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外贸的现状与改进浅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33
颗粒名称: 华安外贸的现状与改进浅议
分类号: F752.857
页数: 3
页码: 47-4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华安县对外贸易公司的发展历程和业务变迁。
关键词: 华安县 对外贸易 外向型经济

内容

华安县对外贸易公司是1975年1月建立的。人员只有7人,借用县供销社二间房间办公,收购钨砂、无定型石墨粉、盐水蘑菇、柑枯、柚子及兽皮、羽毛等出口。在当时封闭型外贸体制束缚下,1975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只有545,800元,其中钨精粉和无定型石墨粉占总收购额62.8%。1979年9月改为华安县对外贸易局,业务受龙溪地区对外贸易局领导,财务直属省外贸总公司管理,人员增编到15人。机构扩大后,外贸业务有了较大的发展。1981年,出口商品收购总额达到1,987,930元,比1975年增长2.64倍,其中钨砂、石墨粉占77.15%,因此,被浑称为“钨砂”公司。
  1980年,省外贸总公司拨款兴建外贸大楼1982年秋竣工,办公楼5层,43间,1,193平方米,宿舍4套套12间243平方米,膳厅1座76平方米,共建筑面积1,512平方米。1982年12月,外贸局正式搬迁到外贸贸贸大楼办公。1984年,根据对外贸易需要,县外贸局又改称为“华安县对外贸易公司”,行政、企业並存,一套班子,两决牌子。当年接受厦门市外贸公司移交石墨简易仓棚一座,1986年改建为混凝结构仓库,面积202平方米。
  我县对外贸易机构建立14年来,业务上经过“三升二降”,是在实竞争中发展提高的。1975年至1981年直线上升,收购总值从545,880元上升到1,987,930元,年均上升44%;1984年从1982年1,339,360元下降到657,950元,年均下降16.95%;1985年,又上升到1,512,800元,比1984年增长1.2倍;1986年再次下降为948,600元,下降37.29%;1987年,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导下,既抓区内货源,又大胆开辟区外资源,收购总值跃到310.7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1981年的56.29%。
  1987年,我县外贸发展快,效益好,是取决于下列因素;①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打破“大锅饭”模式,实行项目包干,分组经营,超奖欠赔责任;②开辟区外商品调剂,拓展外贸出口货源;③向生产经营型发展,抓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④县府领导重视,计委、经委、银行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和支持。
  我县对外贸易近几年来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潜力苗大,根据国务院关于外贸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指示精神,要把我县建设成为外向型经济和扩大外贸,增加创汇,应认真办好几件实事:1首先是加强外贸机构建设,现有外贸人才严重不足,素质不高,基本上都是来自行政于部和工人,没有懂外贸经营的人才。2,县外贸公司既无生产性固定资产,又无直属企业,更无扶持外贸生产的专项资金,虽然计划建立一批工贸结合,农贸结合的联营的出口商品基地,总因没有资金而难以落实,这就必须要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发挥我县资源优势,落实优惠政策,下大决心,用大力气,引进与发展“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项目;要在“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前提下,有计划,有领导,有目标的通过专项协商,落实一批工资,农贸联营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使我县出口产品能从原辅材料到加工产品,从小批零点到大批规模,从初级产品到制成产品,从单一产品到并列产品,从粗加工到深加工产品转变,推动外向型经济建设,搞活和拓展外贸经营。3,其次是必须改变我县由于工业基础差,农业商品生产比较薄弱而造成的外贸收购额小,创汇少;出口产品中,矿产多,工业品、农付产品少;原材料多,加工增值产品少的现状,本着“龙头在县,龙身在乡,龙尾在村、户”的精神,发挥我县电力充沛等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办好硅铁、金属硅、造纸业、稀土单一分离、鳞片状高岭土、笋类、食用菌类、淡水养鳗、养鱼及改造、提高、发展卢柑、坪山柚等县、乡、村三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使我县产品能打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经受考验,开拓前进。4是坚持“联合对外和统一对外”原则,内活外统地处理好出口商品协调。外贸经营,外贸生产需要有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保证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发展,如出口商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内外贸产供销的协调、衔接和处理等等,单靠外贸公司是难以胜任的,必需在县政府主持下,统筹安排,分头落实。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本辑刊登了20篇有关华安建设的文章。涉及华安商业、粮食机构、实验小学、广播事业、消防工作、学前教育、造纸厂等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淳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