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华安县学前的起源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38
颗粒名称:
华安县学前的起源和发展
分类号:
G619.2
页数:
5
页码:
68-7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安县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包括民国时期的华安育婴堂、私立幼稚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托儿所和幼儿班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关键词:
华安县
学前教育
教育事业
内容
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期(幼儿期),三至六岁的幼儿进行初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
进行学前教育的场所,有育婴堂、托儿所、幼稚班、幼儿园。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民国廿八年(1939)2月创办华崶育婴堂,址在县城铁井欄,招收婴孩5人。由地方财政拨款。
民国卅五年(1946年)秋,华安中华基督教会始办一所私立幼稚园,招收一班幼童20人。只办一个学期,第二学期因经费不足而停办。
民国卅六年(1947年)秋,在石宝中心国民学校增设幼稚园,设单式班一班,招收三至七周岁学童26人(其中女幼13人。)每周授课24节,开设说话、读书、游戏、唱歌、班会、周会等科目。每天上课前,安排30分钟早操、升旗、早会;课间安排20分钟的集体歌咏;下午上课前安排30分钟写字,课后安排30分钟课外活动。首任教养员陈秀珠。同年11月己发展至三个班幼儿65人,分别附设在石宝中心,宜招乡第一中心、建玉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内。
民国卅七年(1948年)3月,幼稚园只有1班,幼儿31人(其中女幼11人),仍附设在石宝中心国民学校内,第二学期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
一、托儿所1958年贯彻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为解放妇女劳动力,全县各人民公社,各生产大队,均开办托儿所,聘请社队有文化的劳动妇女,担任保育员,记给工分作为报酬,但蓬勃一时,旋即消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县托儿所于1979年7月份,由县妇联牵头,招收待业妇女李素英、陈阿邻等8人,担任保育员,创办城关直属机关托儿所,是龙溪地区办所较早的单位,设在大同路县总工会原住址。招收三四岁幼童三四十人。县妇联派魏含笑任所民。经费来源采用三个一点,即政府、妇联、幼童家长各出一点。由于领导重视,保育员辛勤工作,办托取得较好的成绩,1980年被县评为“七九年度三八红旗单位”,并被省、地评为先进单位,受到表彰。
1984年5月,为适应幼童就近入托,又增办坝头、华封镇托儿所(址在现在坝头水工分场和华丰镇靖河镇路居委会),华封镇托儿所,因入托婴儿少,办了一个多月,并入城关直属机关托儿所。
目前,城关直属机关托儿所有2个班(大、小各1班),入托幼童50多人(其中女幼占半),保育员4人,炊事员1人,所长陈玉理。备有床位35张,摇篮8个,便桌床7个。坝头托儿所由陈振玉负责,办混合班,入托幼童24人(其中女幼童12人),备有床位20张,摇篮3个,木柜床1张,保育员3人。
托儿所负责给幼童吃两餐点心与中膳。备有简便药箱。大班幼童学习唱歌、游戏、折纸、讲故事。
二、幼儿班1953年秋,我县开始创办幼儿教育,开办公立幼儿班一班,招收幼童38人;预备班一班,幼童34人,分别附设在华封小学、仙都小学内。配备教养员2人,以后连续3年保持两个班,人数在74—78人之间。
1956年上半年,增办民办沙建幼儿班1班,幼童30人(其中女幼童9人)。下半年又增加玉兰、碧溪2个民办幼儿班,招收幼童65人。1957年增办新圩1班42人,教养员2人,下坂学区罗溪1班33人,教养员1人。
1958年在所谓“三面红旗”的指导下,为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各地纷纷办起幼儿班。上半年有华封、仙都、沙建3个公办班,在校幼儿133人,民办39个班,在校幼儿986人。4月举办教养员学习班,有41个教养员参加(其中公办4人),学习幼儿教学任务与教养工作要求,历时4天。下半年发展至195班,在校幼儿达5319人,幼儿教养员193人(其中民办189人)。
1959年继续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反对浮夸,整顿落实。春季,仙都成立幼儿园,由3个分散点合并而成。整顿后全县幼儿园(班)169个,在校幼儿4,142人。下半年又增加五个班,幼儿100人。9月建立华安实验幼儿园(旧园址己废,改建华安旅行社)。招收4个班、幼儿200多人,教养员6人。经费、行政管理合归实验小学。
1960年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幼儿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县幼儿园(班)207个,在校幼儿6,112人(其中民办的占97.8%),占应入学的幼儿总数6,896人的88.66%,比1959年实增1,970人。1961年通过调整,全县公办幼儿园(班)8校16个班,幼童425人,教养员19人,民办幼儿园(班)81校,92个班,幼童1,869人,教养员94人。
1962年贯彻精减计划,幼儿教育大压缩,全县公办幼儿园(班)3校(实验幼儿园、沙建、仙都学区中心校),7个班班,幼童254人;民办幼儿班7个班(下坂、高安学区各3个班,仙都学区1个班)。幼童143人。公办教育员16人,保留编制9人.压缩7人,民办教养员7人。
1963年秋,增办实验初小幼儿班30人,这时公办幼儿园(班)4校8个班,幼儿200人,教养员9人,民办幼儿班7个班,幼儿224人,教养员7人。
以后几年幼儿园(班)的校数、班数保持不变,幼儿在校数虽有增减,每在400—700之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教育同样大受摧残,时办时停,只有实验幼儿园和仙都幼儿园坚持下来,共有3个班150余人。
1979年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县幼儿教育恢复生机,大力组织学龄前幼童入学。全县6周岁幼童3573人,入幼儿班学习的有2255人,占六周岁幼童总数的63.1%。
1980年,幼儿园一所4个班(大班、中班、各2个班),幼儿220人,农村幼儿班96个班,合计100个班,在学幼2,710幼(其中女幼童1,337人),入园率占学龄前儿童的40.5%。教职员工101人,其中民办、社队聘任的教养员90人。
1981年9月创办华安县城关幼儿园,正式与实验小学脱掉“附设”关系,招收4个班(大班、中班各2个)。入学幼儿181人,(其中女幼童86人)。全县各学区附设幼儿班共77个班,入园幼童2,724人,使在校幼童达2,726人(其中女幼童1,345人,教职工88人,其中民办、社队聘请的教养员72人。)
1983年9月城关幼儿园改名为实验幼儿园,全县办园(班)73个,开设105个教学班,招收幼童3,006人(其中女幼童1,430人),教职员工112人,(其中民办教养员95人)。
1985年3月实验幼儿园创办家长学校,有330多位家长参加加,加强了家校联系。这一年教育部门办的有女10班,在教幼童507人,集体办的有91个班,在校幼童,2,463人(其中女幼童1,148人),幼儿入园率占26.52%。教职员工106人(其中民办的92人)。
学前教育无论托儿所或幼儿园(班)的学制、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都遵照教育部颁发的《幼儿教学大纲》和《幼儿教育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因限于篇幅,不再详细叙述。
我县学前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为小学教育输送了一批一批的合格新生。自1981年至1985年,共为小学输送了11,248名合格新生。经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幼儿一进入小学,就能很快适应小学学习;其次,出现了一些农村优秀幼儿班和县级规范幼儿园,如实验幼儿园、新圩幼儿班、上苑幼儿班等等;第三,涌现了一批热爱幼托事业,从事幼托工作的先进人物;第四,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评奖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幼儿文艺积极分子,体育好苗苗和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附注
附注:本篇摘自华安县教育局编志组所编的《华安县教育志》关于《学前教育》部分资料(初稿),略有删削,并改题目。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本辑刊登了20篇有关华安建设的文章。涉及华安商业、粮食机构、实验小学、广播事业、消防工作、学前教育、造纸厂等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秀珠
相关人物
李素英
相关人物
陈阿邻
相关人物
陈玉理
相关人物
陈振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华安县教育局编志组
责任者
华崶育婴堂
相关机构
城关直属机关托儿所
相关机构
华安县公立幼儿班一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