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在召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19
颗粒名称: 岩画在召唤
分类号: K877
页数: 2
页码: 75-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和中国的岩画发现和研究情况,探讨了岩画作为一种原始艺术形式所记录的人类早期社会生活和心理面貌,以及岩画研究、保护和欣赏的国际性运动。
关键词: 岩画 石刻 研究

内容

西班牙的五月,纵目四望,到处都是绿色。这时我来到了被绿色掩盖着的西班牙北部小镇桑忒拉纳,举世闻名的阿尔塔米拉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岩画,就坐落在这个小镇附近。
  一百多年前,一个业余的考古学家萨图拉伯爵偶然发现了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并确认它是原始时代的作品。但当他的报告送到里斯本的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时,却被当时的权威们否定了。有人甚至说是萨图拉雇佣马德里的画家伪造出来的。这个发现给他带来的是磨难,在那一片指摘和怀疑声中,他郁郁去世了。后来,随着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其它洞穴岩画不断地发现,它们的原始性终于被学术界所承认,那已是萨图拉伯爵长眠地下很久以后的事了。岩画在召唤发现者,而发现者有时又往往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当我来到阿尔塔米拉,仰望着洞穴巨大的穴顶画,徘徊在草本掩映的洞口时,回想起发现者的艰辛,真是感慨万千。
  在我国,岩画的发现很早,但似乎在学术界并没有发生过象阿尔塔拉那样的论争,所以也就少为人知。
  早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著录了黄河和长江等沿岸的许多岩画,那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事了。福建华安的岩画,据说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广西左江流域的崖壁画,见载于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后来明代的张穆在《异闻录》中也提到过。
  我国的岩画大量集中在北方。但历史上则少有人记载,广布于大漠南北的岩画,只是任其散落在荒烟蔓草之间,断崖峭壁之上,岁月悠悠,千载易逝,也有些岩画被掩埋在地下了,却由于某个偶然的机遇又被发掘了出来。例如内蒙古海渤湾桌子山的岩画就是这样。一九七九年的一天,一个老汉在山坡上放羊,闲着无事,用放羊鞭拨弄沙土,发现了埋藏在沙土下面的刻着图象。后来就在这块坡地上清理出几块面积不大但非常密集的岩画,大都是人面像,据考察这里大约是先民们祭祀神灵的圣地,目前是我国人面形岩画最集中的地点。一个个奇异的人面仰望那广漠而荒凉的蓝天,似在诉说着昔日典礼的热烈和今日身世的冷落。
  岩画在召唤人们去发现它们,去研究它们。现在五大洲100多个国家都发现了岩画。人们惊奇地面对着这一幅幅怪异的刻或绘在岩石上的画面,生出无限遐想,创造着许多神话,如果把这些神话传说收集起来将是很有意思的。同时,考古学家们、美术史家们也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经过学者们长期的努力,现在世界上最早的岩画可以被推断到三四万年之前。动物在狂奔,猎人在追捕,战争在部落之间发生,祭祀的人们进行着狂热的舞蹈。在漫长的史前时代,先民们运用着写实的、拙朴的、有时也是抽象的艺术手法,把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记录在岩石上。
  目前对岩画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新学科。在我国,即使岩画的发现在一千五百年之前,但作为一个研究领城,它仍处在幼年时代,它既要依靠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面临着一个世界性的、系统化的研究工作。人类早期的创造和自我表现,是很令人感兴趣的题目,它反映出创造者的社会生活,也揭示出创造者深刻的心理面貌,表现了创造者的艺术感觉。世界各国都正在逐步认识到,岩画对于人类文化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岩画的研究、分析、保护和欣赏,目前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运动。……
  (原载于《光明日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内收“广西左江崖壁画与福建仙字潭崖刻的比较研究”、“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再探”、“台湾高山族和华安仙字潭图象文字”、“ 台湾万山岩雕群与华安仙字潭石刻”等16篇文章及编者话。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兆复
责任者
张穆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魏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