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华安城关建设的巨大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27
颗粒名称:
华安城关建设的巨大变化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16
页码:
5-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华安县在建国后取得了重大发展,交通、城镇、住宅、公用事业、环保卫生及园林绿化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关键词:
华安县
城关建设
公用事业
内容
一、古老城镇的回忆
华安县城区在明、清朝代,属于龙溪县所辖二十五都华崶镇。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五月经福建省政府报请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正式置县,命名为华安县,县治设在华崶镇。
解放前夕,华崶镇是个偏僻古老的山城,在那里,交通不便,经济萧条,文化落后,居民只有400余户,1800余人。它位于九龙江中游,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水,形成一个小盆地,纵长200余米,横长400余米。镇内有三条街:农林路由青仔园至后面园,约250米;大同路由盐馆至桥头坑,约400余米,靖河路(又名下街)由松坂头至公园约400米。这三条街都是东西走向,依地势而建,弯曲狭窄,而且高低不平,最宽3米,狭者1米许,都用卵石铺成。大同路是镇内商业中心,1923年商人协顺号店东李长倡起筹资修改路面,由三公庙起至中心巷止,改用三合土铺面。街上约有商铺100家,经营百货、食杂、中西药店、理发、打铁、饮食、烟酒等行业。店屋都是土木结构、共墙联建的二层楼房,另有较大的商号如裕南、源昌、广隆泰等几家是三层建筑的楼房。在下街(靖河路)临江有13家栈行,经营纸木竹等批发转运业务。其余居民住宅都是土木结构的平房。日社会城镇建设没有什么计划和规格,也没有专门机构管理,人民群众建设私房都是依照地理师的主张,任意奠基盖成的,因此方向不一,参差错落,造成很多小弄同,有什么中心巷、竖街、吃粿巷、庙头巷、后巷、刘厝巷、东门坎巷等名堂。各家各户在自己门口挖一浅沟排水,有些低洼之处,排水困难,一遇雨天,积水深三寸,街路泥泞不堪。街头巷尾,粪坑猪舍,到处可见。水沟淤塞,垃圾成堆,暑天臭气难闻。房屋低矮,采光不足,屋内黑暗,进房难见五指,空气也很恶浊。饮用水靠六口人工井供给。下街一带就近汲用江水。一遇洪水泛滥,泥沙俱下,个别人工井也混浊不堪。照明方面,在民国期间,商铺是采用煤油灯,个别大商铺用煤油汽灯,居民大都用茶油、生油、松明、竹板照明。到1931年,李以仁招股开办燧升电灯公司。以八瓩火力发电机供电。次年宣告倒闭。一九三八年由李汉森和源昌合办森源水丰场,利用水力带动八瓩发电机,白天辗米,夜间照明,但水力不足,灯光微弱昏暗。1946年线路被江东电厂收回,又告停电。
二、新兴城镇的大观
建国后短短的三十多年中,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年中,华安的国民经济有重大的发展,城关华崶镇各项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交通建设、城镇建设、住宅建设、公用事业、环境保护及卫生管理、园林绿化各方面。这些成就充分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放、改革、搞活”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全县各级人员的认真执行,全县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所得的硕果。
(一)交通事业 1957年鹰厦铁路胜利建成。铁路线贯穿华安全境,自西北至东南线现长89公里,设有西陂、华安、金山、溪南坂、利水、潭口六个火车站,四个工区临时停靠站。随后华安至漳州、华安至安溪、华安至漳平官田等公路(总长426公里),先后建成通车。另有林区专用线50公里,和乡道、村道交通网遍布全县各乡村,均通机动车辆。
(二)人口 由于交通的发达,华崶镇的人口逐日增加,至现在全镇人口(包括常住不在册)已达14,000余人,比解放前夕增加7.8倍。由于城镇人口急剧增加,人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也起了相应的变化。
(三)拦河大坝 国家为适应闽西南社会主义各项建设需要,决定利用九龙江丰富水利资源,勘定在九龙江中游华崶镇建立水力发电站,遂在镇西南虎头山下建了一座拦河大坝,堵住上游江水,然后另辟一条渠道引水到红旗山发电厂。拦河坝总长194.4米,分19个闸孔,堰高18米,最高墩14.5米。坝顶修成一条7米宽的行车道,两侧各另留70厘米人行道,道边装筑栏杆,由南向北横跨过江。这座拦河大坝的建成,使华崶镇长时期受自然环境所分隔的南北两岸联成一体,同时也开拓了适应新城关建设需要的不小地盘。现在江北的山腰上己建起了一幢幢新颖壮丽的高层楼房。九龙江上游的江水被拦河大坝堵流,因而形成一个波平如镜的人工湖,波光潋滟,晴雨皆宜,增加这新兴城镇秀色不少。夜间一望,两岸万家灯火,璀璨夺目,恍如仙境,实是华安山城的一个特色。全部工程从1971年动工至1980年竣工投产。
(四)护坡堤 它是华电建设中一项主要辅助工程,是为保护拦河大坝两头堰墩及沿堤免受长年流水及洪峰冲刷而建筑的。它是保护处在靖河路一带低水位的居民性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改变城镇总体面貌主要环节。解放前靖河路遭洪水侵袭,建拦河大坝时,国家将这一工程同时举办,由坝头起向东沿堤修筑一条长2000米,高8米,坡度1∶1.5,顶宽1.2米的护坡堤,再在堤平台上面加筑高1.2米,宽30厘米的防浪墙。全部以长方条石铺筑,再以水泥堵缝加固,全堤笔直整齐,美观坚固。拦河坝西边南北河堤于1980年也分期修建护坡堤,共长1000米,同年竣工。
(五)城关街道 建设全城现已拓建、修建新型水泥、石板街道共有大同路、靖河路、农林路、大同新街、大同中路、大同西路、新村路、文化路、靖安路、平湖路、平湖西路等11条大路,另有未定名街道一条,即由后坑路口起横过大同街至靖河路。总长7,500米,占地面积66,757方米。全镇另有巷道七条和后坑新村小道,也都修建为水泥(或石板)道(数字均未统计在内)。最长道路为平湖路(联结平湖西路),总长2,230米。平湖路由坝头经县府、县委大楼至人武部止,全长190米,宽12米,全部用50×50厘米方块石板筑成,1987年冬开工,1988年春竣工。其东段从坝头起至县一中止,共1,040米。未整修时,道路高低不平,雨后泥泞不堪,不便行人、车辆往来。1986年重新勘测,加高加固,并用50×50厘米方块石铺筑,1987年动工,至今已竣工900米,路面宽12米。尚有140米正继续施工中。全部工程共投资1,070,000元。平湖路、平湖西路建筑工程浩大,质量要求严格。路基坚固,路面平坦整齐,美观大方。水泥路最宽为大同路,其西段由五交化门市部起至坝头止,长600米,宽18米,其东段由五交化门市部起至木材公司贮木场止,长550米。这段原是旧街道拓宽改建,路宽度4米,由于建筑物所限,暂时无法再宽,只有待今后整改,全长为1,150米。这条路是城关商业经济中心,有百货大楼、医药公司门市部、新华书店、五金交电门市部,食品公司门市部,土特产门市部、水果公司及门市部、邮电局、银行、粮站、石油门市部,服务公司的各种服务行业:旅社、招待所、理发、照相、饮食店、食杂店,还有个体商店,包括各行各业,诸如水产、蔬菜、干果、肉类等类摊贩连同临时搭盖之商贩摊点,达数百家。
(六)房屋建设 这是城镇建设成就的主体表现。建国后由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人口急剧增加,住宅宿舍、办公用房势必增建、扩建。37年来(截至1985年)华崶城关的新建改建扩建各种房屋共达370,654平方米。相当于解放前建筑的面积36,190.64平方米的10.2倍。建筑结构:混合结构占35%,砖木结构占29%,钢混结构占1、02%,其它结构占34.98%,建筑层次;平屋占28.77%,二至三层占45.85%,四至六层占25.38%。三中全会后从1980至1985年五年中的建筑总和等于建国前1949年的6.518倍。城关现实有居住使用面积为119,907平方米,人均住面积为8.5平方米,已超过了党中央提出的到1985年城市平均居住面积5.2平方的要求。居住问题的解决,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对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在建筑结构方面,由过去低矮平房,共墙建筑,室内暗淡潮湿的土木结构,发展为多层楼房,砖木、砖混以至钢筋水泥结构。室内通明,干燥、卫生。设计上力求新颖美观,外型多样化,室内装修质量要求也颇高,一般配套,装备齐全,采光通风都要求达到标准。据普查所得,二层建筑159幢,三层建筑79幢,四层建筑57幢,五层建筑20幢,六层建筑3幢。住房的设备配套,计独有厨房998户,有厕所配备111户,有洗澡设备229户,装设自来水独用户728户,共用35户。装有照明用电的共1,268户,(住在集体宿舍和集体住宅户均未计算在内)。楼房各户都有阳台。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华安县各级领导采取一切措施,发挥国家地方、企业、私人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建房,缓解住房的紧张情势,同时也给城关干部职工居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优良舒适优美的居住条件。
(七)公用设施 县治所在地的华崶镇,也叫华崶圩、茶烘圩。圩场里农副产品交易的场所,是沿着千百年前“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的习俗留传下来的。建国前华崶圩每逢农历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廿三、廿八为圩期。到了圩期,各地农民就将农、牧、副渔等产品运到圩场进行贸易,换取货币,然后选购各自需要的生活用品或生产资料回家。建国后圩期屡经变动,现在定的是农历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廿三、廿六、廿九这九天。但当时还没有圩场的建筑物,商版和农民来赶圩,都落地排摊,一遇雨天,就仓皇搬走,非常不便。为适应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有关方面决定将灯光球场西北端临靖河路边一块低洼地(原是排水坑沟),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利用工余时间进行义务劳动,整成了一块2,149平方米的地坪,建起了四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巴刹,具有30个间隔,东西並列。中留通道,组成了一个农贸市场。这市场于1980年建成,群众称便。
(八)灯光球场 建于1973年,是利用桥头坑北面坑沟进行改造而成的。该地原有阴沟涵洞用以排水,为了建筑球场,在涵洞上填土平整,建成一块面积2,790.54平方米的场地,用水泥浇灌成一球场,可以作为篮排球练习和比赛之用。东、南、西三面利用斜坡筑成台阶式观众坐台,共有13级台阶,可容观众千余人;它的北面于1977年动工修建体委和县总工会联合办公楼。该楼为框架结构建筑,楼下为地下贮藏室,楼下向南一层建成大会主席台(并作舞台),两厢配有道具、化装和演员休息室。1978年竣工。灯光球场的建成,使华安城关的体育活动增添了活力。现在每天午后及星期日都有各单位干部、职工和社会青年体育爱好者及学生在球场作投篮、传球等锻炼活动。
(九)照明用电 解放前夕,华安城关的照明大都是采用煤油灯。建国初期仍是用煤油点灯。至1954年,由漳州调来一台十瓩火力机组,供给城关照明用电。1960年在云水溪利用水力建成一座容量104瓩的水力发电厂。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后,在调整、改革、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全县国民经济有了稳定发展,城关工企业的用电就有不足之感。至1971年将云水溪水电站扩建为960车间,装机容量达1,139,稳定了工农业及人民生活用电。1972年省华电工程兴建后,各工地用电日益增加,原960车间所发电量已不足需求。1974年在原960发电渠道突击扩建800车间,于1976年胜利完成扩建工程,将原为直流电源,改建成交流电源。同年又经上级批准将原云水溪一级电站水头提高51米,1980年提高水头工程改建完成。华安城关电力装机容量达4,960瓩。同年城关电网先后将仙溪水电站、后岭水电站并入联网运行。全网装机容量共达6,560瓩。1981年3月成立电力公司。现在城关电力充足,甚至有所剩余,使城关居民都享受到廉价电费的好处。全城关街道巷道都装上免费照明路灯,近400余盏。
(十)饮用水 城关居民的饮用水,农林路和大同路居民部是汲用人工井,即盐馆埕一口井(在今木材公司宿舍边),李国宝住宅边一口井(在今文化路边),内学后间一口井,董厝一口井(已废),灰埕内一口井(已废),桥头坑一口井(已废),四目坑一口井(已废),共七口井。靖河路沿江居民的饮用水是汲用九龙江水。井深6一8米,提水困难,遇到枯水期,水源不足,提水的人就得列队成龙,至为不便。而一遇洪水期,则四目坑和桥头坑井及江水就浑浊发黄,须用明矾澄清后方可饮用,且水质差,不宜于保健。建国后国民经济大有发展,城关人口逐年增加,用水就成为主要问题,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自建机抽井予以解决。城关为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自来水厂遂于1982年2月破土动工,1984年12月竣工,正式投产。这个自来水厂的设计能力为2,000吨/日。水质处理:①水源取自九龙江水,经一级泵房抽入反应池。采用碱性氯化铝混凝反应,经塑料斜板沉淀池沉淀,再通过无阀滤池进行过滤,最后送至用户。②水的消毒,采用氯化钠(食盐)通过次氯酸发生器电解,产生次氯酸钠进行消毒。这样既减少用户对漂白粉味的不适,又达到消毒效果。以上处理经县、地区防疫部门的检验,认定符合国家所颁发的《生活饮用水标准》的规定。现在华安城关人民用水充裕,清洁卫生,不为旱潦发愁了。
(十一)影剧院 1953年就青仔园建成一座用地400平方米,可容600个坐位土木结构的影剧院。由于当时我县的建筑技术力量薄弱,而且资金短缺,建筑未免因陋就简。1963年经省质检组实地勘测,认为结构不符合设计标准,主张在原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翻修、改装、加固、增高结构,排除危险威胁,增加至952坐位。1964年再用原人委办公厅改建一座面积380平方米的临时电影院,可容450个坐位,后增至700个坐位。但因各种环境条件都不符合电影院的标准要求而停止使用。1975年经上级批准增建电影院一座。坐落在大同路和靖河路西端两路相隔之间的一块空地上。建筑用地3,096.12平方米,建成一座四层框架结构综合楼式新型电影院,可容观众坐位1,540个。设计新颖,外观壮丽大方,采光合理,空气畅通,各种防护设备配套齐全,还带有空调装置。周围环境幽美,门前有一块供观众停放自行车的车场。车场往西有一块三角绿地,种有各种花卉。越过街道是另一块绿地,内有六角凉亭,假山、翠竹绿柳,还有儿童所喜爱大象溜滑槽。影院右边是人工湖。这座电影院是漳州市各县区最完善的电影院之一。
(十二)绿化环境 华安是漳属各县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一个县份。城关的绿化受到地形的局限不够理想。旧街道狭窄,新辟街道虽经每年发动植树,但成活率不高。三中全会后县领导重视城关绿化工作,规定各机关单位的院内空地都要培花、育草、植树,个人居住户也要培育盆景花卉,在各条新辟街道两侧都种上各种花木,如玉兰、杨柳,并在靖河路沿堤边留出宽2米半,长1,300的绿地。在绿地上培育各种花草和杨柳、玉兰等树。为了保证街道花木的成活率,设有全职人员负责管理。现在城关对绿化环境已蔚然成风,每家每户的庭院阳台都培育各种奇花异草,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开放。
(十三)环境卫生工作 建国初期发动群众自觉地搞好卫生,后来设立爱国卫生委员会负责领导管理。1963年改为雇工承包街道清洁工作,每日每人工资一元,一切清洁工具由政府供应。华崶镇原是农工商共居地,农民为积聚粪便、垃圾作为农肥,各自挖粪坑、埋粪桶,不但影响环境卫生,且碍市容观瞻。1965年颁发《加强城关粪便管理》通知,同时成立卫生管理处,对环境卫生进行管理,从此市容有所改观。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机构瘫痪,街道卫生就由五类份子负责清理。1979年防疫站恢复管理这一工作。当时编制定临时工六名,一切工资、福利均按国家标准开支。1980年11月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移交给房地产管理。随后设立环境卫生管理处,配备专职干部负责管理。其主要措施:首先对城关私设粪坑、粪桶全部拆除,另建公厕。现有公厕十个,雇临时工一名,负责清理打扫。另有机关单位所建厕所对外供用者10个,厕所卫生清理工作由单位自管。直到现在城关设有公厕20个,计男坑位99,女坑位74。环卫处在编清洁工由六名增至1985年16名,配有翻斗式12马力柴油垃圾车2辆,平板车5架,设垃圾箱25处,清洁工分段包干,晴雨不误地进行打扫工作。她们这种勤劳苦干的精神是值得全社会敬佩的。她们可称为城市修容师。这支清洁队伍现已有13人先后转为国家的正式工人,3人是长期的临时工。她们所享受的经济待遇和其他工人一样,另外还得到优厚的劳保福利照顾,每逢过年过节,县领导还登门慰问,发放慰问品。足见县领导对清洁工人的尊重。
(十四)两座党政办公大楼 华安基建队伍解放后茁长壮大,能独立承担大型基建工程。1985年曾参加厦门市特区土木工程建设。1987年在平湖路完成了华安县委(纪委、政协)办公大楼和县人民政府(人大)办公大楼,做出了这支队伍当前的最高成就。这两座五层大楼面对华安城区的一列高层新建筑物,城区后是波浪式起伏的丘陵。门前一带平湖,浮光泛金与堤边丛树掩映成趣。两座大楼建筑总面积为3,541平方米。楼后建一座五层的会议厅,面积2,292平方米。楼前设有停车场,外筑围墙,中开大门,两侧有传达室和电话室。建筑采用防震框架结构。整个建筑,恢宏新颖,充分显现开放改革的新时代雄伟气魄。
(十五)新型高层大楼林立 1987年在城区大同路,建成工商银行和副食品公司联体六层大楼。总面积2,413平方米。建筑形式独创一格,每层楼临街方面有呈三角形的阳台突出。附近六层的新华书店大楼也于同年落成,拐弯处是农业银行大楼,办公大楼面积1,676平方米,宿舍楼是五层钢混结构。造型美观大方。广播站是六层建筑物,最高层的平台上竖起一架高十多米的铁塔天线和电视接收转播台设备。其他高层建筑物不胜枚举。居于郊外者这里也未能叙及。
(十六)医药防疫设备 解放前华安城关卫生院设备非常落后,仅有医师2人,会计兼司药一人。医疗器具只有2支听诊筒,2支体温计,其他更无论了。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有重大发展,大同路东端有一座五层钢混建筑物,它是华安县防保站。城关有座县医院,具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小儿科、中医科、化验科、神经科等组织,配有一定数量的医师、护士、药剂员。各项医药器械齐全,并置有100张病床,一辆救护汽车。此外还有一所中医院。该院虽起步较晚,但富有活力。
总之,华安城关已大大改观,难怪华侨归来对这座城镇全然陌生。目下随着闽南三角区的开放,华安经济逐渐发展,城区日益扩大,设备日益完美.它是山区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呈现出绚丽的光采。
附注
附注:本文所列建筑数字除附特别指明建筑年度外,都是截至1985年的数字。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一缉》
本辑刊登了20篇有关华安建设的文章。涉及华安商业、粮食机构、实验小学、广播事业、消防工作、学前教育、造纸厂等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志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