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丰的“九龙三公”和晋江,台湾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83
颗粒名称: 华丰的“九龙三公”和晋江,台湾的关系
分类号: D618
页数: 5
页码: 34-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丰的“九龙三公”和晋江,台湾的关系包括寻根认祖,盛况空前、历史渊源,“三公”有别、敬仰忠烈,海峡同心情况。
关键词: “九龙三公” 晋江 台湾关系

内容

台湾居民是大陆先民的骨肉后裔。台湾各姓各族绝大部分都从大陆的宗支分出,即使台湾土著的高山族,也是远古大陆的百越民族移台而成的。近几年来,台湾同胞回归大陆寻根认祖的络绎不绝,这说明台湾和大陆不可分离,台湾必须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在我们这一辈完成,这是历史趋向必然的结论,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一、寻根认祖,盛况空前
  一九八五年四月九日下午,华安县城来了八辆大卡车和三百多名客人,登时锣鼓喧天,鞭炮震地,旌旗招展,香烟弥漫,你道是啥事?原来是晋江县东石镇谒祖寻源的队伍光临了我县。
  他们接受台湾嘉义县东石镇乡亲的付托,前来拜谒“九龙三公”的故地——候卿乡(现名后坑,属华丰镇管辖)。事由是这样的:海峡两岸人民由于人为的隔绝不能通航、通邮、通商,不能直接往来已经三十多年了,可是大家都有亲戚故旧,互相怀念,真是望眼欲穿。晋江县东石镇居民前些时就转接台湾东石籍乡亲的来信,告诉祖家父老,他们每年都按照家乡的习俗过节。在台湾嘉义县东石镇的嘉应庙(俗称三公宫),每年古历正月十五日都举办元宵宫灯会。解放前每年他们都要回大陆拜祖。特别是古历三月初四日是三公爷诞辰,他们更渴望前来华安祖地瞻仰一番。现在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不能如愿,只好盼望祖家的同胞代为一行了。
  晋江东石谒祖队受了华安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和招待,当晚回归晋江。就在这一年里他们花了几千元在我县湖底大队石门头村山腰上建立一座高160厘米,宽69厘米的“九龙三公祖坛碑”,刻上了碑记。碑的周围建造了两层台,环以栏杆,颇为壮观。他们还拟定期结队再来华安祖地参拜。
  二、历史渊源,“三公”有别
  到底什么是“三公”?又什么是“九龙三公”?说来话长,从史料记载是这样的:
  漳州、华安、长泰等县,都有所谓“三公宫”、“三公庙”。有的三公庙系供祀宋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三人,也称大爷、二爷、三爷。长泰挂塘乡的三公庙便是这样。这庙香火甚盛,每逢农历正月十七,据说系三公爷诞辰,乡中壮年男子赤膊抬神像下庙前池中驰骤,可能是象征陆秀夫负宋帝昞蹈海的史实(见陈鉴修编《龙溪新志初稿》)。
  漳州也有个“关氏三公庙”,据志书记载,雍正五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设牌于关帝庙后殿。岁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光绪《龙溪县志》卷七坛庙)。这是封建帝王追尊三代惯例,其实关羽的曾祖、祖、父三代何人,《三国志·关羽传》并没有任何记载。
  华安的三公庙、三公宫可就多了,据我所知,华丰镇旧街就有座三公庙(现为县文化馆馆址),传说所奉祀的是刘氏三兄弟。他们随陈元光将军开漳,曾经疏通岩、平、宁水道,后人立庙纪念。又有一说,三公是龙岩人,兄弟三人,得导引修炼之术,曾率领乡人抗拒来侵的盗贼。这是齐东野语,不足深信。
  罗溪有座三公庙,奉祀的是宋忠臣文天祥,庙内神案上供着一个木牌,上横刻“圣旨”两字,中竖刻“勒封九江咸天无极大尊王”名号。
  藻坂(即今草坂)、西陂也都有三公庙,所祀何神,不知其详。藻坂三公庙早已废圮,西陂三公庙今存,旧时代颇得船民信奉。
  本文所要着重介绍的是候卿乡的“三公宫”。
  我县旧时候卿乡,虎头山脚溪畔有一座庙宇,原名“嘉定庙”,后改“嘉应庙”(俗称“三公宫”),传系乡民为纪念宋末魏天忠卫宋抗元,以身殉国的英烈事迹而建。祠庙因洪水冲毁,现已无存。
  “九龙三公”专指魏天忠和他祖父魏了翁,父亲魏国佐等三人,其中尤以魏天忠为主。魏了翁《宋史》有传。事略如下: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宋庆元五年进士。以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丁父忧解官,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学者称鹤山先生,起知汉州,徙眉州、沪州,在蜀十七年,入为兵部郎中,累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参加政事。曾督视京湖军马,方二旬被召还。未几除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改知福建安抚使,卒于福州州,著有《鹤山大全集》一百零九卷,又有《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等书。
  据《泉州府志》记载:魏了翁有四子,长子魏国梁、绍定二年进士,次子魏必大,三子魏国佐均是淳佑元年进士,四子魏国龟,淳佑四年进士,现单表魏国佐:国佐字延龄,以进士知漳州推官,擢川滇粤五军都统制,曾败元军。其子天忠卒后,携眷居华崶提巷(即茶烘)后坑村。
  关于魏天忠的壮烈事迹,不载于正史。现在全录《九龙三公祖坛碑记》于后,以供参考。按这篇碑文是根据清蔡永廉所录《西山杂志》而作的。其中王积翁降元,蒲寿庚屠杀宋宗室,宋二帝南奔等史实均见于《三朝政实附录》(《福建通志》)引)。
  九龙三公祖坛碑记
  魏公天忠漳郡华崶候卿乡人,其祖魏了翁,字鹤山,嘉定年间资政殿学士。议抗金兵,收复两淮。父曰魏国佐,字延龄,昆仲四人,从南宗子赵氏迁居泉郡。淳佑辛丑进士,知漳郡推官,晋升川、滇、粤五军都统制,殉节于临安。魏公天忠赐进士出身。德佑年间擢升御史。元兵入寇,公以文职兼武衔入卫,随二帝南奔,航泊法石。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叛宋,二帝失散。公与陆秀夫护端宗潜逃菌江湾。东石寨总兵刘洙募义士遏元兵于围头。公率航奔刘五店,继走金门,从裂屿(或作“烈屿”,即今云霄峢屿——编者)中脱险,怆惶至白水营。元将阿刺罕由汀间道突至。帝走九龙岭。四面之兵迫帝饮鸠,时众官皆失散,独魏公在,呵叱元使,命帝脱袍以身衣之,代帝仰毒殉节。时在景炎丁丑二年五月初四日。右御史居仁护帝突围。魏公三世忠宋,丹心耿耿。迫至明洪武,追谥“九龙三公”。吾乡晋江东石世代奉祀,明末东石蔡姓随郑成功驱荷兰收复台湾,建布袋咀庄,并建九龙三公宫。闽台两地庙宇巍峨,纪念魏公忠君爱国,缘以茶烘祖祠坟陵堙没,故立此碑,以供纪念。
  张文灿、蔡宗攀、崇音、子眉。蔡恩典、崇文、锦州蔡德枝、金链、长帆、施天乙立石。
  公元一九八五年岁次乙丑仲春晋江东石三公宫。
  经查九龙三公祖坛碑所在地石门头村现有居民十八户,其中魏姓居民七户,三十三人。
  三、敬仰忠烈,海峡同心
  当元初宋末时代,随着战争的发展,难民流离失散。华崶有些乡民带着魏天忠死难的消息传播到泉州府晋江县十都东石澳。经过一百来年当地有位黄守敬自愿献地作为庙址,会同耆老蔡姓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390)建庙,迄今已五百九十七年了。东石镇嘉应庙(即三公宫)和我县候卿乡关系密切,候卿乡成为九龙三公的发祥地。其历史渊源,由此可得而知。一九三二年晋江东石镇群众曾水陆兼程,翻山越岭前来华崶寻找魏家祖宅一次。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击清兵,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驻兵晋江县东石寨,曾在东石倒桥地方,和清兵进行激战。东石遭此兵燹,几成焦土,村民尽随郑成功东渡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定居落户,并用故乡地名来命名各聚居点。现在台湾有东石、郭岑、白沙、岭兜等村落,和祖国大陆一样。
  台湾嘉义县东石镇也建立一座嘉应庙。清初因清廷禁止海上往来,台湾侨胞无法照例来大陆谒祖,直到海禁开放,才继续进行。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谒祖又再停止。这样间歇了一百多年。一九八三年台胞曾回晋江东石认祖一次。每年农历五月初四魏公诞辰,不能回乡的台胞便在台湾三公宫上举行隆重祭祖仪式,北望大陆,遥致怀念之思。因此世代流传着海路行不通,祭祖祭三公的话头。
  ……

附注

附注:晋江县东石镇蔡福藩同志供给有关晋江与台湾三公宫资料,特此致谢。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九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九辑》

本书分地方建设、华安英烈、乡土史料、文物风光、名产介绍栏目。收入“风山大桥兴建记实”、“回忆抗战期间在华安山村的宣传”等约2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云
责任者
魏了翁
相关人物
魏国佐
相关人物
魏天忠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黄守敬
相关人物
蒲寿庚
相关人物
刘洙
相关人物
阿刺罕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石镇镇
相关地名
候卿乡
相关地名
华丰镇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长泰区
相关地名
挂塘乡
相关地名
下庙镇
相关地名
旧街乡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罗溪镇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尚卿乡
相关地名
嘉定区
相关地名
鹤山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后坑村
相关地名
临安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江湾镇
相关地名
金门县
相关地名
九龙岭镇
相关地名
崇文镇
相关地名
锦州市
相关地名
东石镇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东石乡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