄雨定任“国代”后,私图打通从黄枣经良村到仙都招山他家门口的线路,又向群众强派三万银元,在仙都、良村等地召募民工修建公路,路基未成,又告终止。款项多入私囊。
  旧社会华安人民花了六万银元换不来一寸公路,这就是旧华安交通史暗淡无光的一页。
  二、建国后公路建设的新成就
  1949年11月18日,华安和平解放,人民政权建立。1953年,我国全面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鹰厦铁路铺轨到华安境内,华安县交通局随即成立,在接管8505部队开辟的铁路运输便道61公里后,5月1日,组织力量测量新圩至仙都公路。7月1日,由地方发动民工建勤,成立新都公路修建民工大队部,下属二个中队,分段包干。全段长18公里,翌年元旦通车。这条公路的修通为华安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公路。
  1958年,华安县委将发展交通运输列为全面大跃进的一项规划。6月1日,义务建勤金山至福田公路开始施工,由张纪信副县长为首组织民工大队部,从县机关各单位抽调干部12人,分别负责党团、文教、治安、安全、卫生、技术、保管、财务等工作。当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为适应新形势,将民工大队部改组成华安县民兵师工兵团。该团在施工中根据上级“先重点后全面,先普及后提高”精神,先打通路线,争取通车,再提高公路质量。具体措施分为三段施工,金山至高车15.7公里为一段,高车至高安15.84公里为一段,最后一段是高安至福田14公里。全线建石台木面桥13座,长82.5米,大小涵洞145道,总投资19万元,1959年1月7日竣工,10日全线通车,计长44公里。1959年9月,金福公路进行整修铺筑路面,但因资金不足暂时停止。
  1964年,由国家投资,省方主办工程,从仙都起点,经深内至安溪县,向南经罗源、长泰至漳州,修筑华安第一条出口公路,是年通车。另一条漳华线公路,从 头经绵治、上坪、汰内至漳州,全线100公里,于1959年3月15日始建,在华安境内78公路,施建中正处于国家困难时期,为缩短基建战线,曾于1960年3月暂停下马,嗣后续建,至1969年12月,全线竣工通车,成为华安第二条出口公路。这条公路是促使华安经济发展的主干线。
  1970年,从华安城关铁路交叉点至西埔(接新都公路),计程12公里,进行改线,缩短里程10公里。
  1972年,修建龙头山至金山桥8公里路线。当年5月1日,华安金山大桥竣工,举行通行典礼,万余人参观。这是我省最大跨径石拱桥,全长161米,主拱净跨99米,从而沟通了我县南北交通运输的网络。1978年9月,金山大桥指挥部受中共福建省委、省府授予“福建省科学技术华安县金山大桥成果奖。”
  1973年,全县桥梁实现永久化。
  1978年,经华安地方创办,国家资助43万元,由华崶镇、湖林乡共同负责修筑,从华安城关水电坝头向北沿九龙江右岸而上至西陂的18公里公路宣告竣工。1982年,由国家投资20多万元,从华安城关华电坝头大桥至漳平县官田乡交界处6公里公路亦告竣工。这条公路连接漳平县同年动工的官田公路,成为华安第三条出口路线。
  1986年,由丰山乡干部、群众自筹50万元,总投资200万元,兴建长412米,宽9米的T型灌注桩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于9月28日正式通车,解决了千百年来由于九龙江的阻隔,没有桥梁,交通迂回的困难。大桥建成之前,丰山乡的机动车辆往反县城、漳州,都要绕道从长泰、安溪境内穿行,走一圈弯路,浪费了不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1987年,开始改建丰山至长泰县交界处10公里路线,从而沟通了芗城、华安、长泰等一区两县的公路交通网络。
  1987年10月完成漳华线城关立交桥扩宽线水泥路面工程。
  1988年10月,华安县人民政府门前至华安一中石板路面铺设工程竣工,交付使用。12月底,完成新建新圩高墘至官畲公路8公里,验收通车。这是我县第一条由国家利用工程核定粮、棉、布和配套资金,以工贷款修建通往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村的公路。当年5月漳华线的城关立交桥至金山桥段公路铺油渣路面工程进行施工,完成了7公里,填补了我县有史以来公路无柏油路的空白。目前完成改道漳华自新圩至汰口沿江公路29.4公里测设任务。改建工程计划任务书已由福建省计委闽计(89)025号文件批准,建设规模为按三级山岭重丘区技术标准改建。计划从1989年开始用三年建成路基、桥涵等工程,三年后开始铺油渣路面,总投资1,473万元。改建后的路线将比旧漳华线缩短20公里,对促进华安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国四十年来,华安公路建设从零起步,迄今拥有公路53条,全长458.9公里(其中林矿公路9条,55.4公里,乡村公路42条,261.6公里),拖拉机路200多公里,实现村有拖拉机路,乡乡通汽车,公路四通八达,一个以城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已逐渐形成,华安的交通与昔日之比真有天壤之别。
  除公路外,鹰厦铁路纵贯南北县境,长达89公里,沿途设六个车站,四个停靠点。水上交通则有一艘客班船,在北溪新圩至浦南线营运。华安的水陆交通处处方便,不复有遍地荒榛,羊肠小路的景象了。
  三、运输市场的繁荣与演进
  交通运输关系生产、流通、分配的顺利进行。没有这个连接各方面的纽带,社会活动就几乎陷于停滞状态。解放前,华安县境内只有九龙江北溪漳平至华崶通航,而华崶至新圩一段河道,礁石嶙峋,滩濑险阻,舟楫不通。新圩至浦南通航程度较好,这便是当时主要交通运输线。但是运输工具极为简陋,除水路有溪船,上滩还要拉纤外,陆路只有十数顶山轿,供旅客代步。大多数行人只好靠两条腿走路,仆仆风尘。旧时代华安的交通运输窘态于此可见一斑。
  建国后,随着县境内出现第一条公路,1956年5月1日,成立“福建省交通厅运输局华安运输站”,利用修筑鹰厦铁路开辟的简易公路,开办汽车运输业务,但汽车开不进华安,工人把三辆“雪佛兰”的汽车拆散,用船运到新圩,上岸结合。当时华安物质贫乏,车站是用茅草搭成的,三辆汽车四个驾驶员,三个月轮换一次,火车未通之前,驾驶员要坐船回漳州公休,保养场也定期派修理工到华安进行二保小修。1957年3月,上级根据当地党委的意见及实际情况,先后固定五辆汽车(内客车一辆)在华安行驶。随着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和汽车运输的普及,1958年2月8日,成立“华安县交通局民间运输管理站”。1960年10月20日,因业务发展的需要,将三辆采石墨解放牌汽车归由交通局统一管理。1970年,全县汽车运输的调度、使用统由县革委会物资疏散办公室负责安排。11月15日,为开展联合运输,县委会成立了统一运输指挥组,分别在城关、新圩、沙建、仙都、高安等地建立了五个联运服务。1973年华安汽车站开设代办站。目前有9个固定代办站,包括临时代办站,共设18个,县境由设有32次个班车,驻县内每天有13辆班车。1988年完成客运量534,696人次,周转量23,421,612人次。据目前统计,全县拥有机动车544辆,其中汽车331辆,四轮、三轮车213辆,手扶拖拉机519辆,总车辆吨位1173吨。设有县汽车运输公司、粮食车队、供销车队和林业车队。1988年交通运输完成货运量50.37万吨,周转量777.56万吨公里,比1962年总货运量8万吨,周转量176万吨公里提高6.3倍和4.4倍。
  未通公路、铁路的时候,水上运输在华安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漳平竹木外运,系扎成4—5米宽,18—20米长的竹木排筏,由3—4人操作,水运至华安后,改为5个小排,一般宽2米,竹木铺2层,整个木排约4一5立方米,由2—4人放至新圩,将5个小排再改编为2个新排,往下游流放。在好水位时,25公里航程不及半天可到,小水位时则要一天。木排下滩时,激湍怒发,旋流眩目,放排工人,必须拉绳掌梢,半身没水,护排而行,紧张万状。在此段从事放排工人有240人,由华封一带的福里、罗溪和赤溪的村民组成。1956年火车通行后,响雷塔进口处铁路部门抛弃石堆碍航,华安至新圩水上放排,只好停止。
  新圩至浦南航线通航较为顺利。解放前此段的水上运输也很昌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盐、杂菜、糕点、海产都通过水上运输由下而上,运来华安;而华安的竹、木、炭及土特产则由上而下运往漳州、龙海一带。1956年,成立沙码(沙建一石码)海员工会和新码(新圩一石码)海员工会,水上运输较有组织开展联运。1960年期间,有木帆船158艘,1562.6吨位。水上运输工具极为简陋,木帆船上行时靠扬帆撑篙,上滩拉纤,费时费力。1978年,水上运输工具进行机械化改革,木帆船改造为机动船,提高运转能力和时效,标志着机械化运输工具的一次大改革。时至1985年全部木帆船改为机动船。目前,水上运输有新圩、沙建两个航运公司,拥有货运机动船114艘,1118吨位。水上客运原由厦门轮船公司两艘汽船在北溪新圩至浦南线航运,1988年5月停航后,当年10月6日,由华安自置的一艘“华客一号”客班船正式投入该航线营运,承载客位98,核定吨位16。两台机轮100马力,来回于新圩至浦南47公里的航线。中途设置22个停靠点,方便旅客,年运客量达四万人次。
  北溪航道的开发和维护也是颇有成效的。1966年12月29日,新圩至道底开发九龙江航线13公里,由厦门客轮13号试航,基本成功,战胜11个险滩急流,完成江中炸礁2864立方米,江中抛石坝3条960立方米,铺设纤道4条,共花资金73,000多元,实际投入直接生产费用近60,000元。目前正常航道维护专设专业航道维护组,从1963—1988年统计看来,北溪航道共抛坝100多条,4,500米,30,000多立方,总投资1,080,000元。
  随着运输市场的繁荣和改革开放,运输行业逐步把承包引进竞争机制,不断完善运输行业管理。华安县交通局与交通管理中心站合署办公,1988年征收拖拉机及其他机动车养路费20.58万元,交通运输管理费15.07万元。下设城关、仙都、金山、高安、汰口、丰山等6个交管站。拥有县汽车运输公司、搬运公司和城关运输社,以及新圩、沙建两个航运公司,县汽车修配厂。交通企事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
  建国后华安交通的变化,实有旧貌变新颜之感。如今华安交通的便利已是闻名省内外了。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辑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华安县和平解放四十周年专栏,分前进中的华安、 人物春秋、土产小纪、史料丛锦、信息反馈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欧阳炳文
责任者
林资铿
相关人物
陈国辉
相关人物
李大庵
相关人物
黄雨定
相关人物
张纪信
相关人物
施建中
相关人物
漳华
相关人物
来华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