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墨开采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177
颗粒名称: 福建石墨开采史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15-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圩是华安县中部的一个圩场,由林资铿组建疏浚公司而形成。新圩地理位置重要,是华安县出入的要冲,也是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常经之地。新圩市面虽小,但贸易发达,汇集了各地土特产,如米、纸、竹、杉、红菇等。此外,新圩也是政治、军事要地,曾成为敌我争夺的焦点。解放后,新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建成了大型水电站和铁路,商品充斥,贸易发达,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关键词: 华安县 新圩码头 贸易

内容

石墨是种矿物,呈铁墨色,俗名黑土,在现代工业上用途很广。高纯度石墨在原子反应堆中用作减速剂,电工方面用以制作电弧炉、电池和弧光灯的电极,以及电机的电刷等;此外还可以用作制造坩锅、铅笔等的原料及化工设备和机器的润滑剂、涂料等。华安过去出产的石墨,品位高,质量好,有名于国际市场,曾经运销日本、美国、苏联和香港、台湾等地。
  华安其他地方如前岭、仙溪、麻寮、和春、白溪、草仔山等地都有石墨矿发现,但尚未作进一步的勘探。华安石墨开采现已告一段落,特就所知材料将这段历史纪录下来,以供关心华安经济史者参考。
  华安石墨矿位在马坑乡福田村,过去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它的被发现完全是出于偶然的。
  原来当地居民常在春夏季节夜里到山涧中捉石干(棘胸蛙)。石干栖息在山坑石坎里,夜间出来觅食,照上灯光就呆视不动,容易被人抓住。抓石干的人,往往一夜可抓上几十头。
  抗战初期,当地村民李天侯有一天夜里燃着松明独自往山坑里抓石干,沿涧而上,小心观察,走到中途,忽觉有一股黑水从坡上流下来。望一望坡上,只见一片黝黝的石面,伸手去摸,滑腻腻地沾黑了手,心中甚觉怪异。第二天同邻居一谈开,人家都不懂是啥东西。那时却引起乡长李选南的注意。他嘱咐李天侯带几个样品给他看。李选南就亲自拿样品到厦门去化验,结果证明那样品是石墨,值得开采。这消息一传出,就有华安地方绅士李汉森、李伯勋等人招集股东十股(包括李选南一股)组织福田石墨公司于一九四四年开始经营。聘请下坂村三角孟李含灵(早年曾在台湾当矿工)当矿师,负责井下开采技术指导。
  初采时,工人只有十四、五人,但市场没有打通,生产过剩,井内所掘的石墨,未及运出井外,填塞坑中,连井外都堆积如山。到一九四七年,总产700吨,一九四八年终因交通不便,销路停滞,盈利微小,各股东无利可图,只好散伙停业了。
  当时外运石墨非常艰难。最初取道永福到龙岩,雇人挑担,集货装车,运费昂贵,几乎蚀了老本。后来改由东山、赤〓、牛脚坂至九龙江畔的店仔圩,再航运到石码、厦门出口,因移接过多,人力、时间都很浪费,不久也告吹了。
  建国后,一九五三年县财政科派了邹丰年专责调运石墨出口。这次取道迎富至南靖和溪,集装汽车运往厦门,搞了近两年的外销,还搬不掉那座石墨山。一九五七年三月,县人民政府恢复石墨生产,新建六个新洞(连前八个)长达2400米,初步有安全设备。一九五九年金山、福田通车,改变了40多公里人工挑运面貌。人力车、牛车、汽车代替了人力,从此石墨沿福田、高安,直到华安,源源运出,不久改用汽车专运,加快了产、运、销的过程。一九七六年又建成一座石墨加工厂,按质分级包装出口,终于搞出了生产、运输石墨一条龙。这一阶段是华安石墨生产全盛时期。
  原来在一九五六年县工业局筹备办矿,成立矿区,首任矿长蔡目德,曾报请省政府重工业厅地质队派技术员赵守普对矿蕴藏量进行勘探,估计矿藏达四万吨,可开采二十年。一九五八年该矿划归省辖,一九六〇年下马。一九六三年再度上马,由县续办,直至一九七九年终因矿藏告竭闭厂停产。计自一九四四年开采,至一九七九年停采,中间断断续续开采了二十七年,采出石墨,累计五万六千吨,超过预估蕴藏量。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九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九辑》

本书分地方建设、华安英烈、乡土史料、文物风光、名产介绍栏目。收入“风山大桥兴建记实”、“回忆抗战期间在华安山村的宣传”等约2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淼生
责任者
李天侯
相关人物
松明
相关人物
李选南
相关人物
李汉森
相关人物
李伯勋
相关人物
邹丰年
相关人物
蔡目德
相关人物
赵守普
相关人物
李含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仙溪镇
相关地名
白溪镇
相关地名
马坑乡
相关地名
福田村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下坂村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金山区
相关地名
福田区
相关地名
高安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石墨
相关专题