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山族和华安仙字潭图象文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06
颗粒名称: 台湾高山族和华安仙字潭图象文字
分类号: K877
页数: 4
页码: 37-40
摘要: 该文是一篇介绍华安仙字潭石刻的考古研究文章。从石刻的位置、形象文字的特点和年代等方面,介绍了对该石刻的不同观点和解释。文章还探讨了福建地区远古时期古越族的聚居情况,并提到了与福建相关的其他考古和民俗习惯的证据,以支持高山族与福建的关联。
关键词: 石刻 仙字潭 福建

内容

福建远古时期是古越族聚居的地方,遗留下不少图画似的古民族文字,称为禹碑,或蝌蚪文。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上的图象文字就是一例。
  仙字潭在华安县汰溪下游,约1.5公里处,溪水弯曲旋流,形成深潭,复沿潭边石壁迂回,汇北溪流入九龙江。
  潭的东岸,怪石嶙峋,危岩叠壁,高约30多米处凿有图象文20个字。字的大小不一,有的似武士,有的似舞女,有的似剑戟交错,有的似人头兽面,既不属于甲骨文,又不是金文,人们疑为仙人所书,仙字潭即因此得名。
  仙字潭的图象文字,早在一千年前就引起人们的注意,据《光绪·漳州府志》记载:唐朝有人持十九字拓本到洛阳请教韩愈,韩译其文曰:“诏还黑视之鲤鱼天公卑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把图象文字说成一张符篆,不知有何根据?
  民国四年(1915年)岭南大学黄仲琴经实地调查,写出《汰溪古文》,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发表于《岭南学报》,认为那是“盘弧之后畲族祖先的文字。”此说也很难使人信服。根据畲族人民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广东迁来的。到唐代,福建才有畲族在闽西活动的记载,如果是隋唐年间畲族人民所书,那就没有必要去请教韩愈了。
  一九五七年,福建省考古学家林钊、曾凡又到实地调查,写了调查报告,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刘蕙孙教授根据这份调查报告和原拓本进行研究,认为仙字潭摩崖石刻,不同于过去所发现的少数兄弟民族石刻,诸如〓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以至悉昙字碑刻,因为这些都是较后期的拼音文字。而仙字潭石刻却完全是象征事物的图象文字,时代也较古,可以提前至商周时期。从文字的结构研究,应属于金文系统,并比前期金文更为原始朴素,也没有因袭嬗替关系,他参考金文的造字思路和规律,约略辨出仙字潭中的“吴”、“越”、“夷”、“番”等字,并初步认为这五段图象文字中的第一段,是描写部落酋长“朝廷宴乐”场面;第二段是俘越,悬首祭神以武勇、第三段意吴王;第四段是“昱”字;第五段意战越、战番。除第一段是象征朝廷情况外,二、三、四、五段的文字可读为“昱(明日)馘夷俘越,□吴王(称王也),昱,吴战越、战番、□番。”意译为:“吴王昱,战越、逐番、馘首”,是庆祝胜利的纪事。他还说明,从单字来说,除重复字外,其中有八字,初步可以认识它的含义,疑似间的有四字,完全不认识的只有五字。要弄清全部单字和文法,还有待继起的文字、考古学家去探讨。
  刘蕙孙教授对图象文字的译文,是比较符合百越的历史的。当时吴、越、番诸族在此发生了一次氏族战争,吴族胜利,越族、番族失败。至春秋时期,古吴族和古越族已发展为强大的国家,这有史料可资探讨,但“番族”的记载绝。传世青铜器有“番君敦”、“番君卣”,甲骨文亦有番字。按中国南方诸少数民族统称“百越”,吴、越、番都是百越成员,所以在百越区域中,还可以找出以番为地名的残迹。据《后汉书·地理志》:秦代番禺县,以番山、禺山得名。番山在今广东东城,所以广州在隋代称为番州;春秋时期,楚国所属有番邑,秦代置为番阳县,汉代改“番”为“鄱”’即今江西鄱阳县。此外,江西还有番水,即今鄱江,这些古老地名都是番族居住的地方。福建虽然没有以番字为地名,但却是闽字。“闽”是“蛮”的转音,都是武陵蛮的支派,系从湖南宝庆一带迁居到江西鄱阳湖边,再由江西入闽,随地转音异字而得名。追其根源,闽出于蛮,蛮包括番。正如刘蕙孙所说:“蛮即番、赣、闽。番是原来的称谓。”所以闽有不少地方为番族居住的地方。
  台湾高山族中的一部份民族也是古番族。据连横《台湾通史·开辟记》说:“台湾固东番之地……土番椎结,千百成群,裸体束腰,射飞逐走,犹是游牧之代。以今石器考之,还在五千年前,高山之番,实为原始。”又说:“或曰楚灭越,越之子孙迁闽,流落海上或居于澎湖。”所谓越人是指百越,包括番族在内。《越绝书》还有一段记载说明越人富有航海的经验。
  日本台湾总督府出版的《台湾理藩志》所调查高山族葛玛兰社等神话传说,表明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指福建)迁来台湾的。高山族称为番族已有悠久历史,直到清代,人们还把居住在高山地带的叫“高山番”,把居住在平原地带的叫“平埔番”。现在从华安仙字潭译文中获证福建在远古时期已有番族。那么当时有一支番族在战争失利后渡海避居台湾,成为今日高山族的一部分,看来就有可能的。
  从福建和台湾原始文化遗迹以及风俗习惯方面探讨,也可以获得佐证的资料。
  台湾西部沿海盆地,发现有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圆山贝丘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和福建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及厦门市灌口遗址都十分类似,其中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最具有代表性。有段石锛仅限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和台湾西部沿海,以及菲律宾等地。福建是属初、中期的,台湾是中期的,菲律宾是后期的,由此可见,圆山文化是由福建沿海传去的。
  台湾南部还有以凤鼻头贝丘为代表的黑、灰彩陶文化。它的下层出土物与福建昙石山遗址遗物最为相似,经过碳14测定,两者年代也相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台湾高雄凤鼻头文化,也是从福建传过去的。
  从风俗习惯上考证,据《逸周书·王会解》称:“东越海蛤,歇人蝉蛇”,又云“越沤,剪发纹身。”沤、欧都属越族,也就是《史记·东越列传》中所称闽越和东瓯的前身。闽越族风俗习惯有断发、纹身、短须,以蛇为图腾等,而高山族也长期保持这样风俗习惯。这都证明高山族是来自福建的。而华安仙字潭图象文字,可以说是台湾高山族最早的文字记载了。
  (原载于1985年6月24日《华侨日报》)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内收“广西左江崖壁画与福建仙字潭崖刻的比较研究”、“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再探”、“台湾高山族和华安仙字潭图象文字”、“ 台湾万山岩雕群与华安仙字潭石刻”等16篇文章及编者话。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铁藩
责任者
韩愈
相关人物
牛壬癸
相关人物
张符篆
相关人物
黄仲琴
相关人物
林钊
相关人物
曾凡
相关人物
刘蕙孙
相关人物
武勇
相关人物
吴王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岭南大学
相关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北溪村镇
相关地名
九龙江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闽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番禺县
相关地名
鄱阳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澎湖县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平原县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闽侯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灌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