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仙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42
颗粒名称: 闲话仙都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仙都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山乡,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仙都乡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地方。
关键词: 仙都乡 历史文化 自然经济

内容

仙都原属漳州北溪一个偏僻山村,由云山、大地、仙都三个自然村落组成。追溯上古渊源,从发掘出土新石器遗物来看,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据说南宋时北方游民南下到此,观察地理形势及资源,认为大地、云山两地溪里多鱼,周围山岭森林茂盛,是个可以开发的好地方。他们就在这里定居,名为“渔樵村”。世代繁衍,人丁兴旺,这一带地方兴起了廿四个寨堡,拥关自固,有同于南北朝的庄园制度。各寨间如有纠纷无法解决,可由家长举行联席会议进行仲裁。
  天启二年海寇入侵我国东南各省,明朝守备薄弱,居民自动组织民兵抵御外侮。彼时渔
  刘汉兴樵村改名“宜招”。所以有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宜招”保的名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又把它改为义招乡,意为高举抗战旗帜,正义昭然。
  解放后改名为“仙都”。仙都乡的地理形势:东北与安溪县祥华乡的多卿、后田相连,东南与安溪县龙涓乡的福昌、珠塔接壤,西南与本县良村乡交界,西北毗连湖林乡的吉土、石井。东北高,西南低。山地、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大体六山一水三分田。大地溪与云山溪流于市上(地名),沿仙都、良村会温水溪而抵九龙江。
  全乡现有12个村委会,一个高村果林场。全境138平方公里,25,251人。福鼎尖海拔1,503米,为本县第一高峰。仙都乡乡政府所在地海拔310米,气温:盛暑33℃一38℃,寒冬4—19℃,年平均21℃左右。除岭埔村、高村场、上范村的岭头、仙都村的顶寮,龙峰村的尖峰都种单季稻外,余皆种植双季稻,兼种冬季作物,一年三熟。乡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瓷器、草席、砖瓦、香末等副业。仙都侨胞众多,素有侨乡之称。
  矿藏有岭头的辉钼矿、高岭土,蕴藏量丰富。送坑高岭土质量最优,为仙都瓷业的主要原料。还有炉林铁矿,河流淘洗铁矿床。古迹名胜:大地有玄天阁、二宜楼、五雷宫,下林有埔上庵,云山有龙兴宫,先锋有七宝殿,仙都寨仔山有新石器遗址。
  仙都乡区域沿革:明清时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宜招保,民国十四年以后,曾设区署、联保、乡公所。解放后设区公所、公社、乡政府。管辖范围屡有变迁,并曾与良村并社、并乡两次。
  仙都乡的圩场,位居群山环抱之中,旧时的圩场具有三街两巷,20多间商店,出售杂货、中药、五谷、点心,并有乌烟(鸦片)店、赌场。街道又短又窄,前面田丘也排摊作买卖。圩仔尾桥通往大地、安溪、仙景,各地居民到此赶圩。商品运输皆以肩挑为主,货源多者来自漳码厦,运入有糖、油、豆、盐、花生、布匹、面粉和漳平的粗纸、香菇、长坑的石炭、原铁、埔兜的鉎鼎、北清的缸瓮、珠塔的碗。输出有大米、香末、茶叶,蚊香、草席等商品。
  解放前,农村经济凋零、民房破旧、乞丐缘街叫化,苍蝇群飞。商场不景气,市况萧条,到处是减价拍卖,争取顾客。更兼国民党统治末期,刘汝明残兵路过仙都,乘机劫掠,入夜商家关门闭户,街道阴森可怖。
  解放以来,百废俱兴,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今日仙都圩场已焕然一新,热闹兴旺。街头有华安耐火纤维制品厂、水力发电站、水力加工厂、木器厂、农机修配站。街中有文化站、笃诚堂药店、侨联会、粮站、医药公司、百货商店。旧宜招乡乡公所改为食品公司,右边是兽医站,对面有汽车站,附近还有建筑公司、企业经销部,面粉加工厂、茶叶公司、供销收购站。洋坑尾建华侨医院。上巷埔有电影院与中心小学,招坑埔有南海中学,田丘辟建中心综合商场,还有邮电所、新华书店、银行营业所、饮食店、缝纫店、理发店等等服务行业。
  仙都乡村市区交通运输四通八达,东南通漳州沿海各县,西北通新圩、华丰、漳平的大官田,东直达安溪县城。客车、货车、自行车穿梭公路,络绎不绝。民间便道,可通板车、手扶拖拉机。市场输出瓷制餐具、磁砖、茶叶、粮食、生猪、草席、香粉、香菇、香末、蚊香、树薯粉。输入紫菜、海带、鱼虾、棉布、五金、自行车、缝纫车、三用机、电视机、化肥、农药、医药等等。每逢圩期,华丰、新圩、良村、安溪、漳州等路货车纷至沓来,街巷充塞,十分热闹。
  农业方面:兴修水利,移溪造田,1978年全乡粮食总产10,550吨,农业收入440万元,与解放初期总产670万市斤,相去何止天壤。医疗卫生工作以防为主,消灭了鼠瘟、天花等疾病。本乡现有完全小学14所,在校学生4115人。中学一所,在校学生910名。修拱桥29座,水电站17个;发电量1,785瓩,供电范围远及顶寮、大坑炉、岭头。企业92个单位,1987年工业、副业总值1,400万元。晚间,电灯闪耀如火龙。农民上夜校,职工上补习班。看电影、电视、听电唱机、收音机、广播电台,群众生活逐渐走向现代化,随着闽南经济三角区的开放和发展,仙都乡的日益兴旺发达是势所必然的。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本辑刊登了20篇有关华安建设的文章。涉及华安商业、粮食机构、实验小学、广播事业、消防工作、学前教育、造纸厂等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志清
责任者
林炳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仙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